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周国衰张士诚归顺朝廷 螳螂(4/5)
东城墙大约位于南北贯穿的宜城路内侧,到沿江路北侧止。
南城墙从宜城路南端的沿江中路内侧直到新义街南端止。
安庆宋城有四门。
西门为主门,叫观山门。明清时改叫正观门。大约位于新义街与玉琳路交汇处。城中的墨子巷西通玉琳路直达西门,东通天后宫街直达东门。
北门叫集贤门。位于李公祠巷与北正街交汇处,明清延用至今。
东门叫通江门,门前的护城河把城东北的菱湖和长江连通。在明清时改叫枞阳门(此名至今还有)。大约位于天后宫街延长线与宜城路交汇处。
南门叫望海门,大约位于大南门街南端与沿江中路交汇处。走出南门,有一个长江古渡码头。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为了防御起义军,元朝官府在安庆城司下坡街的北端(今龙门口街56号)修建了安庆路衙门子城(今安庆第一中学处),城门上建有一栋大木构架抬梁式七檩单檐谯楼。
后来朱元璋、陈友谅两军交战时,这座子城被毁,成了断垣残壁。在朱皇帝“高筑墙”的国策要求下,明朝洪武元年重建安庆府子城及谯楼,此谯楼即府衙望楼。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时,安徽布政使司治所由暂驻地江宁(今南京)正式迁至安庆,安庆府衙移至安庆旧将军府。
安徽布政使司迁移前,对原安庆府衙子城及谯楼再次修葺。谯楼外,建有三门石枋,面朝西南。中门额楣题词“薇垣”,左门额楣题词“承流”,右门额楣题词“宣化”。
司衙子城内,左为宪书局,右是华阳阁,正中仪门后为大节堂。目前仅存的司衙子城大门和歇山顶重檐谯楼是由安徽布政使吴坤修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主持修建的。
吴坤修亲自题写门额“白日青天”。寓意:为官应“两袖清风、清正廉明”。
再说“天完国”赵普胜攻打安庆城。河南行省左丞(正二品)余阙上城指挥元军顽强坚守,抵抗一月有余。双方死伤上万余人,赵普胜依然没有攻克,最后垂头丧气地撤走。
余阙,曾是汪广洋的老师,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及第进士,授泗州(今安徽泗县)同知(六品)。至正十二年(1352年),余阙代理淮西江北道宣慰使司副使(正四品),领兵守安庆。此后五、六年间,率部与红巾军激战百余次。
安庆长江段上游有座小孤山,为其藩篱屏障,由元军义兵(民兵)元帅胡巴延统领水军戍守。
小孤山是独立山峰,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城东南60公里的长江中。周长500米,海拔78米,以奇、险、独、孤而著称。奇在“东看(像)太师椅、南望(像)一支笔、西观似悬钟、北眺(像)啸天龙”。?小孤山与上游九江市湖口县直线距离36公里。湖口县因鄱阳湖与长江在此交汇而得名,是长江下游的起点。
由于小孤山的地势非常险要,其东侧的航道很窄,只有数百米,形成长江下游的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曾在此设立烽火台和炮台。
冬十月壬戌日,陈友谅命令江西饶州(今鄱阳县)人祝将军带领水师自江州(今九江市)顺流而下,经过湖口县直捣小孤山。驻守小孤山的元将巴延指挥水军与之交战四天四夜,最后实在抵挡不住,只好顺流快速撤回安庆。
祝将军想乘胜追击,攻下安庆建立大功。于是命令水师进军,当晚在赛口镇(今属安庆市望江县)的长江“双河口”宿营。第二天(癸亥日),兵临安庆城下。接着,祝将军率兵登陆,准备攻打西门。
余阙在城头看见红巾军兵马不多,只有一个将军带队,就出城迎击。交战几个回合后,余阙把祝将军斩杀。其副将见势不妙,急忙率部撤回战船,返回小孤山。
占领小孤山,也算功劳一件。陈友谅自升“天完国”中书省平章政事(元朝职俸从一品?)兼统军大元帅。
当初他自封宣慰使时,见徐帝不开窍,很不舒服,这回借题发挥。他派遣亲兵队长将攻克小孤山的捷报及自升之事报奏徐寿辉,但攻城失败、大将被杀之事只字不提,并告之为了鼓舞士气攻克安庆路,他已通告全军。
