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诸朝看我直播乡村生活日常 第109节(1/5)
不知后人之大阅观兵之礼,又是如何壮阔?
之前观看那赈灾纪录片,他已从中窥见后世治兵极为严谨,即便不是行军打仗,也令行禁止、队列齐整,那画面中还有一处令嬴政十分感慨,铭记在心,便是他们决定要弃辎重粮草,要在余震与滚滚落石甚至是泥石流中徒手翻过坍塌山道,没有补给、没有援军,这一趟生死难料,因此在挑选开道的勇士时,将领命令道:“不是独生子的,出列。”
这将领爱兵如子啊,嬴政感叹,是个好将领!大秦在挑选先登敢死之士时,也得挑家里还有兄弟姊妹的,否则一旦身死,他身后的老夫老母不仅孤苦无依,这一家人,便也断绝了。
可画面中,随着这一声令下,却所有人都出列了!将领怔了一下,有些生气地走到一个面容稚嫩年轻的士卒面前,他问:“你出列做什么,回去!你怎么不是独生子了?”
那士卒却倔强地不肯往回退,梗着脖子道:“我不是独生子,我就不是独生子!”这时,他的身后还有人跟着喊道:“国家是我们的父母,全国亿万人民,都是我们手足姊妹!我们不是独生子!”
将领无言以对,大雨滂沱,他静静望着面前每一个站得笔直的年轻士兵,这些人的年岁大多都在十八九、二十出头,红了眼眶。
而那一声声“吾非独子”的呼喊,也令嬴政久久不曾回神。
先前,视频中总说“子弟”兵,如今倒也知道来处了,这些士卒与秦卒不同,没有“良家子”与“士族之后”的分别,他们在入行伍之前,全都是平民黔首,所以他们相互认同、彼此之间并无隔阂。
因大秦是半农半兵的国家,秦卒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黔首、少年与犯人,当然也有贵族与世家,所以因身家背景不同,便也生出了派别,果然后人的世道能成为如今他们看到的样子,都与当初立国时翻天覆地的变革有关系——嬴政对他们推翻了帝制倒没有特别大的抵触。
毕竟“皇帝”这个词是他创造的,他骨子里自然也是翻天覆地、不愿因循守旧的一个人,因此,他能理解两千多年后帝制的消亡,便如同他统一六国、消亡了诸侯争霸的时代。
这样的消亡并不可憎,仙迹曾说:“先进的社会制度”,不错,他消亡了约持续了五百年的诸侯之争,结束了漫长的混沌与乱世,大秦如崭新之日月,自然也是“先进”的。
两千年了,后人有了新的“先进”制度,便也显得理所应当了。嬴政并不打算效仿后世的制度,自然也不会恐惧,仙迹带给他最紧要的便是“霸王道杂之”这句话,他相信他会带着大秦走得更远。
扶苏已经被他赶去了北郡,与蒙毅一同驱逐黑水之畔的蛮夷,先前仙迹说到那明朝的永乐大帝,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皇子成长为铁血强大的帝王,除却他的天分,嬴政认为还有两处是极为紧要的:
一个是他少年时离开宫闱体验民情,因此他看过帝国的土地上生活着怎样的一群人,他知晓百姓的困苦,这使得他不会受官员蒙蔽。
另一个便是他青年时便戍守边疆、领兵作战,不仅熟知兵事,严酷的沙场也磨砺了他坚韧勇毅的性子。
永乐帝的靖难之役对嬴政的启发极大,他甚至在想,若是扶苏也曾有永乐帝这样的经历,历史上赵高与李斯矫召送到上郡,或许他便能够如永乐帝一般,把那狗屁不通的诏书撕碎,抽剑直接刺死信使,与蒙恬一并嚷着“奉天靖难”之后率领三十万秦军杀回咸阳。
而他一旦举旗“靖难”,必然能够比永乐帝要顺畅得多,他可是长公子!身边有蒙恬和三十万军,在咸阳还有上卿蒙毅以及王翦的儿子王贲——王贲是扶苏的老丈人,这两人手握咸阳近七成重兵,只怕听闻他的消息,立刻便将赵高与李斯的头颅悬在咸阳宫外,率大军迎长公子继位了。
哪里还有胡亥什么事儿呢?
