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排兵布阵(52)(1/3)
尚济民的黑色奥迪象钟摆一样准确:7点10分进院,车门正对楼门停好,他下车进门上楼。随后车子略向前一停,正对着一棵玉兰树。这是尚济民专用的车位。
一般而言,一看他的车在这个车位,他人也应该会在办公室。
他进门前,服务员已经把屋内完全擦拭、整理好,连茶水也已经泡好,杯盖儿斜放在杯口,正冒着热气儿,而且弥漫着一丝太平猴魁鲜叶的清香。尚济民是安徽人,他只喝猴魁茶。倒不一定是什么讲究,主要是喝多了,习惯了。另外老家的人也不断给他送过来。
机关的招待用茶是六安瓜片,也是安徽的,但与尚济民无关,这是他的前任确定的。前任虽然早走了,但他定的不少事情却依然在执行。例如这茶叶。
在沙发椅上坐好,先把包随手放在右手小柜子上,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就看见桌上放着几个文件,一个白头文件在最上头,题目是:
“砚光瓦影--陶砚瓦作品评析会在京举行”。
来源:人民网
标题右上方靠边写有三行字:
济民同志:在您的关怀下,活动很成功。现将人民网刊发的新闻稿呈上请阅示。陶砚瓦11月8日
尚济民只看了前面几句,后面用眼光一扫,就拿笔在陶字上方写下:“很好”两字,紧接着还给了个惊叹号,又划一条形似走之的线直达自己名字上,尾巴上带个没封口的小圈儿。
还有几个件儿,他一一阅批,有的只是画个圈儿,有的批上一句半句。
现在他看到的文件都是头天晚上他走后,由夜间值班室收到送来的。也有的没有经过值班室,直接交给秘书或者服务员,一早放他桌子上。
尚济民已经感到了压力。压力主要是国学馆的建设。
通过这段时间的征询访问,基本上北京的、外地的稍微有点头脸的专家学者,都有意见发表。各方面的意见都由筹建办内容组分别整理出来,按界别、按时间顺序,报过来十几件。他翻看了好多次,虽然绝大多数赞成拥护,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但也有旁敲侧击,也有质疑或者带有颠覆性的看法。
比如有个作家在座谈时开口就讲:一个政府机构要搞国学研究和交流,我一听就感觉很奇怪,搞这个的人是疯了还是傻了?因为由政府来搞研究,古今中外迄无成功先例!
说这话时尚济民就在场。事后他找几个人了解这位仁兄的底细,都笑称其是个有名的大炮,一贯特立独行,无党无派,见了当政的人都是称“贵党”,应该掀不起什么浪头,不过是孤雁的几声鸣叫而已。他这才放了心。
尚济民心里其实也是矛盾的:他既想充分听取意见,包括反对的意见,因为你找他他讲了,你心里就有了数,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你没听到反对意见不一定没有反对意见,最让你难受的是你不知道人家在反对你,结果一下子冒出来,打你个措手不及。但他心里又怕听到反对意见,怕这个项目被否决,等于自己在即将退休时留下一个被后人谈笑的话柄。毕竟这是一个全额由国家投资的文化项目,又是一个将对国家文化建设产生巨大和深远影响的项目,况且是由他发起并承办的,他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和精力。
令人担忧的是,山东某地就刚刚遭遇这样的尴尬。
在全国政协会议分组讨论中,来自山东省的政协委员提案《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打造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他们的本意当然是想通过提案,获得支持,扩大影响,造出声势,把项目铆死。
没想到提案在山东团里一亮,就当即引起其他政协委员当场反对。两天后,就有委员紧急写出提案:《强烈呼吁国务院发改委组织专家再做科学论证》,百名全国政协委员在提案上签名。
反对意见马上被媒体广泛传播。项目所在市的市长是全国人大代表也在北京开会,竟老神在在地回应说:允许有争论,但是标志城肯定要建。
这句话招来更为猛烈的反对声浪。马上有媒体注意到,十天前这个项目刚刚召开新闻发布会,以890万元面向全球征集规划创意,省委主要领导在发布会上宣读了“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顾问”名单。名单中有北京大学一位教授,教授立即发表声明:有关人士曾经两次带着一个策划文本找到我,希望我给他们做规划,我当时谢绝了这项委托。
