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可敌国 第589节(2/4)
脸真诚的看着朱桢:“就当你可怜可怜大哥,好不好?”
“大哥,不是我不想帮你,而是到了臣弟这个年龄,已经不适合留在京城了。”朱桢也真诚的看着太子道:“你知道我留在京里不到半年,就会被群起而攻之的。所以这二年父皇一直把我往外派,又何尝不是一种保护呢?”
“也是。”太子苦涩的点点头道:“我对大臣们讲过,孤的六弟一片赤诚,绝对不会有非分之心的。但他们总是说,人是会变得,应当按照千百年的规矩来,而不是感情用事。真是荒谬!”
“所以不是臣弟不想留下来帮大哥,实在是各方面都不允许啊。”朱桢苦笑道:“何况云南的事情太重要了。它不光关系着云南这一省之地,能否真正的纳入我华夏版图。还关系着臣弟‘分封海外’的宏伟蓝图,是否只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说着他抬头看向满天的繁星,目光坚定道:“所以不管再苦再难,臣弟都会在云南坚持到底的。如果能在云南取得成功,日后我们就可以把云南模式移植到任何新占领的疆域去,真正让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属明土!”
“老六,你对开疆拓土的执念是真重啊。”太子轻声道:“如果只是为了防止将来兄弟反目,我们肯定还有别的法子。大明已经够大了,容得下我们兄弟了。”
“我不只是为了我们兄弟,而是因为开疆拓土,乃是让大明保持兴盛的不二法门!”朱桢却掷地有声道:
“大哥,我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所谓的治世盛世,总是出在王朝初创时期,而不是中后期么?”
“因为开国之君无不雄才伟略,是子孙后代无法比拟的。”太子答道:“而且他们知道虐待百姓的后果,所以格外注意民生。”
“这只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朱桢笑道:“其实我们不应该夸大人的因素,皇帝再励精图治,也受制于官员队伍的道德和能力水平。而官员作为一个群体,能力其实一直大差不差的。”
“那差距到底来自哪里呢?”太子饶有兴致的问道。
“真正的差距来自于客观因素——即土地和人口比例。新的王朝都是在前朝灭亡的乱世中建立起来的,这乱世短则持续十几年,长则持续百年,自然造成大量人口死亡。所以新王朝诞生时的人口,往往是前朝末年时的五分之一,乃至十分之一。”
“而且旧的官僚地主阶层被摧毁,新贵尚未开始大规模兼并土地。这样就出现了大量无主的土地,可以供幸存下来的百姓耕种。这种时候人少地多,大家都有足够耕种的土地,一切欣欣向荣,国家自然蒸蒸日上。只要朝廷轻徭薄赋,鼓励垦荒,与民休息,所谓的治世盛世自然就出现了……这是连司马炎都能做到的事情,所以一点都不稀奇。”
“那为什么后来的皇帝就做不到了吗?因为长达一代人的盛世,势必带来人口激增。另一方面,不断扩大的权贵阶层,一刻不停的进行土地兼并,自然导致百姓的土地越来越少。这下老百姓的生存都成了问题,哪里还会什么盛世?”
“有道理。”太子点点头道:“百姓过不下去,就要起来造反,所以历朝历代莫不亡于土地兼并。”
第一零二三章 试验田
“人本性是贪婪的,只要掌握了权力就想攫取更多的财富,而土地就是最有价值的财富。因为占有土地不只会带来财富的增长,还意味着掌握了相应的人口。土地越多,权力越大。所以权贵阶层对土地的渴求是无止境的,土地兼并问题自然愈演愈烈,最后令贫者无立锥之地,只能揭竿而起,王朝中后期的暴乱概莫如是。”朱桢道。
“是,都是贫民起义。”太子颔首道。
“所以王朝中后期的改革,无不围绕着打击豪强,抑制兼并进行,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朱桢沉声道:“王莽想恢复周朝的王田制,结果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王安石想要抑制兼并,结果神宗一死,马上失败。为什么抑制兼并不可能成功,因为抑制兼并要靠政权,而官僚权贵即政权。权贵怎么可能自己对自己动刀子呢?他们只会往改革者的背后捅刀子!”
“你这样一说,还挺丧气的。”太子苦笑一声道:“但好像确实是这么回事。唉,大家都在朝廷这条船上,船要是沉了,全都得淹死。你说那些权贵官僚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到最后还要拼命的当蛀虫?”
