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1/2)
声音很小,但肯定有人听见了,不多时,队伍中有一小部分人跟着皱起了眉。
另一些人不愿深想,闻言只愤恨道:“啧,你没听章公子刚刚说的么,这人手脚不干净,没准前次秋闱就是这么混过来,如今只不过是故技重施,却被苦主及时发现了罢了。至于他这回为何要选章公子下手,这不明摆着的么,有道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此言一出,很快便有人附和他,“王兄说的有理,区区一个章府奴仆,看着身无长物的,难道还能有什么真本事吗?”
于是众人又接连点头,因为这书生说得对,现如今,他们长澹虽然重科考,但因为早年间承乾帝下的一些命令,普通贫民中已很难再出贵子了。
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要从很久前说起,久到承乾帝的父亲昭庆帝执政时期。
彼时,为了制衡门阀,昭庆帝曾大力改革科举制度,在长澹普及教育,试图用科举制度完全替代门阀对长澹官场的垄断。
但也是赶上倒霉,恰逢那时的长澹刚刚战败,百废待兴,百姓们读了书,见识到外面更广阔的天地,其中有些性情老实忠诚的,确实如昭庆帝所愿,经科举入仕,帮了他的忙。
可也有些不大清醒的,认为自己读了书,便是有大学问的人了,他们瞧不起辛勤耕种的农民,甚至瞧不起自己的爹娘,他们每日都对外摆出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聚在一起对长澹的各种不足之处大肆抨击,却又提不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来。
更有甚者,直接就跑去别国做了客卿,还有些选择在民间妖言惑众,揭竿反抗朝廷,利用一方难民对温饱的殷勤向往,给他们画大饼,以此缩在大山里舒舒服服当自己的土皇帝。
重建家园的过程总十分漫长,昭庆帝没能活那么久,更没能等到天下文人的“归乡”。
紧接着便是承乾帝即位。
承乾帝和昭庆帝的想法不同,他嫌动辄以几十年为周期的建设和教育太慢了,而且风险很大,所以他开始学南月。
南月是个阶级分明的部族,基本上每个人出生时是什么,成年后大约也就是做什么的了,大家平时都很乐天知命,更不愿承受读书的辛苦。至于治理国家,那是南月皇族才该操心的事,和他们这些只要吃饱就万事大吉的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
总之,承乾帝认为寻常百姓没必要懂得那么多,他嫌读书人不好用,也嫌他们在上朝时骂的太难听,就在长澹境内关闭了大部分学堂,并且严禁民间日后未经他的许可便设私塾。
承乾帝改用宦官对抗门阀,因为宦官只是他手里的一条狗,是依赖他生长的剧毒藤蔓,会对他言听计从,可比那些辛苦考上来的读书人,有眼力见的多。
但另一方面,科举既然已经开设了,为了不寒长澹人的心,承乾帝仍然保留了科举入仕的通道,只是在表面重视每年科举的同时,又下令严格控制长澹各地的学堂数量,最后以方便统一管理,提高授课质量为由,把所有水平还不错的学堂都迁回城中,禁止在偏僻处办学。
这样一来,从此能上得起学的,便都是些家中还算富裕的人了。
而这些家中还算富裕的人,原本便还不到活不下去的地步。换句话说,科举虽然能令他们的日子更上一层楼,却并非他们唯一的出路,他们的怨气不重,是以就算考上了,即便是为了保全家中,他们也更倾向于保守行事,从不作激进言,甚至能完全适应和融入长澹的官场,真正做到为皇帝分忧,想皇帝所想。
与此同时,由于新扶持起来的宦官势力行事狠辣,承乾帝为了暂时安抚门阀,便下令恢复部分荫蔽制度,但规定每个家族只能举荐一名本家的同姓子孙,且需从很小的小官做起,非大功不得提前升迁,美其名曰这是必要的锻炼。
承乾帝的这个旨意令门阀们在昭庆帝长时间的打压下,忽然见到了甜头,他们认为就算以后只能让自己的孩子入朝做小官,可总归是有了盼头,再加上族中长辈对孩子们的提携,日后如何还未可知。
于是门阀们冷静下来,因为不必让自己的后代和那些平民一同参加科考,终于短暂的消停了,不再激烈反抗。他们和当时风光正盛的宦官们,还有虽然日渐衰落,却依然在朝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清高文人们之间,姑且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自从那以后,愿意读书的能继续参加科举,门阀们的孩子能跳过
另一些人不愿深想,闻言只愤恨道:“啧,你没听章公子刚刚说的么,这人手脚不干净,没准前次秋闱就是这么混过来,如今只不过是故技重施,却被苦主及时发现了罢了。至于他这回为何要选章公子下手,这不明摆着的么,有道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此言一出,很快便有人附和他,“王兄说的有理,区区一个章府奴仆,看着身无长物的,难道还能有什么真本事吗?”
