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1/2)
听林如海这么一说,贾滟想起来了。
难怪她觉得莫名熟悉,在红楼的世界里,秦可卿病逝前托梦给王熙凤,就跟王熙凤说过贾府败落后,将要如何自救。其中就给王熙凤说过让贾家在祖坟周边置办田地,开设家塾。这么一来,他日家道中落,族中子弟不至于颠沛流离,无处可去。
林如海的族人竟那么早就想到这些了吗?
贾滟有些诧异地看向林如海。
林如海看着她的眼神,不由得笑了,说道:“看来你想到了一些了不得的事情,不妨说来与我听听?”
贾滟有时觉得林如海很像一只大尾巴狼。
看上去儒雅清贵,十分芝兰玉树的君子人物,却满腹不为外人道的心思和机关。
林如海像是已经知晓她想到了什么,却非要她说出来。
那也不是什么不能说的。
贾滟想了想,将心里的念头说出来,“听老爷所言,您年少时所住的田庄应是早就置办的,林氏一族这样的田产在祖坟周边应该不止一两处,又置办有家塾。我猜想当初提出在祖坟周围置办田产和开设家塾的人,应是老爷的祖父或是曾祖父。身在高位,皇恩浩荡之下,仍能未雨绸缪,为后世子孙谋,实在令人敬重。”
只有身在高位、享尽荣华富贵的人,才有可能会想到自己一无所有之后,子孙后代该如何卷土重来。
林氏一族虽有七八房族人,在京城世代为官的,好像就只有林如海家里这一房。
皇恩虽浩荡,伴君如伴虎。
林家的祖先被圣人重用,见过太多今朝风光得能呼风唤雨,明日便若丧家之犬的人。
一旦圣恩不再,万贯家产也只是过眼云烟。家族想要源远流长,就得有深厚的根基。
祖坟周围的田产和家塾,所得既是归于四时祭祀之用,即使被抄家也不会被充公。不管林家日后犯了什么样的事情,后代子孙总有后路可退。
林如海虽然已经猜到贾滟想到了什么,但此刻听她说出来,仍觉得惊喜,对她十分赞赏。
“你猜的不错。田庄和家塾这些事情,是由我的祖父一手操办的。他虽不是族长,但因为在朝为官,说话比族长还有分量些,他一经提出这个建议,便得到了族人的支持。”
贾滟闻言,忍不住笑道:“这是为后世子孙着想的事情,族人当然支持。再说,置办田产开设家塾需要的银子,定然是你们家出了大头。”
“什么你们家?”
林如海含笑的声音带着些许无奈,纠正道:“是我们家。”
贾滟顿时噎住,没说话。
林如海又继续说道:“确实是我们家出了大头,但平时这些事情,还是得在原籍的族人才能看着。前两年轮到我们家掌管时,我无暇顾及,就每半年让松月回去苏州过一遍账。祖父当时以为姑苏林氏一族,会发展成像是过去河东裴氏那般的大家族,谁知到我们这一代,愈发凋零了。”
世家大族哪能是那么容易就能发展起来的。
一般大富大贵的人家,不过三代,再多四代就已经败得精光。
想要出一个世家,不仅要子弟众多,还要有相当的向心力。
林氏的向心力是有的,可惜子弟太少。贾家的子弟倒是不少,在京城就有八房,留在金陵原籍还有十二房,家大业大,可惜玉字辈能扶得起来的人没几个,到了草字辈也是纨绔子弟居多,向心力又差。
如果还不赶紧捞一捞,可能就真的像她所知道的结局那样,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脑壳疼。
贾滟忍不住抬手揉了揉眉心,跟林如海说:“老爷,你们家——”
停了下,忽然想起林如海刚才纠正她的话,于是清了清嗓子,重新说道:“我们家的祖父如此高瞻远瞩,您也与贾府的两位舅兄感情亲厚,何不提醒他们效仿我们家祖父的做法,让他他在金陵祖坟周围置办田产、开设家塾呢?”
