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军阀 第354节(1/4)
不过刘衍也有解决办法,那就是将在明军中大力普及火器,今后的明军将全部参照新军的模式进行整顿,用装备优势和战术优势来抵消制度造成的战力消减。
新增商务部,以幕府商部部长宋公明为尚书,负责经营原幕府各处产业。
刘衍此番将幕府下属的产业全部“上交”朝廷,所有收益划归财部国库,这些产业也摇身一变,全都变成了大明版的“国企”,算是为大明开辟的一个重要财源。
当然,这些钱粮虽然是移交给了朝廷,可是现在这个朝廷却是刘衍掌控的,依然没能超脱刘衍的控制。
随着宋公明成为大明商务部的尚书,原本各处产业的主事也水涨船高,和火器督造处谭晓大、兵甲督造处主事徐乐,以及原幕府各司司丞一样,全部定为侍郎级别,以下火器坊、火药坊、采石场、矿业基地等主管,都是员外郎级别。
新增卫生部,由幕府医部部长鲍学镇为尚书,负责在大明各地建立医馆,发展卫生事业、防治瘟疫,培养医匠、研制随军药品等事务。
同时,刘衍的这份方略还整顿北镇抚司、南镇抚司,将南、北两司合并为军情部,由幕府情报司司丞吴国金出任尚书。
军情部的内部依然保留南北、镇抚司的建制,北镇抚司对外震慑周边部落、国家,南镇抚司对内监视百官,全部都有侦查、审问、抓捕、暗杀等各项职能。
至于幕府,刘衍决议取消幕府政务部,部长王文镇改任吏部尚书,原吏部尚书改任工部尚书。
幕府政务部署理司司丞尚文苑任刑部尚书。
至此,朝廷各部的改革暂时告一段落,礼部、御史台、鸿胪寺等衙门的人事和职能暂时不变。
但是在许铭宣读完方略之后,刘衍却看了看依然陷入震惊中无法自拔的百官,冷声说道:“太祖定下御史言官风闻言事的祖制,本意是好的,就是要让文武百官能够被时刻监视,让百官不能贪赃枉法,让奸臣不能祸国殃民。”
“只是时至今日,朝中的御史言官均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己任,根本不管事情的真伪,也不管国事如何,只顾着沽名钓誉,只为自己搏名、只为打击政敌,如此便是乱政!”
“所以本公定下规矩:从今以后,御史台十三衙门弹劾朝中大臣、地方文武百官,必须要能够拿出切实的证据,不可风闻言事、不可打击异己、不可扰乱国事,否则必将重处!”
此话一出,朝野震动。
那些御史言官们看向刘衍神色复杂,这些言官原本就没有什么切实的权柄,能够在朝中占有一席之地,靠的就是弹劾之权,可是如今这个权力却被刘衍加以限制了,今后朝中大事还有言官的一席之地吗?
此时刘衍看着满朝文武,有人失落,有人激动,有人错愕,有人若有所思,百官百样,大殿之中陷入了不同寻常的沉寂。
“此外,本公还有一道命令:现在朝中除了都察院、五寺之外,共有礼部、吏部、刑部、工部、民政部、财政部、国防部、装备部、参谋部、农事部、卫生部、军情部、商务部,十三部,这十三尚书全部入阁,为内阁大臣,今后大明的军国大事,均由内阁发出,交陛下批红,然后转各部执行。”
也是从这一天开始,大明十三尚书的称呼便流传开来,虽然日后刘衍又对各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各部的数量也或增或减,但是十三尚书作为一个称呼,也被民间百姓习惯使用,专门作为内阁大臣的代名词。此为后话。
此时大殿上,陈新甲和蒋德璟神色复杂的看着刘衍,二人的结果还算是非常好的,至少在改革后的朝廷中,还占据着一席要地。
可是其余众臣就不一样了,随着六部扩充为十三部,各部的侍郎、员外郎都要大换血,刘衍麾下幕府的大批官吏要进入朝廷为官,原本六部的许多官吏将会被裁撤掉,势必会有很多人对刘衍怀恨在心。
可是刘衍对此也并不在意,古今中外,凡是改革就一定要流血,关键是流谁的血!