徐寿辉不知如何是好,征询太师邹普胜的意见。
邹太师
南城墙从宜城路南端的沿江中路内侧直到新义街南端止。
安庆宋城有四门。
西门为主门,叫观山门。明清时改叫正观门。大约位于新义街与玉琳路交汇处。城中的墨子巷西通玉琳路直达西门,东通天后宫街直达东门。
北门叫集贤门。位于李公祠巷与北正街交汇处,明清延用至今。
东门叫通江门,门前的护城河把城东北的菱湖和长江连通。在明清时改叫枞阳门(此名至今还有)。大约位于天后宫街延长线与宜城路交汇处。
南门叫望海门,大约位于大南门街南端与沿江中路交汇处。走出南门,有一个长江古渡码头。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为了防御起义军,元朝官府在安庆城司下坡街的北端(今龙门口街56号)修建了安庆路衙门子城(今安庆第一中学处),城门上建有一栋大木构架抬梁式七檩单檐谯楼。
后来朱元璋、陈友谅两军交战时,这座子城被毁,成了断垣残壁。在朱皇帝“高筑墙”的国策要求下,明朝洪武元年重建安庆府子城及谯楼,此谯楼即府衙望楼。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时,安徽布政使司治所由暂驻地江宁(今南京)正式迁至安庆,安庆府衙移至安庆旧将军府。
安徽布政使司迁移前,对原安庆府衙子城及谯楼再次修葺。谯楼外,建有三门石枋,面朝西南。中门额楣题词“薇垣”,左门额楣题词“承流”,右门额楣题词“宣化”。
司衙子城内,左为宪书局,右是华阳阁,正中仪门后为大节堂。目前仅存的司衙子城大门和歇山顶重檐谯楼是由安徽布政使吴坤修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主持修建的。
吴坤修亲自题写门额“白日青天”。寓意:为官应“两袖清风、清正廉明”。
再说“天完国”赵普胜攻打安庆城。河南行省左丞(正二品)余阙上城指挥元军顽强坚守,抵抗一月有余。双方死伤上万余人,赵普胜依然没有攻克,最后垂头丧气地撤走。
余阙,曾是汪广洋的老师,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及第进士,授泗州(今安徽泗县)同知(六品)。至正十二年(1352年),余阙代理淮西江北道宣慰使司副使(正四品),领兵守安庆。此后五、六年间,率部与红巾军激战百余次。
安庆长江段上游有座小孤山,为其藩篱屏障,由元军义兵(民兵)元帅胡巴延统领水军戍守。
小孤山是独立山峰,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城东南60公里的长江中。周长500米,海拔78米,以奇、险、独、孤而著称。奇在“东看(像)太师椅、南望(像)一支笔、西观似悬钟、北眺(像)啸天龙”。?小孤山与上游九江市湖口县直线距离36公里。湖口县因鄱阳湖与长江在此交汇而得名,是长江下游的起点。
由于小孤山的地势非常险要,其东侧的航道很窄,只有数百米,形成长江下游的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曾在此设立烽火台和炮台。
冬十月壬戌日,陈友谅命令江西饶州(今鄱阳县)人祝将军带领水师自江州(今九江市)顺流而下,经过湖口县直捣小孤山。驻守小孤山的元将巴延指挥水军与之交战四天四夜,最后实在抵挡不住,只好顺流快速撤回安庆。
祝将军想乘胜追击,攻下安庆建立大功。于是命令水师进军,当晚在赛口镇(今属安庆市望江县)的长江“双河口”宿营。第二天(癸亥日),兵临安庆城下。接着,祝将军率兵登陆,准备攻打西门。
余阙在城头看见红巾军兵马不多,只有一个将军带队,就出城迎击。交战几个回合后,余阙把祝将军斩杀。其副将见势不妙,急忙率部撤回战船,返回小孤山。
占领小孤山,也算功劳一件。陈友谅自升“天完国”中书省平章政事(元朝职俸从一品?)兼统军大元帅。
当初他自封宣慰使时,见徐帝不开窍,很不舒服,这回借题发挥。他派遣亲兵队长将攻克小孤山的捷报及自升之事报奏徐寿辉,但攻城失败、大将被杀之事只字不提,并告之为了鼓舞士气攻克安庆路,他已通告全军。
徐寿辉不知如何是好,征询太师邹普胜的意见。
邹太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