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可敌国 第333节(1/3)
然后两个弟弟随他入列,御驾却没有立即回城,而是带着黄册向东而去,来到不远处的大祀坛,举行荐天之礼。
中书省官员验看了关防,确认无误后,带刀舍人将一口口装着黄册与鱼鳞图册的沉重木箱抬下车,抬到祭坛前整齐码放。
趁着这个功夫,朱元璋父子在殿中更换了冕服。
冕服是皇室成员最高级别的礼服和祭服,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先农,以及登极册封等重大礼仪场合。
出现在百官面前时,朱家天团都头戴平天冠,身穿玄色章服。其中朱元璋的等级最高,他的平天冠有十二旒,章服有十二章。
陪祀的太子和诸亲王则是戴九旒冕,着九章服。
还有目前唯一的一个郡王,靖江王朱守谦,穿着八章冠冕。他是朱文正的儿子,自幼被朱元璋养在身边,跟皇子们一起长大。
这些王爷们跟着朱元璋来到祭坛前,便在各自位置站定。只有太子可以陪着皇帝登坛,陪他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并代父皇庄重宣读了祭文。
朱元璋神情严肃的跪在祭台前,举目望着上苍,听着自己昨夜亲手写就的祭文,难以遏制心中的澎湃。
他一直清晰记得在建国前的那次卧谈会上,刘先生郑重告诉他,军事上统一全国,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统治了全国。
只有完成全国的户口普查,编制出户帖;完成全国的清丈、编制出鱼鳞图册,再将两者合二为一,制成《赋役黄册》,才代表着万川归海、天下归一,朝廷权威无远弗届!
朱元璋对此深以为然,将这番话奉为圭臬。从刚刚统一全国,他就一直梦寐以求想要做做成这件事。
没想到整整十年过去了,才完成了一个省的黄册。
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情况最复杂的江西完成了,其余各省已经没有任何借口,可以推脱敷衍了!
他向上苍发誓,不管多少人反对,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他都一定会完成全国的黄册编纂,为大明开万世之基,让百姓永享生民之乐!
最后,朱元璋亲手将祭文焚给上天……
第五五四章 兄弟重聚
礼成之后,可怜的带刀舍人们再次将黄册箱子装回马车,准备送去入库。
如此重要的黄册,当然要给予最妥善的保管了。它是朝廷管理国家的原始数据,日后所有大政方针,都要以此为依据。自然要绝对防止遗失、或者被人偷偷篡改,所以要保存在一个常人难以接触到的地方。
还要防水防火、防潮防虫防鼠,哪一项有疏忽,都可能给黄册带来毁灭性的损坏。
此外,收藏黄册的地方还必须够大。这才一个省的黄册,就已经这么多,要是全国的黄册都编纂完成,起码得五六万本,要摆满一整间大型的架阁库。
而且,朱元璋还计划每十年重新编纂一次。十年时间,百姓的人口和户数,肯定发生很多改变,黄册当然也要重编。
但是之前的黄册也依然有用,一来有据可查,二来也能杜绝地方官员和大户弄虚作假。
比如上次的黄册中明明记载,你家里还有一千亩地,这次忽然就只剩十亩了,那就得拿出那九百九十亩的卖地地契,以及买主的身份备查。
提供不出来或对不上,八成就是隐田了。
所以之前的黄册,不可能处理掉,还要当作原始档案留底。于是每十年,就需要一座新库房。大明朝传承个几百年,怕是整座中书省全用来放黄册,都不够用。
总之,收藏黄册的地方,必须足够大、足够安全,还得离着朝廷足够近,这样才能便于管理调阅。
在这个人稠地狭的南京城,想找这么个地方,真的很不容易。
好在朱老板深谋远虑、未雨绸缪,在建国之前,就已经为未来的黄册库选好了地址——后湖。
也就是之前,老六哥几个被禁足过一天的玄武湖。
