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铁衣曲 第213节(3/5)
光纪台村,已有十二世了!”
“王籍?可是作《入若耶溪》之王文海?”崔辨思忖了片刻后问道。
“不错!正是先祖所作!”王文佐暗自吃了一惊,他这个便宜先祖虽然年少成名,但一辈子仕途坎坷,在政坛上没有什么建树,又因为嗜酒死的早,后代遇上侯景之乱和北齐兵南下,衰微败落。但王籍在当时的文坛上地位却不低,被后世认为是谢灵运山水诗的最出色继承者,他那首《入若耶溪》更是流传后世,就连同时代的《颜氏家训》中也曾经提到,认为是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王文佐既然要背家谱,当然把人物生平背了个滚瓜烂熟,却没想到崔辨居然也知道。
“原来是王文海的后人,好,好!”崔辨原本还有些死板的面容顿时鲜活了起来:“弘度,这里为何不早说?”
“这个我也不知道呀!”崔弘度苦笑道。
“崔公莫怪,莫说弘度,就算是我自己,也是这次回去才知道的!”王文佐苦笑道。
“这个不该,这个不该!”崔辨连连摇头,叹道:“若非侯景之乱,江东高门离乱,何至于今日?”说到这里,他连连叹息,也不知道是在叹息琅琊王氏的败落,还是在叹息士族高门作为一个整体的衰颓。
“其实叔父也不必叹息!”崔弘度笑道:“文佐又何尝不能重兴家门呢?”
“这倒也是!”崔辨看了看王文佐,笑道:“王长史武功是有了,然则武功不可长久,非文事不得世代相传!”
“崔公说的是!”这次王文佐倒是说的心里话,清河崔、范阳卢这种世家大族的最厉害的其实不是势力有多强,毕竟这几家不要说皇帝,就连王都没出过,如果只看官职,很多时候不过是个刺史、将军、别驾什么的,算起来连个强点的部落酋长都不如。
他们的厉害之处是长达数百年,甚至近前年的长盛不衰,须知从东汉末年到唐建立的数百年时间里,朝代更换频繁,今天是天子,明天举族覆灭的实在是太多了,赢一次不算啥,能一直不输这可就很难了。这就涉及到文化传统,教育、政治长远布局等一系列手段,不是一两个天才能做到的。王文佐自问用兵打仗、种田挖矿当世无匹,但这种长远布局,需要时间沉淀就不如这些老世家了。这世上辛辛苦苦种果树,最后吃果子轮到别人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王文佐可不想自己也落得这个下场。
“来,来!”崔辨看上去兴致很不错,他叫人来送上茶点,自己拿了一块,笑道:“王长史,我听弘度说你不但善于用兵,还善于理财,不知是真是假?”
“崔公说笑了!”王文佐笑道:“其实有财方能驱众,孙子云:大军一动,日费千金,若是不会理财,又如何能用兵呢?”
“不错,不错!”崔辨拊掌笑道:“王长史这话说的不错,今日崔某长见识了!”
第514章 新妇
“兵马的确耗用甚多,不过你所领之兵都是朝廷的经制之师,钱财之事应该也用不着你操心吧?”
“崔公有所不知,在下当初是在百济,与国中只有海路可通,时常断绝,若是不能想办法自筹粮饷,哪里还能活到今日!”王文佐苦笑道,他又将自己在百济时如何筹集粮饷、分地屯田、重修港口、奖励贸易等事择几件说了下,听得崔辨连连点头,笑道:“王长史果然不愧为琅琊王氏的后人,无论是出地方守一大郡,还是回朝为枢臣亦可胜任无虞!”
“不敢!”王文佐能够感觉到崔辨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更亲近、也更友好了。原来对于像崔辨这样的高门子弟来说,像王文佐这样凭借军功升迁路线其实不是崔辨的理想类型,他理想的出路有两条:一个就是入中枢,参与机密,起草诏书,参与朝廷高层政治;如果前者不可得,那么出外掌一大郡,尤其是像扬州、相州、益州这样的大州郡,当时这种州郡官的地位很高,世人称其为“两千石”,加上朝廷税收中有很大一部分留存州郡,即便是清廉自守的州官,也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
尤其是像崔、卢这种北方的高门士族,由于从西晋灭亡以后,北方几乎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他们即便在中枢获得高位,也没有强大的武力,很容易在内斗中遭遇残酷打击,还不如就在家乡当一州郡官,一来容易捞钱,二来累积政治资本,三来也没啥风险,反倒更加实惠。通过与王文佐的交谈,他发现王文佐并不是那种只会领兵打仗,却不懂得理政的武夫,出路要宽阔很多,自然高兴。
正当三人说话间,外间有仆役前
“王籍?可是作《入若耶溪》之王文海?”崔辨思忖了片刻后问道。
“不错!正是先祖所作!”王文佐暗自吃了一惊,他这个便宜先祖虽然年少成名,但一辈子仕途坎坷,在政坛上没有什么建树,又因为嗜酒死的早,后代遇上侯景之乱和北齐兵南下,衰微败落。但王籍在当时的文坛上地位却不低,被后世认为是谢灵运山水诗的最出色继承者,他那首《入若耶溪》更是流传后世,就连同时代的《颜氏家训》中也曾经提到,认为是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王文佐既然要背家谱,当然把人物生平背了个滚瓜烂熟,却没想到崔辨居然也知道。
“原来是王文海的后人,好,好!”崔辨原本还有些死板的面容顿时鲜活了起来:“弘度,这里为何不早说?”