贾府有二十房人,就算在京城的那八房人管不过来这些事情,金陵还有
难怪她觉得莫名熟悉,在红楼的世界里,秦可卿病逝前托梦给王熙凤,就跟王熙凤说过贾府败落后,将要如何自救。其中就给王熙凤说过让贾家在祖坟周边置办田地,开设家塾。这么一来,他日家道中落,族中子弟不至于颠沛流离,无处可去。
林如海的族人竟那么早就想到这些了吗?
贾滟有些诧异地看向林如海。
林如海看着她的眼神,不由得笑了,说道:“看来你想到了一些了不得的事情,不妨说来与我听听?”
贾滟有时觉得林如海很像一只大尾巴狼。
看上去儒雅清贵,十分芝兰玉树的君子人物,却满腹不为外人道的心思和机关。
林如海像是已经知晓她想到了什么,却非要她说出来。
那也不是什么不能说的。
贾滟想了想,将心里的念头说出来,“听老爷所言,您年少时所住的田庄应是早就置办的,林氏一族这样的田产在祖坟周边应该不止一两处,又置办有家塾。我猜想当初提出在祖坟周围置办田产和开设家塾的人,应是老爷的祖父或是曾祖父。身在高位,皇恩浩荡之下,仍能未雨绸缪,为后世子孙谋,实在令人敬重。”
只有身在高位、享尽荣华富贵的人,才有可能会想到自己一无所有之后,子孙后代该如何卷土重来。
林氏一族虽有七八房族人,在京城世代为官的,好像就只有林如海家里这一房。
皇恩虽浩荡,伴君如伴虎。
林家的祖先被圣人重用,见过太多今朝风光得能呼风唤雨,明日便若丧家之犬的人。
一旦圣恩不再,万贯家产也只是过眼云烟。家族想要源远流长,就得有深厚的根基。
祖坟周围的田产和家塾,所得既是归于四时祭祀之用,即使被抄家也不会被充公。不管林家日后犯了什么样的事情,后代子孙总有后路可退。
林如海虽然已经猜到贾滟想到了什么,但此刻听她说出来,仍觉得惊喜,对她十分赞赏。
“你猜的不错。田庄和家塾这些事情,是由我的祖父一手操办的。他虽不是族长,但因为在朝为官,说话比族长还有分量些,他一经提出这个建议,便得到了族人的支持。”
贾滟闻言,忍不住笑道:“这是为后世子孙着想的事情,族人当然支持。再说,置办田产开设家塾需要的银子,定然是你们家出了大头。”
“什么你们家?”
林如海含笑的声音带着些许无奈,纠正道:“是我们家。”
贾滟顿时噎住,没说话。
林如海又继续说道:“确实是我们家出了大头,但平时这些事情,还是得在原籍的族人才能看着。前两年轮到我们家掌管时,我无暇顾及,就每半年让松月回去苏州过一遍账。祖父当时以为姑苏林氏一族,会发展成像是过去河东裴氏那般的大家族,谁知到我们这一代,愈发凋零了。”
世家大族哪能是那么容易就能发展起来的。
一般大富大贵的人家,不过三代,再多四代就已经败得精光。
想要出一个世家,不仅要子弟众多,还要有相当的向心力。
林氏的向心力是有的,可惜子弟太少。贾家的子弟倒是不少,在京城就有八房,留在金陵原籍还有十二房,家大业大,可惜玉字辈能扶得起来的人没几个,到了草字辈也是纨绔子弟居多,向心力又差。
如果还不赶紧捞一捞,可能就真的像她所知道的结局那样,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脑壳疼。
贾滟忍不住抬手揉了揉眉心,跟林如海说:“老爷,你们家——”
停了下,忽然想起林如海刚才纠正她的话,于是清了清嗓子,重新说道:“我们家的祖父如此高瞻远瞩,您也与贾府的两位舅兄感情亲厚,何不提醒他们效仿我们家祖父的做法,让他他在金陵祖坟周围置办田产、开设家塾呢?”
贾府有二十房人,就算在京城的那八房人管不过来这些事情,金陵还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