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可敌国 第775节(2/4)
; “婆婆当时确实说过叫我跟着一起,可我还没过门,那样太非礼了,所以我就没同意。”李九娘悲痛的答道:“结果她现在却说,我当时拒绝了来跟俞敏成亲。苍天可见,小女子只是不同意当时来云南,并没有拒绝服阙后来跟他成亲呀!”
顿一下她又道:“再说那时候俞敏已经结婚了——他是十七年春天结的婚,婆婆是十八年春天才跟我说要来云南的。所以那时候我就是来了,也会面临一样的局面。”
“思路还挺清晰。”朱桢夸她一句,又替那素未谋面的俞百户解释道:“你的事情,本王大体听明白了。这事也不能完全怨俞敏,当时是本王传谕全军,所有未婚的官兵都要立即在当地成婚,结了婚的限期取家眷来团聚。”
“很可能是这么个背景下他才仓促成婚的。”然后朱桢安慰她道:“这件事他确实对不住你,不过木已成舟,强扭的瓜也不甜,何必要一棵树上吊死呢?”
说着他笑道:“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男人到处都是,本王给你找个更好的就是——我把手下千户都拉过来,随你挑好不好啊?”
“不,小女子就要俞敏。我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李九娘却轴得很,任凭朱桢如何开导,就是想要在那一颗“老俞树”上吊死。
当然她要是不这么轴,也不会到了今天这一步。
“兀那女子,你也忒不识好歹了。”嵩盟刘知州觉得不能再继续看热闹了,主动扮黑脸道:“再跟王爷胡搅蛮缠,就把你叉出去!”
“哎,休要聒噪。”朱桢却摆摆手道:“这件事对这姑娘来说,就是比天还大的事情,当然不能将就了。再说现在看来,当时那道命令,确实有些鲁莽了,这姑娘如今的处境,本王也有责任,所以这事儿,我得管。”
“是。”嵩盟刘知州忙恭声应下。
“小女子叩谢王爷……”李九娘感激的给老六磕头。
“你先别着急道谢。”朱桢却摆摆手道:“这事儿我也不能只听你一个人的说法,还得问问男方,还有那位白夷女子,听听他们怎么说,才好做计较。”
“王爷言之有理。”李九娘轴归轴,但也不是不讲理的人。
“那为臣赶紧命人,传那俞百户一家来。”刘知州见状赶忙道。
“不必。”朱桢却摇摇头道:“本王正好要去杨林千户所视察,就把视察的地点定在大哨屯吧。”
“遵命!”众文武忙齐声应道,心里头却纷纷哀鸣,王爷这一改地方不要紧,他们提前做好的准备全都没用了……
朱桢一声令下,一行人出了县城,赶往二十里外的大哨屯。
当年朱桢巡视嵩盟的时候,就来过这里,知道这里遍地都是荒芜的红土地,除了杂草什么也不长,但这回再来,眼前的景象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只见原本隔断南北的果马河上,已经架起了好几座石桥。河道上还开挖了一道道引水渠,将山上下来的河水,引入大河左右的田地。
有的水渠旁还立有水车,将河水提到地势较高的田垄上。
有了河水的灌溉,再加上军户们年复一年的辛勤侍奉,当初刚开荒时几乎不长庄稼的生地,已经变成了水肥充足的熟地。
日近黄昏,水田中稻花盛开,碧绿的稻叶,金黄的稻花,在夕阳下闪烁着诱人的光彩。还有响彻稻田的无数蛙鸣声,正应了范成大的那首诗——
薄暮蛙声连晓闹,稻花香泽水千畦!