“这就牵扯到另一个禁忌的话题了。”朱桢幽幽道。
“大哥,不是我不想帮你,而是到了臣弟这个年龄,已经不适合留在京城了。”朱桢也真诚的看着太子道:“你知道我留在京里不到半年,就会被群起而攻之的。所以这二年父皇一直把我往外派,又何尝不是一种保护呢?”
“也是。”太子苦涩的点点头道:“我对大臣们讲过,孤的六弟一片赤诚,绝对不会有非分之心的。但他们总是说,人是会变得,应当按照千百年的规矩来,而不是感情用事。真是荒谬!”
“所以不是臣弟不想留下来帮大哥,实在是各方面都不允许啊。”朱桢苦笑道:“何况云南的事情太重要了。它不光关系着云南这一省之地,能否真正的纳入我华夏版图。还关系着臣弟‘分封海外’的宏伟蓝图,是否只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说着他抬头看向满天的繁星,目光坚定道:“所以不管再苦再难,臣弟都会在云南坚持到底的。如果能在云南取得成功,日后我们就可以把云南模式移植到任何新占领的疆域去,真正让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属明土!”
“老六,你对开疆拓土的执念是真重啊。”太子轻声道:“如果只是为了防止将来兄弟反目,我们肯定还有别的法子。大明已经够大了,容得下我们兄弟了。”
“我不只是为了我们兄弟,而是因为开疆拓土,乃是让大明保持兴盛的不二法门!”朱桢却掷地有声道:
“大哥,我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所谓的治世盛世,总是出在王朝初创时期,而不是中后期么?”
“因为开国之君无不雄才伟略,是子孙后代无法比拟的。”太子答道:“而且他们知道虐待百姓的后果,所以格外注意民生。”
“这只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朱桢笑道:“其实我们不应该夸大人的因素,皇帝再励精图治,也受制于官员队伍的道德和能力水平。而官员作为一个群体,能力其实一直大差不差的。”
“那差距到底来自哪里呢?”太子饶有兴致的问道。
“真正的差距来自于客观因素——即土地和人口比例。新的王朝都是在前朝灭亡的乱世中建立起来的,这乱世短则持续十几年,长则持续百年,自然造成大量人口死亡。所以新王朝诞生时的人口,往往是前朝末年时的五分之一,乃至十分之一。”
“而且旧的官僚地主阶层被摧毁,新贵尚未开始大规模兼并土地。这样就出现了大量无主的土地,可以供幸存下来的百姓耕种。这种时候人少地多,大家都有足够耕种的土地,一切欣欣向荣,国家自然蒸蒸日上。只要朝廷轻徭薄赋,鼓励垦荒,与民休息,所谓的治世盛世自然就出现了……这是连司马炎都能做到的事情,所以一点都不稀奇。”
“那为什么后来的皇帝就做不到了吗?因为长达一代人的盛世,势必带来人口激增。另一方面,不断扩大的权贵阶层,一刻不停的进行土地兼并,自然导致百姓的土地越来越少。这下老百姓的生存都成了问题,哪里还会什么盛世?”
“有道理。”太子点点头道:“百姓过不下去,就要起来造反,所以历朝历代莫不亡于土地兼并。”
第一零二三章 试验田
“人本性是贪婪的,只要掌握了权力就想攫取更多的财富,而土地就是最有价值的财富。因为占有土地不只会带来财富的增长,还意味着掌握了相应的人口。土地越多,权力越大。所以权贵阶层对土地的渴求是无止境的,土地兼并问题自然愈演愈烈,最后令贫者无立锥之地,只能揭竿而起,王朝中后期的暴乱概莫如是。”朱桢道。
“是,都是贫民起义。”太子颔首道。
“所以王朝中后期的改革,无不围绕着打击豪强,抑制兼并进行,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朱桢沉声道:“王莽想恢复周朝的王田制,结果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王安石想要抑制兼并,结果神宗一死,马上失败。为什么抑制兼并不可能成功,因为抑制兼并要靠政权,而官僚权贵即政权。权贵怎么可能自己对自己动刀子呢?他们只会往改革者的背后捅刀子!”
“你这样一说,还挺丧气的。”太子苦笑一声道:“但好像确实是这么回事。唉,大家都在朝廷这条船上,船要是沉了,全都得淹死。你说那些权贵官僚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到最后还要拼命的当蛀虫?”
“这就牵扯到另一个禁忌的话题了。”朱桢幽幽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