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听她胡说八道 第74节(3/5)
”过一番的焦侃云却看懂了他的意图,总算明白他说“被刺激通了”是何意。
这也是焦侃云的后手,楼庭柘在兴庆府为他铺排够久的了,虞斯稍微改变了策略,不再等着太上皇邀见,而是趁此时机,以“讨教东征经验”为理由,前去面见太上皇。
太上皇在兴庆府接见了这位少年将军。
老忠勇侯虞季楚也算太上皇看着长大,后又亲自教导着战过几回的,原本他以为是面见故人之后,可见到虞斯时,却觉得他的气质一点不像虞季楚,更不像他的祖父。分明都是武将,他却要格外意气风发些,饶是面无表情,眼神也带着目空一切的狂妄。
虞斯亦在不动声色地打量着这位年近古稀却精神矍铄、鹤发童颜的上一任掌权者。
“小儿有何事相求,不惜冒死前来?”太上皇早已看淡了风云,并不以上位者的姿态与他交谈,反倒提壶亲泡了一杯橘茶挪给他,“莫迂,直言。”
前有柘儿潜行入府,引荐虞斯,又以坊间虞斯的话本为引子,将他早已不再置问的朝事倾说,想来就是为了将自己拉入局中,蹚这趟浑水。
他本不想搭理,奈何柘儿的确很有毅力,多次舍命前来,将辛朝与北阖的局势说透,他多年作战听政,又怎么可能完全听不进耳朵里,听进去了就要思考,一思考起来,自然就不再算作置身事外。
那藏于话本中的暴虐之举,他听过两回,就猜出了首尾,一边皱着眉在心底叱责辛帝行事激进,一边又叹息百姓水深火热,自己的江山所托非人。但别的,他生不出心思,也没那个闲情折腾,既然不打算折腾,那他就缺一个掺和此事的理由,和掺和成功的助力。
如今尚未掺和,又隐约听说使者入京,局势大改……局势已改,虞斯仍然来见了他,可见趋势走向并不作好。太上皇不动如山,且听虞斯叙述来意。
虽然如今已没有圣上要屠族的暴行可以说服太上皇掺和进来,但虞斯也没打算再以此展开话题,他调转了斡旋之策,将使者宴上发生的一切简明扼要地说清。
而后毫不避讳地开口道:“‘唆者,利使之也。’1北阖知圣上虚伪,以利诱之,以太子案真相作要挟,圣上好颜面、惧口舌,以仁君自居,不愿北阖揭露此事,因此,与北阖一起祸水东引,乐见东海顶罪担祸;北阖又知圣上急功近利,性骄且贪,便提出留下北阖王子为质,出兵相助东征,强兵联手,圣上当以为胜券在握。如此百利无害,圣上定心悦从之。
然而,‘抽梯之局,须先置梯,或示之梯。’1北阖王子伏击我在先,事迹败露后,陛下便以此为破绽,误会北阖是在破釜沉舟,杀不死我就只会乖乖续和,其实不然,杀我,若成,皆大欢喜,若不成,便是故露破绽,再配合劳使宴上,利益相诱,即可‘置梯’。
以我对多罗的了解,他并非乖顺之人,极有可能,在出使大辛之前,他就与东海并谋,待大辛出兵东征之日,前来相助的北阖大军跳反,与东海前后夹击,暗中设伏,使辛军深陷合围之势,被杀个措手不及,此时陛下必然急调边军支援,然而大辛与东海并不接壤,深入腹地,已落下乘,北阖、东海两大势力结盟,不多时,自有小族依附结势,企图共分一杯羹,结党成事之后,外族便可迅速冲破士气受挫的边防,大举进攻中原。即为‘抽梯’。
至于留在樊京当质子的多罗……陛下虽已抓获暗中游走的绝杀道,但多罗轻功绝顶,必然已留好退路,是成是败,他都会潜逃回北。就算陛下能抓住他,与中原这片风水宝地相比,一个王子的命实在微不足道。再考虑得悲观一些,多罗敢如此谋事,焉知朝中是否有人与其勾结多时?
饶是诸数猜测皆是我小人之心,东征亦不可取,‘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是‘报君黄金台上意’2的荣宠之将,百姓,犹底层百姓,苛捐杂税已无安身立命之所,却也不得不受战火摧残,曝尸街头,我以为,既已有合盟,守成养蓄即可,不兴大动干戈。所以,于情于理,陛下他都应该放弃东征,但他不听劝告,固执己见。”
摆出此次与虎共谋东征的利害关系,忧虑家国危在旦夕,关心百姓生死存亡,字字句句透露出他的智慧与对大辛的忠贞,对辛帝本人,反倒毫无真切的恭敬之意,有种“谁当皇帝都不影响我”的意思,狂妄若此,却能在辛帝手下如鱼得水,太上皇觉得他比话本里的描述还有意思,“小儿想如何?”