此时暑热尽消,骑马经过田间,鼻端尽是稻花的清香,怎能不让人心旷神怡?误以为回到了江南的水乡。
在杨林所张千户的带领下,一行人进了屯子。
这会儿正是忙了一天的军户们收工回家的时候,他们赶着耕牛,扛着农具,大声说笑着往家走去。
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哨屯已经成了个小镇,大街上也有了市场,附近的山民和镇上的老人,便在这个时候临街摆摊,贩卖他们采的山货,打到的猎物,种了吃不了的蔬菜,还有自己手工做的各种工具器皿。
定时也会有货郎来这里贩卖针头线脑,各色布匹。还有那走街串巷磨镜子锔锅的匠人,也会在这个时候来凑热闹。
&e
顿一下她又道:“再说那时候俞敏已经结婚了——他是十七年春天结的婚,婆婆是十八年春天才跟我说要来云南的。所以那时候我就是来了,也会面临一样的局面。”
“思路还挺清晰。”朱桢夸她一句,又替那素未谋面的俞百户解释道:“你的事情,本王大体听明白了。这事也不能完全怨俞敏,当时是本王传谕全军,所有未婚的官兵都要立即在当地成婚,结了婚的限期取家眷来团聚。”
“很可能是这么个背景下他才仓促成婚的。”然后朱桢安慰她道:“这件事他确实对不住你,不过木已成舟,强扭的瓜也不甜,何必要一棵树上吊死呢?”
说着他笑道:“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男人到处都是,本王给你找个更好的就是——我把手下千户都拉过来,随你挑好不好啊?”
“不,小女子就要俞敏。我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李九娘却轴得很,任凭朱桢如何开导,就是想要在那一颗“老俞树”上吊死。
当然她要是不这么轴,也不会到了今天这一步。
“兀那女子,你也忒不识好歹了。”嵩盟刘知州觉得不能再继续看热闹了,主动扮黑脸道:“再跟王爷胡搅蛮缠,就把你叉出去!”
“哎,休要聒噪。”朱桢却摆摆手道:“这件事对这姑娘来说,就是比天还大的事情,当然不能将就了。再说现在看来,当时那道命令,确实有些鲁莽了,这姑娘如今的处境,本王也有责任,所以这事儿,我得管。”
“是。”嵩盟刘知州忙恭声应下。
“小女子叩谢王爷……”李九娘感激的给老六磕头。
“你先别着急道谢。”朱桢却摆摆手道:“这事儿我也不能只听你一个人的说法,还得问问男方,还有那位白夷女子,听听他们怎么说,才好做计较。”
“王爷言之有理。”李九娘轴归轴,但也不是不讲理的人。
“那为臣赶紧命人,传那俞百户一家来。”刘知州见状赶忙道。
“不必。”朱桢却摇摇头道:“本王正好要去杨林千户所视察,就把视察的地点定在大哨屯吧。”
“遵命!”众文武忙齐声应道,心里头却纷纷哀鸣,王爷这一改地方不要紧,他们提前做好的准备全都没用了……
朱桢一声令下,一行人出了县城,赶往二十里外的大哨屯。
当年朱桢巡视嵩盟的时候,就来过这里,知道这里遍地都是荒芜的红土地,除了杂草什么也不长,但这回再来,眼前的景象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只见原本隔断南北的果马河上,已经架起了好几座石桥。河道上还开挖了一道道引水渠,将山上下来的河水,引入大河左右的田地。
有的水渠旁还立有水车,将河水提到地势较高的田垄上。
有了河水的灌溉,再加上军户们年复一年的辛勤侍奉,当初刚开荒时几乎不长庄稼的生地,已经变成了水肥充足的熟地。
日近黄昏,水田中稻花盛开,碧绿的稻叶,金黄的稻花,在夕阳下闪烁着诱人的光彩。还有响彻稻田的无数蛙鸣声,正应了范成大的那首诗——
薄暮蛙声连晓闹,稻花香泽水千畦!
此时暑热尽消,骑马经过田间,鼻端尽是稻花的清香,怎能不让人心旷神怡?误以为回到了江南的水乡。
在杨林所张千户的带领下,一行人进了屯子。
这会儿正是忙了一天的军户们收工回家的时候,他们赶着耕牛,扛着农具,大声说笑着往家走去。
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哨屯已经成了个小镇,大街上也有了市场,附近的山民和镇上的老人,便在这个时候临街摆摊,贩卖他们采的山货,打到的猎物,种了吃不了的蔬菜,还有自己手工做的各种工具器皿。
定时也会有货郎来这里贩卖针头线脑,各色布匹。还有那走街串巷磨镜子锔锅的匠人,也会在这个时候来凑热闹。
&e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