一般而言,一看他的车在这个车位,他人也应该会在办公室。
他进门前,服务员已经把屋内完全擦拭、整理好,连茶水也已经泡好,杯盖儿斜放在杯口,正冒着热气儿,而且弥漫着一丝太平猴魁鲜叶的清香。尚济民是安徽人,他只喝猴魁茶。倒不一定是什么讲究,主要是喝多了,习惯了。另外老家的人也不断给他送过来。
机关的招待用茶是六安瓜片,也是安徽的,但与尚济民无关,这是他的前任确定的。前任虽然早走了,但他定的不少事情却依然在执行。例如这茶叶。
在沙发椅上坐好,先把包随手放在右手小柜子上,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就看见桌上放着几个文件,一个白头文件在最上头,题目是:
“砚光瓦影--陶砚瓦作品评析会在京举行”。
来源:人民网
标题右上方靠边写有三行字:
济民同志:在您的关怀下,活动很成功。现将人民网刊发的新闻稿呈上请阅示。陶砚瓦11月8日
尚济民只看了前面几句,后面用眼光一扫,就拿笔在陶字上方写下:“很好”两字,紧接着还给了个惊叹号,又划一条形似走之的线直达自己名字上,尾巴上带个没封口的小圈儿。
还有几个件儿,他一一阅批,有的只是画个圈儿,有的批上一句半句。
现在他看到的文件都是头天晚上他走后,由夜间值班室收到送来的。也有的没有经过值班室,直接交给秘书或者服务员,一早放他桌子上。
尚济民已经感到了压力。压力主要是国学馆的建设。
通过这段时间的征询访问,基本上北京的、外地的稍微有点头脸的专家学者,都有意见发表。各方面的意见都由筹建办内容组分别整理出来,按界别、按时间顺序,报过来十几件。他翻看了好多次,虽然绝大多数赞成拥护,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但也有旁敲侧击,也有质疑或者带有颠覆性的看法。
比如有个作家在座谈时开口就讲:一个政府机构要搞国学研究和交流,我一听就感觉很奇怪,搞这个的人是疯了还是傻了?因为由政府来搞研究,古今中外迄无成功先例!
说这话时尚济民就在场。事后他找几个人了解这位仁兄的底细,都笑称其是个有名的大炮,一贯特立独行,无党无派,见了当政的人都是称“贵党”,应该掀不起什么浪头,不过是孤雁的几声鸣叫而已。他这才放了心。
尚济民心里其实也是矛盾的:他既想充分听取意见,包括反对的意见,因为你找他他讲了,你心里就有了数,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你没听到反对意见不一定没有反对意见,最让你难受的是你不知道人家在反对你,结果一下子冒出来,打你个措手不及。但他心里又怕听到反对意见,怕这个项目被否决,等于自己在即将退休时留下一个被后人谈笑的话柄。毕竟这是一个全额由国家投资的文化项目,又是一个将对国家文化建设产生巨大和深远影响的项目,况且是由他发起并承办的,他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和精力。
令人担忧的是,山东某地就刚刚遭遇这样的尴尬。
在全国政协会议分组讨论中,来自山东省的政协委员提案《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打造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他们的本意当然是想通过提案,获得支持,扩大影响,造出声势,把项目铆死。
没想到提案在山东团里一亮,就当即引起其他政协委员当场反对。两天后,就有委员紧急写出提案:《强烈呼吁国务院发改委组织专家再做科学论证》,百名全国政协委员在提案上签名。
反对意见马上被媒体广泛传播。项目所在市的市长是全国人大代表也在北京开会,竟老神在在地回应说:允许有争论,但是标志城肯定要建。
这句话招来更为猛烈的反对声浪。马上有媒体注意到,十天前这个项目刚刚召开新闻发布会,以890万元面向全球征集规划创意,省委主要领导在发布会上宣读了“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顾问”名单。名单中有北京大学一位教授,教授立即发表声明:有关人士曾经两次带着一个策划文本找到我,希望我给他们做规划,我当时谢绝了这项委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