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新的编制(上)(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从这天起,石城岛上紧张的春耕便是正式开始了,田间地头到处响起了军户们耕种的快乐歌谣:“春天到,风光好,哥哥弟弟把园浇。爸爸种菜我挑水,春耕不分老与少。要耕田,不用问,深耕土地多上粪。多下本钱不吃亏,光长庄稼不长草。庄稼不认爹和娘,精耕细作多打粮,粮食打得成了堆啊,粮食打成了堆。”

    负责民事的刘杰宗和农业专家孟学民到处紧张地督促百姓们干活,而石城军的那些战兵们,也是轮流下田去帮助家人干活,他们都是家内壮实的丁口,家内的顶梁柱,目前暂时没有战事,严亦飞也放他们回家去干活,家里活计离不了他们。

    现在严亦飞的石城军,还是1支半脱产的军队。当然他也希望自己的军队完全脱产,不过如果要脱产养这5百多名战兵,每月至少要给他们粮米1石,这样才能弥补因为他们不耕种所带来的家内丁口的损失,如此种种算下来,都是1笔不小的数目,在胡常平去登莱撒完了数千两银子之后,严亦飞手中的银子也不多了。

    春耕过后,便是是追肥除草关键时期,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天启2年的春天雨水并不多,已经显露出1些小冰河时期的迹象了,所以田地还需要额外浇水。

    不过好在严亦飞早已经组织了打井队在石城岛的地头已经打了灌井,所以水的问题才没有影响春耕的进度。

    ……

    不过很快的,严亦飞就不需要战兵们参加农耕了。原因也很简单,由于朝鲜方面的不配合,再加上朝廷的救助不及时等问题,此时的东江本部,在朝鲜和皮岛等地的百姓,又闹起饥荒来了。

    此时的东江镇虽然已经独立开镇,朝廷的第1批饷银也已经发了下来。不过在龙川之战之后,东江军的名声大振,有越来越多的辽东百姓趁着夜晚渡过鸭绿江前来投靠毛文龙。

    也因此,东江本部需要供养的辽东百姓很快增长到了5万多人。相比于这庞大的百姓人数,朝廷第1批发下来的3万两银子显得如此的杯水车薪,所以毛文龙也不得不向继续石城岛、大、小长山岛、獐子岛等几个大岛输送百姓,以缓解东江本部的压力。

    随着王辅1趟趟的运输,经过刘杰宗和梁然等人的统计,这1次新到达石城岛百姓的人数很快增加到了3百9十8户,两千1百06人,这些人同样是男女老弱都有。

    这样的话,算上之前范思达搬迁到石城岛上的两个村子,以及偶尔有胆大之人渡海来投靠的,石城岛上的百姓总人数已经突破了7千大关。

    由于现在石城堡内的空间已经被早先到来的百姓占满了,所以新来的百姓们只能在城外安置。

    不过有了前两次的经验,所以此次的安置还是很顺利的,无论是开挖地窨子,排布街道,设置新到百姓的分工,都是1气呵成的完成了。

    当然了,这些新来的百姓自然是暂时不能分田地了,严亦飞对这些没有分地的百姓,仍采用营田制,说白了就是干活换口粮,不过有着未来干活干的好优先分地的巨大诱惑,所以这些没有分地的百姓干劲倒也还足够。

    有了这些新到的劳动力,严亦飞也自然能有资本将手下的战兵抽出来,形成完全脱产的军队。

    同时,严亦飞也按照惯例,在新来石城岛的百姓中,挑选了2百4十余名青壮男子,加入了石城军。如此算来,石城军的人数也已经突破了7百人,达到了7百1十6人。

    与此同时,严亦飞的好友,水师守备王辅的弟弟王东也正式加入了石城岛的队5中来,他主要负责海上贸易以及石城岛水师的建设。

    这王东3十多岁,看着身材并不高大,面相也有些像1名书生,不过做起事来确是雷厉风行的性格。他很快开始在难民和周围渔民中征召水手。

    严亦飞在后世是旱鸭子,至今也对水师1窍不通,不过好在辽海周围的水营的水平都很低,包括后来有名的尚可喜在内,不过是矬子里面拔大个。

    不过万幸的1点是,虽然辽海的大明水师不行,不过后金鞑子们压根就没有水师,也因此水师的压力也并不大,所以严亦飞给水师定位暂时以运输为主,更像是武装的商船或是运输船队。

    严亦飞也不想做外行指挥内行的事情,经过1段时间的观察,看那王东行事也比较靠谱,因此严亦飞也乐的放权给他。除了军饷和人事仍由抓着不放之外,其他诸事都由这王东自行决定。

    ……

    现在的石城堡城内,1排排的都是百姓们的地窨子,分几条街巷隔开。很显然的,现在堡内各百姓暂时没有独自购买土地与建盖房屋的能力。不过随着第1批土地分发到各人手中,经过1段时间的积攒,想必也很快有人家可以自己出的起钱盖自家的房子了,严亦飞也乐得看见此类事情发生。

    不过随着新的辽东百姓的到来,其中有几个新来的百姓染病,竟然石城岛上发生1场小规模的瘟疫。

    好在严亦飞在后世是经历过两次两次疫情的人,比明末处理瘟疫发生可有经验不少。他果断下令将染病百姓及其日常密切接触人员分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