于是众人又接连点头,因为这书生说得对,现如今,他们长澹虽然重科考,但因为早年间承乾帝下的一些命令,普通贫民中已很难再出贵子了。
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要从很久前说起,久到承乾帝的父亲昭庆帝执政时期。
彼时,为了制衡门阀,昭庆帝曾大力改革科举制度,在长澹普及教育,试图用科举制度完全替代门阀对长澹官场的垄断。
但也是赶上倒霉,恰逢那时的长澹刚刚战败,百废待兴,百姓们读了书,见识到外面更广阔的天地,其中有些性情老实忠诚的,确实如昭庆帝所愿,经科举入仕,帮了他的忙。
可也有些不大清醒的,认为自己读了书,便是有大学问的人了,他们瞧不起辛勤耕种的农民,甚至瞧不起自己的爹娘,他们每日都对外摆出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聚在一起对长澹的各种不足之处大肆抨击,却又提不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来。
更有甚者,直接就跑去别国做了客卿,还有些选择在民间妖言惑众,揭竿反抗朝廷,利用一方难民对温饱的殷勤向往,给他们画大饼,以此缩在大山里舒舒服服当自己的土皇帝。
重建家园的过程总十分漫长,昭庆帝没能活那么久,更没能等到天下文人的“归乡”。
紧接着便是承乾帝即位。
承乾帝和昭庆帝的想法不同,他嫌动辄以几十年为周期的建设和教育太慢了,而且风险很大,所以他开始学南月。
南月是个阶级分明的部族,基本上每个人出生时是什么,成年后大约也就是做什么的了,大家平时都很乐天知命,更不愿承受读书的辛苦。至于治理国家,那是南月皇族才该操心的事,和他们这些只要吃饱就万事大吉的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
总之,承乾帝认为寻常百姓没必要懂得那么多,他嫌读书人不好用,也嫌他们在上朝时骂的太难听,就在长澹境内关闭了大部分学堂,并且严禁民间日后未经他的许可便设私塾。
承乾帝改用宦官对抗门阀,因为宦官只是他手里的一条狗,是依赖他生长的剧毒藤蔓,会对他言听计从,可比那些辛苦考上来的读书人,有眼力见的多。
但另一方面,科举既然已经开设了,为了不寒长澹人的心,承乾帝仍然保留了科举入仕的通道,只是在表面重视每年科举的同时,又下令严格控制长澹各地的学堂数量,最后以方便统一管理,提高授课质量为由,把所有水平还不错的学堂都迁回城中,禁止在偏僻处办学。
这样一来,从此能上得起学的,便都是些家中还算富裕的人了。
而这些家中还算富裕的人,原本便还不到活不下去的地步。换句话说,科举虽然能令他们的日子更上一层楼,却并非他们唯一的出路,他们的怨气不重,是以就算考上了,即便是为了保全家中,他们也更倾向于保守行事,从不作激进言,甚至能完全适应和融入长澹的官场,真正做到为皇帝分忧,想皇帝所想。
与此同时,由于新扶持起来的宦官势力行事狠辣,承乾帝为了暂时安抚门阀,便下令恢复部分荫蔽制度,但规定每个家族只能举荐一名本家的同姓子孙,且需从很小的小官做起,非大功不得提前升迁,美其名曰这是必要的锻炼。
承乾帝的这个旨意令门阀们在昭庆帝长时间的打压下,忽然见到了甜头,他们认为就算以后只能让自己的孩子入朝做小官,可总归是有了盼头,再加上族中长辈对孩子们的提携,日后如何还未可知。
于是门阀们冷静下来,因为不必让自己的后代和那些平民一同参加科考,终于短暂的消停了,不再激烈反抗。他们和当时风光正盛的宦官们,还有虽然日渐衰落,却依然在朝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清高文人们之间,姑且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自从那以后,愿意读书的能继续参加科举,门阀们的孩子能跳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