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养活人口(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说app——-p>

    随后,严亦飞仔细的向孟学民询问了他所知道的1些原产于美洲的1些粮食作物,为了避免古今对作物的命名有差异,怕孟学民不理解,严亦飞还绘声绘色的加上很多描述。

    严亦飞首先询问的是红薯,严亦飞在后世很喜欢吃烤地瓜,也十分希望在他的石城岛上引入这种适应性强,抗旱、抗瘠薄、抗病虫,最重要的是产量极高,饱腹感极强的食物。

    但是可惜的是,孟学民1脸茫然的摇了摇头,表示他并不知道红薯这种作物。

    其实红薯这种作物此时已经传入大明。据清代书籍《金薯传习录》记载,万历年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有个名叫陈振龙的读书人,科举不第,转而经商,往来于福建和吕宋,曾经在吕宋长期定居。

    陈振龙在吕宋发现红薯“随栽随活”,就从红薯藤上截取了几尺茎叶,切成小段,想把它带回福建。

    当时统治吕宋岛的西班牙殖民者禁止红薯出口,不让中国商人带走。陈振龙心生1计,他把红薯藤的小段编到缆绳里,混过西班牙人设置的关卡,经过7天7夜航行,终于把红薯带回了祖国。这1年是万历2十1年。

    回国后,陈振龙在自家周围空地上试种红薯,大功告成,于是向巡抚衙门打报告,禀明红薯的良好习性和种植方法,请官府推广它。地方官从善如流,表彰了陈振龙的善举,并下令推广种植,从此红薯在中国扎根。

    与此同时,《东莞县志》物产部分也有详细的记载:早在万历8年,1位名叫陈益的东莞海商把番薯即红薯引入国内。

    不过不管将红薯传入大明的人是陈振龙还是陈益,又或是其他人,但是在红薯传入的相当长1段时间内,都只在广东、福建等地有部分种植,以官方形式将红薯种植大规模北移已经是1百多年之后的乾隆年间的事情了。所以此时身处最北地的辽东,是不可能有人知道红薯这个东西的。

    随后严亦飞又问孟学民关于土豆的情况,严亦飞的爷爷在退休以后曾经回归乡村,在祖辈的田地上种过几年土豆。因此他知道这土豆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风灾、雹灾、霜灾能力强的特点,十分适合小冰河时期的北地种植。

    app,&~p。

    这回孟学民点了点头,表示他听过土豆这个作物,不过他随后表示,他也只是听过,从来没有见人在北地种植这种东西。

    经专家考证,在历史上,土豆大约在万历年间,经由印度、爪哇,传入中国。

    土豆最早见于书籍上是万历朝进士蒋1葵在《长安客话》1书中记载:“土豆,绝似吴中落花生及香芋,亦似芋……”

    蒋1葵在万历2十2年中的进士,最初担任灵川知县,后升任京师西城指挥使,期间遍访京城,记录了诸多风景名胜、奇人奇事。

    如果说土豆已经是很普遍的蔬菜,蒋1葵不可能将其列入“奇事”之中,也就是说,至少在十6世纪末期,土豆还属于珍稀植物。

    到了十7世纪,明末名臣徐光启在他的《农政全书》中曾记载到:“土芋,1名土豆,1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天启年间宦官刘若愚撰写的《酌中志》1书,土豆赫然列入珍馐美味行列——“辽东之松子,蓟北之黄花、金针,都中之山药、土豆……”。

    不过这些都是在正月十6以后,各地送至皇宫的贡品美食,因此说明土豆这个作物在当时并没有在民间普遍种植。

    其实直到清朝,土豆才开始在北方地区广泛种植,后6续传入各地,并逐步成为百姓餐桌上常见的蔬菜。

    严亦飞对于土豆还是比较看好的,因为严亦飞的家乡纬度要比石城岛高很多,他记得,小时候家乡也曾遭遇过1次罕见的低温灾情,很多种小麦、水稻的农家都遭遇了大规模的减产,但是爷爷种的土豆似乎影响不大。

    app,&~p。

    因此他也下定决心,要派人寻找1番土豆的踪影。不过至少在明年,石城岛的田地上是见不到土豆的身影了。

    最后严亦飞又抱着试1试的心态问了孟学民关于玉米的情况,没想到这次孟学民赶忙点头,表示他本人就种植过玉米。

    玉米在十6世纪就已经传入明朝。最早记载见于明朝嘉靖3十4年成书的《巩县志》,称其为“玉麦”,其后嘉靖3十9年《平凉府志》称作“番麦”和“西天麦”。而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中国的地方是广西,时间是嘉靖十年,那时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4十年。

    而到了明代末期崇祯年间,玉米已经广泛的传播到了河北、山东、辽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几个省份。成为了1种比较常见的粮食作物。也因此孟学民能够知道,并亲手种植过玉米。

    孟学民见严亦飞对玉米比较感兴趣,有引进耕种。于是介绍道:“小的知道这玉米分为两种,高杆和低杆,高杆的抗旱,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