历史上那个“他”,是否也因“焚书坑儒”那件事后知后觉长子养得有些天真了,才想磨砺长子的性情,将他派往上郡?但一切都还没来得及,倒成了王朝覆灭的导火索。
嬴政自个设想了半天,越想越生气,又听闻宫人说扶苏去上林苑为他猎鹿,命庖厨做仙迹说的煎鹿血肠为他滋补身体,便不再犹豫,微笑着将喜滋滋亲自端上美味佳肴的傻儿子踢到风雪肆虐的北郡与蒙恬一同放羊打仗修长城。
在嬴政心里,复刻一个大秦的永乐大帝不算很难,他的扶苏并不柔弱,
之前观看那赈灾纪录片,他已从中窥见后世治兵极为严谨,即便不是行军打仗,也令行禁止、队列齐整,那画面中还有一处令嬴政十分感慨,铭记在心,便是他们决定要弃辎重粮草,要在余震与滚滚落石甚至是泥石流中徒手翻过坍塌山道,没有补给、没有援军,这一趟生死难料,因此在挑选开道的勇士时,将领命令道:“不是独生子的,出列。”
这将领爱兵如子啊,嬴政感叹,是个好将领!大秦在挑选先登敢死之士时,也得挑家里还有兄弟姊妹的,否则一旦身死,他身后的老夫老母不仅孤苦无依,这一家人,便也断绝了。
可画面中,随着这一声令下,却所有人都出列了!将领怔了一下,有些生气地走到一个面容稚嫩年轻的士卒面前,他问:“你出列做什么,回去!你怎么不是独生子了?”
那士卒却倔强地不肯往回退,梗着脖子道:“我不是独生子,我就不是独生子!”这时,他的身后还有人跟着喊道:“国家是我们的父母,全国亿万人民,都是我们手足姊妹!我们不是独生子!”
将领无言以对,大雨滂沱,他静静望着面前每一个站得笔直的年轻士兵,这些人的年岁大多都在十八九、二十出头,红了眼眶。
而那一声声“吾非独子”的呼喊,也令嬴政久久不曾回神。
先前,视频中总说“子弟”兵,如今倒也知道来处了,这些士卒与秦卒不同,没有“良家子”与“士族之后”的分别,他们在入行伍之前,全都是平民黔首,所以他们相互认同、彼此之间并无隔阂。
因大秦是半农半兵的国家,秦卒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黔首、少年与犯人,当然也有贵族与世家,所以因身家背景不同,便也生出了派别,果然后人的世道能成为如今他们看到的样子,都与当初立国时翻天覆地的变革有关系——嬴政对他们推翻了帝制倒没有特别大的抵触。
毕竟“皇帝”这个词是他创造的,他骨子里自然也是翻天覆地、不愿因循守旧的一个人,因此,他能理解两千多年后帝制的消亡,便如同他统一六国、消亡了诸侯争霸的时代。
这样的消亡并不可憎,仙迹曾说:“先进的社会制度”,不错,他消亡了约持续了五百年的诸侯之争,结束了漫长的混沌与乱世,大秦如崭新之日月,自然也是“先进”的。
两千年了,后人有了新的“先进”制度,便也显得理所应当了。嬴政并不打算效仿后世的制度,自然也不会恐惧,仙迹带给他最紧要的便是“霸王道杂之”这句话,他相信他会带着大秦走得更远。
扶苏已经被他赶去了北郡,与蒙毅一同驱逐黑水之畔的蛮夷,先前仙迹说到那明朝的永乐大帝,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皇子成长为铁血强大的帝王,除却他的天分,嬴政认为还有两处是极为紧要的:
一个是他少年时离开宫闱体验民情,因此他看过帝国的土地上生活着怎样的一群人,他知晓百姓的困苦,这使得他不会受官员蒙蔽。
另一个便是他青年时便戍守边疆、领兵作战,不仅熟知兵事,严酷的沙场也磨砺了他坚韧勇毅的性子。
永乐帝的靖难之役对嬴政的启发极大,他甚至在想,若是扶苏也曾有永乐帝这样的经历,历史上赵高与李斯矫召送到上郡,或许他便能够如永乐帝一般,把那狗屁不通的诏书撕碎,抽剑直接刺死信使,与蒙恬一并嚷着“奉天靖难”之后率领三十万秦军杀回咸阳。
而他一旦举旗“靖难”,必然能够比永乐帝要顺畅得多,他可是长公子!身边有蒙恬和三十万军,在咸阳还有上卿蒙毅以及王翦的儿子王贲——王贲是扶苏的老丈人,这两人手握咸阳近七成重兵,只怕听闻他的消息,立刻便将赵高与李斯的头颅悬在咸阳宫外,率大军迎长公子继位了。
哪里还有胡亥什么事儿呢?
历史上那个“他”,是否也因“焚书坑儒”那件事后知后觉长子养得有些天真了,才想磨砺长子的性情,将他派往上郡?但一切都还没来得及,倒成了王朝覆灭的导火索。
嬴政自个设想了半天,越想越生气,又听闻宫人说扶苏去上林苑为他猎鹿,命庖厨做仙迹说的煎鹿血肠为他滋补身体,便不再犹豫,微笑着将喜滋滋亲自端上美味佳肴的傻儿子踢到风雪肆虐的北郡与蒙恬一同放羊打仗修长城。
在嬴政心里,复刻一个大秦的永乐大帝不算很难,他的扶苏并不柔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