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可敌国 第696节(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正常。”朱桢笑笑,解释道:“按说是不结冰的,但黄河水量大,冲淡了入海口的盐度,所以会结冰。盐河是一条人工河,黄河夺淮泗后,更没有什么水量了,根本改变不了沿海的盐度,所以海面不会结冰。”

      于是他便拍板道:“那就从盐河内运吧!”

      转运地点一定下,也不等所有冰车造完,第一批两万辆冰车便启程南下了。

      运河宽度在六到十丈之间,十万辆冰车一起出发,难以想象得堵成什么样?所以,朱桢计划将全部冰车分为五队,发车间隔为半日。

      正月十二一早,第一队由朱棣率领出发;中午第二队由胡让率领出发。

      十三日一早,第三队由平安率领出发;中午第四个由吴印率领出发。

      而十三日晚,就是十万辆大冰车全部完工的时间。

      十四日一早,朱桢便亲自率领最后一队,乘坐刚刚造出的冰车,南下赶赴盐河。

      而此时,最早出发的第一队,已经在盐河口开始装货了!

      进展如此顺利,当然离不开海运部门的通力配合。

      正月初二,总理海政衙门才接到旨意,要求他们七天之内将两百万石军粮运抵淮安待命。

      韩宜可立马便启动一级预案,把在家里过年的官吏兵丁全都召集起来,又从太仓府征调了五万民夫,火速开仓,日夜不停的运粮装船,初七才装船完毕。

      初八一早,运粮船队三百条大海船便扬帆启程,离开了刘家港。

      海政衙门所造海船依然延续了元朝的样式,大者载粮八九千石,小者两千石。前者用于海运,后者行于长江。

      所以只用了三百条船,就把两百万石粮食全都装载完成。水运尤其是海运,与陆运的差距之大,简直有天渊之别。

      从长江口到淮安走海路不过八百里,若是平时,两日便到。但现在是冬天,沿岸洋流和风向全都是自北向南,所以船队是逆流逆风而行。虽然中式船帆八面受风,逆风也能行驶,但速度实在惨不忍睹,每天只能行进两百里。

      而且逆风逆水航行时,船不能走直线,要朝东北或西北方走之字路,这种跑风姿态叫“对口斜”,所以实际航程超过一千里,用了五天才抵达黄河口。

      一到黄河口,又接到命令继续北上,抵达盐河口时,已经是十三日的深夜了。

      而朱棣的第一批运粮队,也在当天傍晚时抵达了盐河口。

      双方的配合堪称严丝合缝。

      第一二四零章 转运

      淮安府沿海一带自古就是著名的盐场,由于大大小小的盐场分布于淮河故道入海口的南北,故名两淮盐场。

      其中在淮河以北的叫淮北盐场,在淮河以南的称淮南盐场。原先是淮南盐场更加兴盛,但黄河夺淮以后,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和淡水,迫使海岸线向东扩展,使淮南盐区距海日远,给盐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所以从元朝起,淮北盐场就超过淮南盐场,成为两淮主要的产盐地。因为盐漕河在海州,所以淮北盐场的中心也在海州。

      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在海州设有转运仓,每年接近百万担的淮盐,由各处盐场汇集至转运仓。淮盐转运仓一共有两个码头,一个海码头一个河码头,前者在海边,负责海运;后者在盐漕河上,负责漕运。

      这次军粮转运,用的就是淮盐转运仓的海码头。因为河码头在入海口内数里,早已被冻的结结实实,根本开不进船去。所以军粮船只能在距离河道四里外的海码头上卸货。

      为此,两淮盐场的官吏和盐丁在大道上洒了两天的水,硬是人造了一条四里长的冰道出来。

      这样冰车自盐漕河上岸后,就能直接开到码头了。这样就能用船上的木制桔槔吊车,直接把一包包粮食吊到冰车上了。

      这都是装船的时候便包好的。每十袋粮食用网兜包成一包,方便用桔槔吊上船。所以每一包正好是一千斤,一辆冰车装上两包就可以开走了。

      所以卸船要比装船快多了,三百条粮船全部卸完也就是两天多……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了排队进港,等待卸货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