“这个我也不知道呀!”崔弘度苦笑道。
“崔公莫怪,莫说弘度,就算是我自己,也是这次回去才知道的!”王文佐苦笑道。
“这个不该,这个不该!”崔辨连连摇头,叹道:“若非侯景之乱,江东高门离乱,何至于今日?”说到这里,他连连叹息,也不知道是在叹息琅琊王氏的败落,还是在叹息士族高门作为一个整体的衰颓。
“其实叔父也不必叹息!”崔弘度笑道:“文佐又何尝不能重兴家门呢?”
“这倒也是!”崔辨看了看王文佐,笑道:“王长史武功是有了,然则武功不可长久,非文事不得世代相传!”
“崔公说的是!”这次王文佐倒是说的心里话,清河崔、范阳卢这种世家大族的最厉害的其实不是势力有多强,毕竟这几家不要说皇帝,就连王都没出过,如果只看官职,很多时候不过是个刺史、将军、别驾什么的,算起来连个强点的部落酋长都不如。
他们的厉害之处是长达数百年,甚至近前年的长盛不衰,须知从东汉末年到唐建立的数百年时间里,朝代更换频繁,今天是天子,明天举族覆灭的实在是太多了,赢一次不算啥,能一直不输这可就很难了。这就涉及到文化传统,教育、政治长远布局等一系列手段,不是一两个天才能做到的。王文佐自问用兵打仗、种田挖矿当世无匹,但这种长远布局,需要时间沉淀就不如这些老世家了。这世上辛辛苦苦种果树,最后吃果子轮到别人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王文佐可不想自己也落得这个下场。
“来,来!”崔辨看上去兴致很不错,他叫人来送上茶点,自己拿了一块,笑道:“王长史,我听弘度说你不但善于用兵,还善于理财,不知是真是假?”
“崔公说笑了!”王文佐笑道:“其实有财方能驱众,孙子云:大军一动,日费千金,若是不会理财,又如何能用兵呢?”
“不错,不错!”崔辨拊掌笑道:“王长史这话说的不错,今日崔某长见识了!”
第514章 新妇
“兵马的确耗用甚多,不过你所领之兵都是朝廷的经制之师,钱财之事应该也用不着你操心吧?”
“崔公有所不知,在下当初是在百济,与国中只有海路可通,时常断绝,若是不能想办法自筹粮饷,哪里还能活到今日!”王文佐苦笑道,他又将自己在百济时如何筹集粮饷、分地屯田、重修港口、奖励贸易等事择几件说了下,听得崔辨连连点头,笑道:“王长史果然不愧为琅琊王氏的后人,无论是出地方守一大郡,还是回朝为枢臣亦可胜任无虞!”
“不敢!”王文佐能够感觉到崔辨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更亲近、也更友好了。原来对于像崔辨这样的高门子弟来说,像王文佐这样凭借军功升迁路线其实不是崔辨的理想类型,他理想的出路有两条:一个就是入中枢,参与机密,起草诏书,参与朝廷高层政治;如果前者不可得,那么出外掌一大郡,尤其是像扬州、相州、益州这样的大州郡,当时这种州郡官的地位很高,世人称其为“两千石”,加上朝廷税收中有很大一部分留存州郡,即便是清廉自守的州官,也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
尤其是像崔、卢这种北方的高门士族,由于从西晋灭亡以后,北方几乎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他们即便在中枢获得高位,也没有强大的武力,很容易在内斗中遭遇残酷打击,还不如就在家乡当一州郡官,一来容易捞钱,二来累积政治资本,三来也没啥风险,反倒更加实惠。通过与王文佐的交谈,他发现王文佐并不是那种只会领兵打仗,却不懂得理政的武夫,出路要宽阔很多,自然高兴。
正当三人说话间,外间有仆役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