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军阀 第403节(2/4)
为新政再填一条。
当刘衍拿着财产税征收的方略来到御书房的时候,崇祯帝正在翻看此前内阁上报的奏章。
“刘阁老坐吧。”
“谢陛下。”
崇祯帝放下手中的奏章,说道:“目前新政已经在北直隶、山东、宣府、山西、河南、南直隶、四川全面铺开,各地的流民数量大大减少,朝廷的岁入也开始增加,这些都是刘阁老的功劳,朕是看在眼里的。”
刘衍谦逊了一番,然后便拿出了财产税的方略,说道:“这便是臣联合财政部、商务部拟定的财产税方略,请陛下过目。”
崇祯帝看过之后,问道:“如此,朝廷可增收多少?”
刘衍说道:“财产税除了官员的首次报备的时候会收取一笔之外,剩下的时候只有官员、商贾等富人家业传承的时候才会收取,所以每年增收多少,确实不好统计。”
“不过臣估计,光是我大明上下官吏报备收取的金额,就绝不会少,经内阁估算,朝廷至少可收取白银三万万两!”
“多少!”
此时崇祯帝已经全完没有了帝王的风范,直接站了起来,大声叫嚷着。
王承恩也是瞪大了双眼,一副要吃人的样子。
其实这并不是刘衍在信口开河,按照吏部的底档,眼下大明先不说地方,只是京城朝廷的官吏,就有八百八十二人,这些都是七品以上的官吏,京城中八、九品等未入流的官吏,都还没有统计在内。
而地方上呢?
按照吏部的档案记载,账面上的文官数量为两千四百四十五人。加上各地的卫所兵将,这个数字恐怕要翻一倍。
如今在吏部账面上的大明文官武将至少有八千二百一十七人,以刘衍对大明官场的了解,这个数字肯定是有水分的,各地实际的官吏人数至少要再上浮三成,就按照一万一千人计算好了,这些都是七品以上的官吏。
然后就是按照财产在五千两以下官吏占两成,侥幸蒙混过去的官吏占一成计算,以这几次抄家的经验来看,大明官吏家中有十几万两银子是“标配”,只多不少,暂且按照十五万两计算好了。
如此算下来,三成的财产税,朝廷便可以收取至少三亿四千六百五十万两!
一开始刘衍听到内阁计算出这个数字的时候,也是吓了一跳,大明竟然有这么多的银子?
可是转念一想,自从大明隆庆开关之后,大明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手工品就畅销海外,哪怕后来朝廷再度禁海,可是民间走私、朝廷官营的海外贸易始终没有断绝。
可以说自从隆庆开关之后,大明的对外贸易就一直是贸易顺差。按照史料记载,到了天启、崇祯两朝的时候,甚至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都流入了大明!
只是这些数额巨大的白银都流进了官商集团,装进了豪强、士绅的荷包里,大明朝廷并没有分到多少利益,这也间接造成了明末朝廷的财政困境。
所以大明并不是没钱,相反还非常的富有,富有得超出刘衍的想象,在大明官商集团的钱库里,至少有几亿、甚至是几十亿白银,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于是面对崇祯帝和王承恩的惊诧,刘衍说道:“陛下没听错,是至少三万万两白银!只要财产税连同新政推行下去,今后至少十年之内,朝廷都不会再为钱粮而困顿了。”
崇祯帝听完之后颓然的坐下,然后咬着牙愤恨的说道:“朕准奏了!刘阁老就放手去干,替朕,将他们贪去的银子拿回来!”
