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故人(1/2)
故地重游,彷如隔世。
如今大明的京师,当年大清的北京城,在淳亲王眼中熟悉而又陌生。
从马家铺车站下车,他们一行人登上了前往京师的马车,马车载着向北一路前行,半个多时辰就到京师。
一路上,官道和之前大不相同,满清时期从丰台到北京城就有官道,可现在的官道相比原来的官道无论是宽阔还是平整都不是之前能够相比的。
至于马家铺这个地方,早年间淳亲王是来过的,留给他的记忆仅仅只是丰台地区的一个小镇子,整个小镇人口不足一千,周边不是农田就是满清贵族的庄子,来往的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农民。
而现在的马家铺早就不是当年的模样,现在的马家铺热闹非凡,当初的小镇如今已是一个庞大的交通枢纽,整个车站的占地面积远超之前马家铺整个镇子两倍还多。
除此之外,出了车站后,沿着官道两旁随处可见商铺、酒楼、货栈等等建筑,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这来往的人中既有普通人,也有商人,更有官员,还有不少高鼻梁的西夷人,这样的场景是以前根本无法想象的。
等越近京师,也越发热闹,当进入外城的时候,淳亲王突然发现这走道和自己预料的不一样。
按照之前的规矩,由丰台向北入北京城需先进外城然后由崇文门而入,因为京城的九门南边的分别是宣武门、正阳门和崇文门三门,其中宣武门因为靠近菜市口,被人称为“死门”,而正阳门有专门的御道为皇帝出行专用,所以由南向北入京师通常都是走的崇文门。
崇文门最有名的是什么?当然是税官了。
崇文门的门税在整个清朝都是一项丰厚的来源,后世的和珅不就靠着崇文门收税捞了无数银子么?原本淳亲王以为从崇文门入门的规矩和之前一样,谁想这一次重回京师,崇文门却前所未有的通畅。
随着车流、人流的依次前进,在印象中天天堵得水泄不通的崇文门如今井然有序,守门的警察(衙役)除了查验入城人员的身份证明外,对于个人携带的随身物品基本不查,而运输货物也只是核对货物清单品名和货物是否相符,并没见到收税的流程。
排了仅仅一刻钟,就轮到了淳亲王一行,陪同淳亲王的明军军官向守城的警察出示了文件,对方确认文件真实性后就直接放行了。入了城内,淳亲王这时候再也忍不住了,开口询问为何没见崇文门收税。
“收税?为何要收税?”明军军官诧异地反问。
“崇文门的入城税啊!除了这还有货税和人头税这些。”
“哪里来这些,这几年来往京师就从来没见过崇文门收税的,而且我大明早就取消人头税了,现在就连田赋也少得可怜,倒是朝廷对商税规矩很是严格,可商税收税有一套专门的制度,这个由税务司负责,和崇文门没半点关系。”那军官笑着回答道。
淳亲王有些发蒙,崇文门不收税也就算了,可大明居然取消了人头税,就连田赋都少得可怜?这不等于田赋可有可无?这在淳亲王看来简直无法想象。
要知道历朝历代朝廷维持天下靠的就是赋税,人头税、田赋是最重要的两项,这两项组成了赋税的基础。至于商税不是没有,但商税从前明开始就是可有可无的存在,满清时期虽然对商税的要求比前明时期稍重视些,但因为满人的特权和一些官员的照顾,实际上商税收入根本就是差强人意。
此外,就是广州十三行的关税了,这倒是一块大项,但这些相比基础的人头税和田赋来说所占比例只是部分而已。淳亲王虽然知道现在的大明重视商贸,却没想到大明会如此调整赋税结构。
当年,康熙为了安抚天下百姓,信誓旦旦地保证“永不加赋”,还特意写了这四个大字。但这仅仅只是不加赋罢了,赋税赋税,大清除了赋还有税呢?何况不加赋并没有说免去之前的赋,可大明倒好,居然直接取消人头税不说,还以极低比例收取田赋,这在淳亲王看来是无法想象的。
按理说,大明这么干朝廷哪里还有什么收入?难道仅仅就靠收取商税就能维持整个天下的统治么?