这个风光旖旎的历史名湖,十二年前就被朱元璋用高高的城墙圈了起来,成为了皇家禁地。
却
中书省官员验看了关防,确认无误后,带刀舍人将一口口装着黄册与鱼鳞图册的沉重木箱抬下车,抬到祭坛前整齐码放。
趁着这个功夫,朱元璋父子在殿中更换了冕服。
冕服是皇室成员最高级别的礼服和祭服,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先农,以及登极册封等重大礼仪场合。
出现在百官面前时,朱家天团都头戴平天冠,身穿玄色章服。其中朱元璋的等级最高,他的平天冠有十二旒,章服有十二章。
陪祀的太子和诸亲王则是戴九旒冕,着九章服。
还有目前唯一的一个郡王,靖江王朱守谦,穿着八章冠冕。他是朱文正的儿子,自幼被朱元璋养在身边,跟皇子们一起长大。
这些王爷们跟着朱元璋来到祭坛前,便在各自位置站定。只有太子可以陪着皇帝登坛,陪他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并代父皇庄重宣读了祭文。
朱元璋神情严肃的跪在祭台前,举目望着上苍,听着自己昨夜亲手写就的祭文,难以遏制心中的澎湃。
他一直清晰记得在建国前的那次卧谈会上,刘先生郑重告诉他,军事上统一全国,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统治了全国。
只有完成全国的户口普查,编制出户帖;完成全国的清丈、编制出鱼鳞图册,再将两者合二为一,制成《赋役黄册》,才代表着万川归海、天下归一,朝廷权威无远弗届!
朱元璋对此深以为然,将这番话奉为圭臬。从刚刚统一全国,他就一直梦寐以求想要做做成这件事。
没想到整整十年过去了,才完成了一个省的黄册。
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情况最复杂的江西完成了,其余各省已经没有任何借口,可以推脱敷衍了!
他向上苍发誓,不管多少人反对,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他都一定会完成全国的黄册编纂,为大明开万世之基,让百姓永享生民之乐!
最后,朱元璋亲手将祭文焚给上天……
第五五四章 兄弟重聚
礼成之后,可怜的带刀舍人们再次将黄册箱子装回马车,准备送去入库。
如此重要的黄册,当然要给予最妥善的保管了。它是朝廷管理国家的原始数据,日后所有大政方针,都要以此为依据。自然要绝对防止遗失、或者被人偷偷篡改,所以要保存在一个常人难以接触到的地方。
还要防水防火、防潮防虫防鼠,哪一项有疏忽,都可能给黄册带来毁灭性的损坏。
此外,收藏黄册的地方还必须够大。这才一个省的黄册,就已经这么多,要是全国的黄册都编纂完成,起码得五六万本,要摆满一整间大型的架阁库。
而且,朱元璋还计划每十年重新编纂一次。十年时间,百姓的人口和户数,肯定发生很多改变,黄册当然也要重编。
但是之前的黄册也依然有用,一来有据可查,二来也能杜绝地方官员和大户弄虚作假。
比如上次的黄册中明明记载,你家里还有一千亩地,这次忽然就只剩十亩了,那就得拿出那九百九十亩的卖地地契,以及买主的身份备查。
提供不出来或对不上,八成就是隐田了。
所以之前的黄册,不可能处理掉,还要当作原始档案留底。于是每十年,就需要一座新库房。大明朝传承个几百年,怕是整座中书省全用来放黄册,都不够用。
总之,收藏黄册的地方,必须足够大、足够安全,还得离着朝廷足够近,这样才能便于管理调阅。
在这个人稠地狭的南京城,想找这么个地方,真的很不容易。
好在朱老板深谋远虑、未雨绸缪,在建国之前,就已经为未来的黄册库选好了地址——后湖。
也就是之前,老六哥几个被禁足过一天的玄武湖。
这个风光旖旎的历史名湖,十二年前就被朱元璋用高高的城墙圈了起来,成为了皇家禁地。
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