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一开,在线种田 第41节(1/3)
然而同样都是饭点,有人吃得香,却也有人吃不下。
例如白杨镇周氏香烛店的周掌柜,已经好几天吃不下饭。
这日自家夫人把饭都送到店里来了,儿子在一旁端着海碗往嘴里扒饭,他则依旧站在柜台后面算账,算到最后,险些把算盘砸了。
“这半个月来店里的生意是越来越差了!”
不算账不盘货还看不出,今日一算,才发现蜡烛的销量相比上个月少了近一半。
“莫非最近镇上的人都不用蜡烛了不成?”
开店生意难免有好有坏,可蜡烛这东西作为香烛店最基础的货品之一,销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他正紧锁眉头发愁着,门外就有一人探头问道:“掌柜的,可有蜡烛卖?”
因为生意不好,周掌柜近来的态度也好起来。
“香烛店能没有蜡烛嘛,有的有的,白蜡、红蜡都有,雕花的也有!郎君是要自家点了照明用,还是做红白事?”
谁知那人听完介绍,却不肯进门了,反而道:“不要红蜡、白蜡,有一种黄蜡烛,你家可有?”
黄蜡烛?
周掌柜下意识地摇头,便见方才问话的人已经走了。
走出去后还和等在外面的自家娘子说道:“我就说,这黄蜡烛只那一家店有卖。”
娘子抱怨道:“哎呀,我这不是想着少走两步,偷个懒……”
汉子道:“要我说点白蜡烛不也一样,横竖灯罩一盖,你也瞧不见!”
娘子不满地反驳,“哪里一样了?那黄蜡烛烟小,还烧得久!算下来比白蜡更省呢!”
……
两人渐行渐远,后头的对话也听不见了。
徒留周掌柜在原地纳闷,何来的黄蜡烛?
他开店这么多年,素来蜡烛只有红、白两种!
况且那南方的白蜡虫,它也产不出黄蜡啊?
想及此,他眼前突然浮现出一道人影。
一段时间之前,有个拿着自家做的蜡烛来店里谈生意的书生,那蜡烛不知是用什么材质做的,可不正是泛着淡淡的黄色?
当时自己出的价格,那童生似不是很乐意,说是回去考虑,后来就再没见过。
如此看来,怕不是和别家谈成了!
周掌柜顿时耐不住性子了,不仅自己无心吃饭,还冲进去把吃得正香的儿子给一把薅了起来。
“快些出去找人,帮我打听个事!”
周掌柜的儿子周兴任劳任怨地出去转了一圈,使了一把铜板,消息很快就得回来了。
卖黄蜡烛的正是那戚姓哥儿领着自己相好开的香烛铺子,叫西窗阁的。
附近的人瞧见过定期有人坐着牛车来送货,送货的人是个白白净净的年轻男子。
如此不必说,绝对是上回那童生无误了。
不仅如此,周掌柜的儿子还怪机灵,特地找人代自己去店里买了两根黄蜡出来,想细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先前严之默来推销时,周掌柜满脑子都是如何压价,想着先把低价货源搞到手,日后再徐徐图之,能弄到方子就再好不过了,因此压根没仔细看蜡烛本身。
如今接过来一看,很快就发现了灯捻的不同。
“三根棉线缠成一股,有点意思。”他用手搓了搓,寻了个烛台插上,待蜡烛燃了片刻,便意识到这灯捻就是黄蜡耐烧、烟小的奥秘所在。
他当即眯起眼睛,招呼来儿子,指点道:“下回去村里拉货,让咱家工坊的人也这样做。”
不就是多用一点棉线的事吗?
等到他家也换成这样的灯捻,也不会比那黄蜡差到哪里去。
况且按照西窗阁那两位的名声,去那里的顾客一定比不上自家的多。
例如白杨镇周氏香烛店的周掌柜,已经好几天吃不下饭。
这日自家夫人把饭都送到店里来了,儿子在一旁端着海碗往嘴里扒饭,他则依旧站在柜台后面算账,算到最后,险些把算盘砸了。
“这半个月来店里的生意是越来越差了!”
不算账不盘货还看不出,今日一算,才发现蜡烛的销量相比上个月少了近一半。
“莫非最近镇上的人都不用蜡烛了不成?”
开店生意难免有好有坏,可蜡烛这东西作为香烛店最基础的货品之一,销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他正紧锁眉头发愁着,门外就有一人探头问道:“掌柜的,可有蜡烛卖?”
因为生意不好,周掌柜近来的态度也好起来。
“香烛店能没有蜡烛嘛,有的有的,白蜡、红蜡都有,雕花的也有!郎君是要自家点了照明用,还是做红白事?”
谁知那人听完介绍,却不肯进门了,反而道:“不要红蜡、白蜡,有一种黄蜡烛,你家可有?”
黄蜡烛?
周掌柜下意识地摇头,便见方才问话的人已经走了。
走出去后还和等在外面的自家娘子说道:“我就说,这黄蜡烛只那一家店有卖。”
娘子抱怨道:“哎呀,我这不是想着少走两步,偷个懒……”
汉子道:“要我说点白蜡烛不也一样,横竖灯罩一盖,你也瞧不见!”
娘子不满地反驳,“哪里一样了?那黄蜡烛烟小,还烧得久!算下来比白蜡更省呢!”
……
两人渐行渐远,后头的对话也听不见了。
徒留周掌柜在原地纳闷,何来的黄蜡烛?
他开店这么多年,素来蜡烛只有红、白两种!
况且那南方的白蜡虫,它也产不出黄蜡啊?
想及此,他眼前突然浮现出一道人影。
一段时间之前,有个拿着自家做的蜡烛来店里谈生意的书生,那蜡烛不知是用什么材质做的,可不正是泛着淡淡的黄色?
当时自己出的价格,那童生似不是很乐意,说是回去考虑,后来就再没见过。
如此看来,怕不是和别家谈成了!
周掌柜顿时耐不住性子了,不仅自己无心吃饭,还冲进去把吃得正香的儿子给一把薅了起来。
“快些出去找人,帮我打听个事!”
周掌柜的儿子周兴任劳任怨地出去转了一圈,使了一把铜板,消息很快就得回来了。
卖黄蜡烛的正是那戚姓哥儿领着自己相好开的香烛铺子,叫西窗阁的。
附近的人瞧见过定期有人坐着牛车来送货,送货的人是个白白净净的年轻男子。
如此不必说,绝对是上回那童生无误了。
不仅如此,周掌柜的儿子还怪机灵,特地找人代自己去店里买了两根黄蜡出来,想细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先前严之默来推销时,周掌柜满脑子都是如何压价,想着先把低价货源搞到手,日后再徐徐图之,能弄到方子就再好不过了,因此压根没仔细看蜡烛本身。
如今接过来一看,很快就发现了灯捻的不同。
“三根棉线缠成一股,有点意思。”他用手搓了搓,寻了个烛台插上,待蜡烛燃了片刻,便意识到这灯捻就是黄蜡耐烧、烟小的奥秘所在。
他当即眯起眼睛,招呼来儿子,指点道:“下回去村里拉货,让咱家工坊的人也这样做。”
不就是多用一点棉线的事吗?
等到他家也换成这样的灯捻,也不会比那黄蜡差到哪里去。
况且按照西窗阁那两位的名声,去那里的顾客一定比不上自家的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