虞斯抿了口茶,“老骥伏枥,壮志不酬,您的手下有诸数将才,并不愿辞官归故,但圣上敏而懦弱,他不想看到二圣当朝,哪怕您已退出
这也是焦侃云的后手,楼庭柘在兴庆府为他铺排够久的了,虞斯稍微改变了策略,不再等着太上皇邀见,而是趁此时机,以“讨教东征经验”为理由,前去面见太上皇。
太上皇在兴庆府接见了这位少年将军。
老忠勇侯虞季楚也算太上皇看着长大,后又亲自教导着战过几回的,原本他以为是面见故人之后,可见到虞斯时,却觉得他的气质一点不像虞季楚,更不像他的祖父。分明都是武将,他却要格外意气风发些,饶是面无表情,眼神也带着目空一切的狂妄。
虞斯亦在不动声色地打量着这位年近古稀却精神矍铄、鹤发童颜的上一任掌权者。
“小儿有何事相求,不惜冒死前来?”太上皇早已看淡了风云,并不以上位者的姿态与他交谈,反倒提壶亲泡了一杯橘茶挪给他,“莫迂,直言。”
前有柘儿潜行入府,引荐虞斯,又以坊间虞斯的话本为引子,将他早已不再置问的朝事倾说,想来就是为了将自己拉入局中,蹚这趟浑水。
他本不想搭理,奈何柘儿的确很有毅力,多次舍命前来,将辛朝与北阖的局势说透,他多年作战听政,又怎么可能完全听不进耳朵里,听进去了就要思考,一思考起来,自然就不再算作置身事外。
那藏于话本中的暴虐之举,他听过两回,就猜出了首尾,一边皱着眉在心底叱责辛帝行事激进,一边又叹息百姓水深火热,自己的江山所托非人。但别的,他生不出心思,也没那个闲情折腾,既然不打算折腾,那他就缺一个掺和此事的理由,和掺和成功的助力。
如今尚未掺和,又隐约听说使者入京,局势大改……局势已改,虞斯仍然来见了他,可见趋势走向并不作好。太上皇不动如山,且听虞斯叙述来意。
虽然如今已没有圣上要屠族的暴行可以说服太上皇掺和进来,但虞斯也没打算再以此展开话题,他调转了斡旋之策,将使者宴上发生的一切简明扼要地说清。
而后毫不避讳地开口道:“‘唆者,利使之也。’1北阖知圣上虚伪,以利诱之,以太子案真相作要挟,圣上好颜面、惧口舌,以仁君自居,不愿北阖揭露此事,因此,与北阖一起祸水东引,乐见东海顶罪担祸;北阖又知圣上急功近利,性骄且贪,便提出留下北阖王子为质,出兵相助东征,强兵联手,圣上当以为胜券在握。如此百利无害,圣上定心悦从之。
然而,‘抽梯之局,须先置梯,或示之梯。’1北阖王子伏击我在先,事迹败露后,陛下便以此为破绽,误会北阖是在破釜沉舟,杀不死我就只会乖乖续和,其实不然,杀我,若成,皆大欢喜,若不成,便是故露破绽,再配合劳使宴上,利益相诱,即可‘置梯’。
以我对多罗的了解,他并非乖顺之人,极有可能,在出使大辛之前,他就与东海并谋,待大辛出兵东征之日,前来相助的北阖大军跳反,与东海前后夹击,暗中设伏,使辛军深陷合围之势,被杀个措手不及,此时陛下必然急调边军支援,然而大辛与东海并不接壤,深入腹地,已落下乘,北阖、东海两大势力结盟,不多时,自有小族依附结势,企图共分一杯羹,结党成事之后,外族便可迅速冲破士气受挫的边防,大举进攻中原。即为‘抽梯’。
至于留在樊京当质子的多罗……陛下虽已抓获暗中游走的绝杀道,但多罗轻功绝顶,必然已留好退路,是成是败,他都会潜逃回北。就算陛下能抓住他,与中原这片风水宝地相比,一个王子的命实在微不足道。再考虑得悲观一些,多罗敢如此谋事,焉知朝中是否有人与其勾结多时?
饶是诸数猜测皆是我小人之心,东征亦不可取,‘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是‘报君黄金台上意’2的荣宠之将,百姓,犹底层百姓,苛捐杂税已无安身立命之所,却也不得不受战火摧残,曝尸街头,我以为,既已有合盟,守成养蓄即可,不兴大动干戈。所以,于情于理,陛下他都应该放弃东征,但他不听劝告,固执己见。”
摆出此次与虎共谋东征的利害关系,忧虑家国危在旦夕,关心百姓生死存亡,字字句句透露出他的智慧与对大辛的忠贞,对辛帝本人,反倒毫无真切的恭敬之意,有种“谁当皇帝都不影响我”的意思,狂妄若此,却能在辛帝手下如鱼得水,太上皇觉得他比话本里的描述还有意思,“小儿想如何?”
虞斯抿了口茶,“老骥伏枥,壮志不酬,您的手下有诸数将才,并不愿辞官归故,但圣上敏而懦弱,他不想看到二圣当朝,哪怕您已退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