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后来她有次陪群里的志愿者朋友去现场做听力测试,随手填了一张表格,不稍片刻就有一位三十来岁的女性工作人员大步出来,盯着她看了片刻,当场邀请她加入志愿者团队。

      “是这样的,这款助听器芯片是针对中重度以上听损患者设计的,主要想攻克方言识别困难的问题,而我们在深城招募的志愿者中,缺乏您这样在几种方言环境中生活过的、极重度语后聋患者样本。所以,您的使用感受对我们后续改进芯片而言,有着莫大的参考价值。”

      那位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姐姐递过来一份申请表,言简意赅道,“我就是负责芯片开发的研究小组成员之一,将亲自对接你的反馈工作,所以你不用担心专业与否的问题。我们这边的志愿者福利待遇也是全国最好的,这点相信你已经在朋友们那里详细了解过……没其他问题的话,辛苦你在这里签个字。”

      林知言很难拒绝,本着半信半疑的态度签了字,成了志愿者中的一员。

      两年过去,林知言在康复师的帮助下,语言功能稳步提升。a大生物医学研究所的助听器芯片也经过几代更迭,如今已经能很好地识别方言环境、多人沟通的复杂语境,甚至能还原音乐的曲调声……

      经过两年三代的更迭,他们终于拥有了一款极重度耳聋患者也能佩戴的,无限接近人耳效果的助听器。

      新助听器更隐形轻便,戴着很舒服,几乎不会对耳道造成异物感。林知言能清晰地分辨出车流声、人语声和街边商铺的音乐声,这些声音并不会因降噪处理而显得模糊失真。

      被包裹在声音的海洋里,她的心情前所未有地轻松,仿佛身上的铅灰渐渐退去,染上色彩。

      回到家中,刚打开灯,兜里的手机就震动了。

      拾一:【第三代芯片使用效果如何?】

      这个“拾一”就是当初接待林知言的那位女工作人员。

      她去年初已经调回了京城a大研究所,临走前加了林知言的微信,依旧每天固定和她保持联系,大多是询问助听器的使用效果及提出相应的复健建议。

      一来二去,两人的关系比较熟了,林知言就叫她“拾一姐”。

      林知言:【特别轻松!佩戴起来没什么异物感,环境音很清晰,就算应付多人聊天环境也不会有压力。】

      拾一:【那很好。】

      林知言:【不过听声辨位还是有些困难,希望将来的助听器能精准地锁定声源方向。这个技术难吗?】

      拾一:【不难,但需要两只耳朵都能听到声音。a大研究所的方向正往人工耳蜗转移,不久就会有重大突破,等技术成熟再考虑给你做双耳人工耳蜗移植手术,愈后能和正常人一样辨别声位。】

      林知言开玩笑:【研究方向不该是机密吗?拾一姐就不怕,我泄露给你们的竞争对手?】

      拾一:【不怕,签了保密协议。】

      林知言一愣。

      拾一姐在现实中有些高冷,网上聊天倒是挺热忱的,反差中还有点小幽默,事无巨细都安排得很妥当。

      林知言:【人工耳蜗移植手术很贵吧?】

      拾一:【不会像进口的那么贵。放心,志愿者一切费用全免。】

      林知言回了个“了解”的表情,放下手机。

      本来话题应该到此为止,谁知过了几分钟,手机再次嗡嗡震动起来。

      拾一:【有坚持上app做训练吗?】

      拾一姐说的app是指“听说”,当初林知言和几个志愿者一致反映市面上现有的语音转换app太过难用,要么十分费电,要么转换不精准,用起来很麻烦。

      本来只是随口提的一个小建议,结果没一个月,a大研究所就自己开发了一款专门针对听障群体的语音转换app,取名为“听说”。这款app不仅

      铱驊

      可以将文字转换成语音,还可以将语音转换成文字,并录入了系统全面的语训练习课目,能根据使用者录入的发音纠正打分。

      林知言每天都会打开手机练习一小时以上:对着app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