刘衍已经做好准备大开杀戒了,只要能够让华夏冲出困境,杀人也是必要的一个过程。
“朝廷的改革就是这样,各部的整顿要在两个月内完成,期间北京城要实行军管,任何人都要以军令为先。”
“两个月后,大
新增商务部,以幕府商部部长宋公明为尚书,负责经营原幕府各处产业。
刘衍此番将幕府下属的产业全部“上交”朝廷,所有收益划归财部国库,这些产业也摇身一变,全都变成了大明版的“国企”,算是为大明开辟的一个重要财源。
当然,这些钱粮虽然是移交给了朝廷,可是现在这个朝廷却是刘衍掌控的,依然没能超脱刘衍的控制。
随着宋公明成为大明商务部的尚书,原本各处产业的主事也水涨船高,和火器督造处谭晓大、兵甲督造处主事徐乐,以及原幕府各司司丞一样,全部定为侍郎级别,以下火器坊、火药坊、采石场、矿业基地等主管,都是员外郎级别。
新增卫生部,由幕府医部部长鲍学镇为尚书,负责在大明各地建立医馆,发展卫生事业、防治瘟疫,培养医匠、研制随军药品等事务。
同时,刘衍的这份方略还整顿北镇抚司、南镇抚司,将南、北两司合并为军情部,由幕府情报司司丞吴国金出任尚书。
军情部的内部依然保留南北、镇抚司的建制,北镇抚司对外震慑周边部落、国家,南镇抚司对内监视百官,全部都有侦查、审问、抓捕、暗杀等各项职能。
至于幕府,刘衍决议取消幕府政务部,部长王文镇改任吏部尚书,原吏部尚书改任工部尚书。
幕府政务部署理司司丞尚文苑任刑部尚书。
至此,朝廷各部的改革暂时告一段落,礼部、御史台、鸿胪寺等衙门的人事和职能暂时不变。
但是在许铭宣读完方略之后,刘衍却看了看依然陷入震惊中无法自拔的百官,冷声说道:“太祖定下御史言官风闻言事的祖制,本意是好的,就是要让文武百官能够被时刻监视,让百官不能贪赃枉法,让奸臣不能祸国殃民。”
“只是时至今日,朝中的御史言官均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己任,根本不管事情的真伪,也不管国事如何,只顾着沽名钓誉,只为自己搏名、只为打击政敌,如此便是乱政!”
“所以本公定下规矩:从今以后,御史台十三衙门弹劾朝中大臣、地方文武百官,必须要能够拿出切实的证据,不可风闻言事、不可打击异己、不可扰乱国事,否则必将重处!”
此话一出,朝野震动。
那些御史言官们看向刘衍神色复杂,这些言官原本就没有什么切实的权柄,能够在朝中占有一席之地,靠的就是弹劾之权,可是如今这个权力却被刘衍加以限制了,今后朝中大事还有言官的一席之地吗?
此时刘衍看着满朝文武,有人失落,有人激动,有人错愕,有人若有所思,百官百样,大殿之中陷入了不同寻常的沉寂。
“此外,本公还有一道命令:现在朝中除了都察院、五寺之外,共有礼部、吏部、刑部、工部、民政部、财政部、国防部、装备部、参谋部、农事部、卫生部、军情部、商务部,十三部,这十三尚书全部入阁,为内阁大臣,今后大明的军国大事,均由内阁发出,交陛下批红,然后转各部执行。”
也是从这一天开始,大明十三尚书的称呼便流传开来,虽然日后刘衍又对各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各部的数量也或增或减,但是十三尚书作为一个称呼,也被民间百姓习惯使用,专门作为内阁大臣的代名词。此为后话。
此时大殿上,陈新甲和蒋德璟神色复杂的看着刘衍,二人的结果还算是非常好的,至少在改革后的朝廷中,还占据着一席要地。
可是其余众臣就不一样了,随着六部扩充为十三部,各部的侍郎、员外郎都要大换血,刘衍麾下幕府的大批官吏要进入朝廷为官,原本六部的许多官吏将会被裁撤掉,势必会有很多人对刘衍怀恨在心。
可是刘衍对此也并不在意,古今中外,凡是改革就一定要流血,关键是流谁的血!
刘衍已经做好准备大开杀戒了,只要能够让华夏冲出困境,杀人也是必要的一个过程。
“朝廷的改革就是这样,各部的整顿要在两个月内完成,期间北京城要实行军管,任何人都要以军令为先。”
“两个月后,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