对此,淳亲王忍不住询问大明的赋税来源和具体收税执行情况,对于这些那军官就无法回答了,毕竟这些问题远远超过了他的能力,军官只能笑着告诉他如果想知道这些的话可以去找一本由大
如今大明的京师,当年大清的北京城,在淳亲王眼中熟悉而又陌生。
从马家铺车站下车,他们一行人登上了前往京师的马车,马车载着向北一路前行,半个多时辰就到京师。
一路上,官道和之前大不相同,满清时期从丰台到北京城就有官道,可现在的官道相比原来的官道无论是宽阔还是平整都不是之前能够相比的。
至于马家铺这个地方,早年间淳亲王是来过的,留给他的记忆仅仅只是丰台地区的一个小镇子,整个小镇人口不足一千,周边不是农田就是满清贵族的庄子,来往的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农民。
而现在的马家铺早就不是当年的模样,现在的马家铺热闹非凡,当初的小镇如今已是一个庞大的交通枢纽,整个车站的占地面积远超之前马家铺整个镇子两倍还多。
除此之外,出了车站后,沿着官道两旁随处可见商铺、酒楼、货栈等等建筑,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这来往的人中既有普通人,也有商人,更有官员,还有不少高鼻梁的西夷人,这样的场景是以前根本无法想象的。
等越近京师,也越发热闹,当进入外城的时候,淳亲王突然发现这走道和自己预料的不一样。
按照之前的规矩,由丰台向北入北京城需先进外城然后由崇文门而入,因为京城的九门南边的分别是宣武门、正阳门和崇文门三门,其中宣武门因为靠近菜市口,被人称为“死门”,而正阳门有专门的御道为皇帝出行专用,所以由南向北入京师通常都是走的崇文门。
崇文门最有名的是什么?当然是税官了。
崇文门的门税在整个清朝都是一项丰厚的来源,后世的和珅不就靠着崇文门收税捞了无数银子么?原本淳亲王以为从崇文门入门的规矩和之前一样,谁想这一次重回京师,崇文门却前所未有的通畅。
随着车流、人流的依次前进,在印象中天天堵得水泄不通的崇文门如今井然有序,守门的警察(衙役)除了查验入城人员的身份证明外,对于个人携带的随身物品基本不查,而运输货物也只是核对货物清单品名和货物是否相符,并没见到收税的流程。
排了仅仅一刻钟,就轮到了淳亲王一行,陪同淳亲王的明军军官向守城的警察出示了文件,对方确认文件真实性后就直接放行了。入了城内,淳亲王这时候再也忍不住了,开口询问为何没见崇文门收税。
“收税?为何要收税?”明军军官诧异地反问。
“崇文门的入城税啊!除了这还有货税和人头税这些。”
“哪里来这些,这几年来往京师就从来没见过崇文门收税的,而且我大明早就取消人头税了,现在就连田赋也少得可怜,倒是朝廷对商税规矩很是严格,可商税收税有一套专门的制度,这个由税务司负责,和崇文门没半点关系。”那军官笑着回答道。
淳亲王有些发蒙,崇文门不收税也就算了,可大明居然取消了人头税,就连田赋都少得可怜?这不等于田赋可有可无?这在淳亲王看来简直无法想象。
要知道历朝历代朝廷维持天下靠的就是赋税,人头税、田赋是最重要的两项,这两项组成了赋税的基础。至于商税不是没有,但商税从前明开始就是可有可无的存在,满清时期虽然对商税的要求比前明时期稍重视些,但因为满人的特权和一些官员的照顾,实际上商税收入根本就是差强人意。
此外,就是广州十三行的关税了,这倒是一块大项,但这些相比基础的人头税和田赋来说所占比例只是部分而已。淳亲王虽然知道现在的大明重视商贸,却没想到大明会如此调整赋税结构。
当年,康熙为了安抚天下百姓,信誓旦旦地保证“永不加赋”,还特意写了这四个大字。但这仅仅只是不加赋罢了,赋税赋税,大清除了赋还有税呢?何况不加赋并没有说免去之前的赋,可大明倒好,居然直接取消人头税不说,还以极低比例收取田赋,这在淳亲王看来是无法想象的。
按理说,大明这么干朝廷哪里还有什么收入?难道仅仅就靠收取商税就能维持整个天下的统治么?
对此,淳亲王忍不住询问大明的赋税来源和具体收税执行情况,对于这些那军官就无法回答了,毕竟这些问题远远超过了他的能力,军官只能笑着告诉他如果想知道这些的话可以去找一本由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