第五百七十五章 民意
以刘衍为首的内阁拟定了增加财产税的奏议,崇祯帝直接朱批准奏,朝野上下为之震动,京师内外的文官武将尽皆骇然。
同时,以财政部、吏部为主,联合下达了正式的公文,命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官吏向朝廷禀报自己的财产,同时派往各地的巡视组、国防军兵马也会对各地官吏的实际情况进行查验。
当然这其中肯定因为此时的交通、效率等问题,不可能将大明所有文官武将的财产情况查明,但是刘衍也要大力推行下去,只要能开这个头,并且将这一制度执行下去,就是胜利。随着大明朝廷执政效率的不断
当刘衍拿着财产税征收的方略来到御书房的时候,崇祯帝正在翻看此前内阁上报的奏章。
“刘阁老坐吧。”
“谢陛下。”
崇祯帝放下手中的奏章,说道:“目前新政已经在北直隶、山东、宣府、山西、河南、南直隶、四川全面铺开,各地的流民数量大大减少,朝廷的岁入也开始增加,这些都是刘阁老的功劳,朕是看在眼里的。”
刘衍谦逊了一番,然后便拿出了财产税的方略,说道:“这便是臣联合财政部、商务部拟定的财产税方略,请陛下过目。”
崇祯帝看过之后,问道:“如此,朝廷可增收多少?”
刘衍说道:“财产税除了官员的首次报备的时候会收取一笔之外,剩下的时候只有官员、商贾等富人家业传承的时候才会收取,所以每年增收多少,确实不好统计。”
“不过臣估计,光是我大明上下官吏报备收取的金额,就绝不会少,经内阁估算,朝廷至少可收取白银三万万两!”
“多少!”
此时崇祯帝已经全完没有了帝王的风范,直接站了起来,大声叫嚷着。
王承恩也是瞪大了双眼,一副要吃人的样子。
其实这并不是刘衍在信口开河,按照吏部的底档,眼下大明先不说地方,只是京城朝廷的官吏,就有八百八十二人,这些都是七品以上的官吏,京城中八、九品等未入流的官吏,都还没有统计在内。
而地方上呢?
按照吏部的档案记载,账面上的文官数量为两千四百四十五人。加上各地的卫所兵将,这个数字恐怕要翻一倍。
如今在吏部账面上的大明文官武将至少有八千二百一十七人,以刘衍对大明官场的了解,这个数字肯定是有水分的,各地实际的官吏人数至少要再上浮三成,就按照一万一千人计算好了,这些都是七品以上的官吏。
然后就是按照财产在五千两以下官吏占两成,侥幸蒙混过去的官吏占一成计算,以这几次抄家的经验来看,大明官吏家中有十几万两银子是“标配”,只多不少,暂且按照十五万两计算好了。
如此算下来,三成的财产税,朝廷便可以收取至少三亿四千六百五十万两!
一开始刘衍听到内阁计算出这个数字的时候,也是吓了一跳,大明竟然有这么多的银子?
可是转念一想,自从大明隆庆开关之后,大明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手工品就畅销海外,哪怕后来朝廷再度禁海,可是民间走私、朝廷官营的海外贸易始终没有断绝。
可以说自从隆庆开关之后,大明的对外贸易就一直是贸易顺差。按照史料记载,到了天启、崇祯两朝的时候,甚至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都流入了大明!
只是这些数额巨大的白银都流进了官商集团,装进了豪强、士绅的荷包里,大明朝廷并没有分到多少利益,这也间接造成了明末朝廷的财政困境。
所以大明并不是没钱,相反还非常的富有,富有得超出刘衍的想象,在大明官商集团的钱库里,至少有几亿、甚至是几十亿白银,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于是面对崇祯帝和王承恩的惊诧,刘衍说道:“陛下没听错,是至少三万万两白银!只要财产税连同新政推行下去,今后至少十年之内,朝廷都不会再为钱粮而困顿了。”
崇祯帝听完之后颓然的坐下,然后咬着牙愤恨的说道:“朕准奏了!刘阁老就放手去干,替朕,将他们贪去的银子拿回来!”
第五百七十五章 民意
以刘衍为首的内阁拟定了增加财产税的奏议,崇祯帝直接朱批准奏,朝野上下为之震动,京师内外的文官武将尽皆骇然。
同时,以财政部、吏部为主,联合下达了正式的公文,命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官吏向朝廷禀报自己的财产,同时派往各地的巡视组、国防军兵马也会对各地官吏的实际情况进行查验。
当然这其中肯定因为此时的交通、效率等问题,不可能将大明所有文官武将的财产情况查明,但是刘衍也要大力推行下去,只要能开这个头,并且将这一制度执行下去,就是胜利。随着大明朝廷执政效率的不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