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太多地方都传来了丰收的捷报,即使往日贫瘠、冷寒的北方百姓在上缴完足量税赋后,家里粮仓的土豆、玉米、小麦……这些粮食也足够撑过冬日。

      同时太医院也传来好消息,牛痘接种已经覆盖了全国六成的人口,预计等到明年三月,全国九成的百姓都能接种牛痘。

      霍瑾瑜看了看户部呈报上的上半年税收,又看了看京城周边这两年各区的贸易额,还有各地百姓的基本年收入,决定开始推行银币。

      霍瑾瑜提出这个政策后,文武百官也不惊讶,这些年陛下经常赏下一些精美的银币,每次巡幸边陲时,也赏了许多纪念银币或者金币,这些银币在民间并没有流通多少。

      并不是它还花不出去,恰恰因为这些银币太受欢迎了。

      陛下亲赐、要么是官老爷拥有、要么是有军功的将士,而且制作精美,寓意本身就好,而且容易收藏,就更受大家追捧了。

      可是拥有银币的本身又不怎么缺钱,当做普通银两花出去,有些奢侈,导致外面居然出现了仿品,许多钱庄也开始生产一些自己设计的银币流通……

      但是钱庄自己银币没有工部的银币精细,钱币面积小时,字迹不怎么清晰,除非由人专门雕刻,那样得不偿失,不过民间钱庄的银币大多在中间刻上自己的钱庄名号,并不做其他修饰。

      现下霍瑾瑜觉得是时候了,现在老百姓养成了花钱的习惯,收入也上升。

      现下国库虽然不怎么充盈,但是推行银币的条件已经足够,而霍瑾瑜想的更多的是统一铸币权,有了铸币权,就能更好的调整经济,让以银两、银锭、碎银等形式的称量货币往铸币转变,这样利于管理和流通,减少在流通中的磨损,等到恰当时机,往印刷纸币方向推进。

      六部重臣听完后,户部尚书道:“陛下,臣赞同推行银币,只是按照图纸所列,现下铸造一枚五钱银币成本至少是四钱九分,一枚一两银币成本则九钱七分,成本实在巨大。”

      陛下要求精细,成本自然增加,可是按照陛下的要求,朝廷几乎在亏本造银币。

      霍瑾瑜淡然道:“铸币又不是为了充盈国库赚钱的,朕铸币而是为了让百姓更加方便,之所以精细,亦是为了收回铸币权,铸币不在利,而在权,现下我景朝的巨船在东海航行,未来景币畅行海内外,亦能制衡他国。”

      霍瑾瑜对于朝中这些年所谓的火耗等猫腻不提了,如果这群大臣还揣着明白当糊涂,她也不客气了。

      众人恍然大悟,不住点头。

      推行银币后,民间□□无可避免,霍瑾瑜就是要增加银币的精细度,经过这么些年发展,工部的技艺已经远超民间,民间想要复刻,不谈原料成本,技术上就无法达成。

      大家赞同后,开始商讨银币的推行和监造。

      等到事情谈完,霍瑾瑜幽幽道:“卿等既然也赞同银币,要知道银币推行乃国策,朕不希望百姓交银币时,还有火耗这种东西。”

      所谓火耗,就是地方征收钱时因为耗损多征的部分,这些都是摊派到百姓身上的。

      推行银币,就是方便流通和统计,减少磨损。

      她当然知道,到时候一些地方可能还有其他种类的苛捐杂税,这些只能加强监管。

      众人身子微僵,有些尴尬地看着霍瑾瑜。

      “好了,朕也是开玩笑的,相信爱卿们不会这般为难百姓。”霍瑾瑜吩咐韩植搬出一口箱子。

      箱子打开,满箱银闪闪的银币,一共两种,五钱重的和一两重的银币。

      霍瑾瑜:“这是宝源局第一箱将要试推行的银币,卿等可以看一下。”

      众人上前,用大手抓了一把,仔细辨认,发现这批银币上面的字画格外繁复,而且字迹清楚,纹络清晰,正面边缘是“景朝京城宝源局”,中间写着“一两”或者“五钱”两个字,最下面刻着“昌宁七年”:背面的正中则是紫禁城的简图,上方是盘着一条龙,而且边缘还有精细的云纹。

      这样的银币推行出去,让民间如何作假。

      而且刚才他们看了图纸,这般坚硬精致的银币含银量足有九成,含铜一成。

     &e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