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1/2)
到底是为什么呢?
带着这个疑问,徐夫人踏上了他的旅程。
别误会,他真的只是出门游历,而不是想自己去刺杀皇帝,他上有老下有小,可还想再多活几年呢。
这次造反,看似声势浩大,实际上雷声大,雨点小,在整个秦朝版图中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
虽然对于朝廷来说,损失不大,但收网之日恰好即将完成秋收,对于那些辛苦忙了了一年,就等着收获完成的家庭来讲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毁灭性打击了,这也正是姜珂原本想要将收网的日子定在三个月之后的原因,这样能最大程度地减少黔首们的损失。
因为地势原因,受到波及最严重的就是河东,邯郸这两郡,黔首们看着自己被掠夺走得庄稼,眼泪像是决了堤的洪水,怎么也止不住,他们愁啊,苦啊,哭啊,眼泪都快流干了,但那又能怎么办呢?
在这场动乱中,他们这些身份低微的黔首只能打落了牙齿往肚子里吞咽,好在家里还有一些去年储存下来的粮食,再出去做些活计,赚些钱币,总不会饿死在这个冬天,熬过冬天,等春天到来时就好了。
都到这种地步了,有些黔首居然还能苦中作乐,安慰自己至少官府很快就将这场叛乱给平定了,至少我还没被杀死,至少我和我的孩子们还有可能活过这个冬天。
这哪里是苦中作乐啊,分明就是对现实无奈的妥协。
河东,邯郸两郡黔首唉声叹气,希望官府能按照秦律,今年稍微减免一些租赋,正在他们发愁之际,官府突然下达给了各乡县一个消息,让他们更加绝望。
皇帝病愈,开始巡游,恰好来到河东,邯郸两郡。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无论哪位君王巡游,都是耗费无数财力物力的事情,要征发很多的徭役去修建建筑,道路,城墙,宫殿等,这期间还要花费大量金钱,这样看来,他们今年的租赋肯定不能减少了,让原本就贫穷的他们更加雪上加霜。
苦啊,苦啊,百姓太苦了。
黔首们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反正就一条命,大不了去死。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不仅没等来紧急征发氵献的征令,反而等到了朝廷发下来的减税条文。
条文上规定,如果因为这场动乱而损失全年收入十分之一以内的家庭照常缴租,损失在十分之二三区间的家庭,只需要缴纳一半租赋即可,一旦损失超过十分之四,全免租赋。
为了防止有人不识字,看不懂条文上写的内容是什么,朝廷又特地命令个乡县的三老早中晚各读一遍。
这是数月以来的第一个好消息,各个乡县的黔首们都纷纷奔走相告,为此而感到高兴。
他们不知道的是,接下来还有更让他们感到高兴的呢。
大概过了十天左右。
官府居然发粮食了,从反贼那里缴获的军粮其实已经损耗一部分了,官府又自己开粮仓补贴了一部分,按照每家受损的比例,来补偿他们今年的损失。
一袋袋金黄色的粟米被人从仓库中抬出,送到黔首们的手上,和以往受灾时的救助不同,这次道路两旁挂满了一排排的布帛,黑底白字,上面写着诸如:爱护受难黔首,建设美丽大秦。
“培养强壮下一代,为更好大秦添砖加瓦。”
“吃了救济的粮,掀了匈奴的墙。”
“百越有粮,咱们有枪,百越是咱粮食仓。”
“别慌,你的粮来了!”之类的鼓励话语。
大家看完这些标语后,虽然还未用飧食,肚子里饿得慌,但就是没由来地感觉身体里面突然涌出一股力气,想要去草原上掀了匈奴们的墙,去南边抢了百越人的粮。
除了这些之外,大秦的官员都很会倒油,趁你病要你命的那种,最后一条横幅居然是:
“六国给不了黔首的,大秦
带着这个疑问,徐夫人踏上了他的旅程。
别误会,他真的只是出门游历,而不是想自己去刺杀皇帝,他上有老下有小,可还想再多活几年呢。
这次造反,看似声势浩大,实际上雷声大,雨点小,在整个秦朝版图中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
虽然对于朝廷来说,损失不大,但收网之日恰好即将完成秋收,对于那些辛苦忙了了一年,就等着收获完成的家庭来讲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毁灭性打击了,这也正是姜珂原本想要将收网的日子定在三个月之后的原因,这样能最大程度地减少黔首们的损失。
因为地势原因,受到波及最严重的就是河东,邯郸这两郡,黔首们看着自己被掠夺走得庄稼,眼泪像是决了堤的洪水,怎么也止不住,他们愁啊,苦啊,哭啊,眼泪都快流干了,但那又能怎么办呢?
在这场动乱中,他们这些身份低微的黔首只能打落了牙齿往肚子里吞咽,好在家里还有一些去年储存下来的粮食,再出去做些活计,赚些钱币,总不会饿死在这个冬天,熬过冬天,等春天到来时就好了。
都到这种地步了,有些黔首居然还能苦中作乐,安慰自己至少官府很快就将这场叛乱给平定了,至少我还没被杀死,至少我和我的孩子们还有可能活过这个冬天。
这哪里是苦中作乐啊,分明就是对现实无奈的妥协。
河东,邯郸两郡黔首唉声叹气,希望官府能按照秦律,今年稍微减免一些租赋,正在他们发愁之际,官府突然下达给了各乡县一个消息,让他们更加绝望。
皇帝病愈,开始巡游,恰好来到河东,邯郸两郡。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无论哪位君王巡游,都是耗费无数财力物力的事情,要征发很多的徭役去修建建筑,道路,城墙,宫殿等,这期间还要花费大量金钱,这样看来,他们今年的租赋肯定不能减少了,让原本就贫穷的他们更加雪上加霜。
苦啊,苦啊,百姓太苦了。
黔首们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反正就一条命,大不了去死。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不仅没等来紧急征发氵献的征令,反而等到了朝廷发下来的减税条文。
条文上规定,如果因为这场动乱而损失全年收入十分之一以内的家庭照常缴租,损失在十分之二三区间的家庭,只需要缴纳一半租赋即可,一旦损失超过十分之四,全免租赋。
为了防止有人不识字,看不懂条文上写的内容是什么,朝廷又特地命令个乡县的三老早中晚各读一遍。
这是数月以来的第一个好消息,各个乡县的黔首们都纷纷奔走相告,为此而感到高兴。
他们不知道的是,接下来还有更让他们感到高兴的呢。
大概过了十天左右。
官府居然发粮食了,从反贼那里缴获的军粮其实已经损耗一部分了,官府又自己开粮仓补贴了一部分,按照每家受损的比例,来补偿他们今年的损失。
一袋袋金黄色的粟米被人从仓库中抬出,送到黔首们的手上,和以往受灾时的救助不同,这次道路两旁挂满了一排排的布帛,黑底白字,上面写着诸如:爱护受难黔首,建设美丽大秦。
“培养强壮下一代,为更好大秦添砖加瓦。”
“吃了救济的粮,掀了匈奴的墙。”
“百越有粮,咱们有枪,百越是咱粮食仓。”
“别慌,你的粮来了!”之类的鼓励话语。
大家看完这些标语后,虽然还未用飧食,肚子里饿得慌,但就是没由来地感觉身体里面突然涌出一股力气,想要去草原上掀了匈奴们的墙,去南边抢了百越人的粮。
除了这些之外,大秦的官员都很会倒油,趁你病要你命的那种,最后一条横幅居然是:
“六国给不了黔首的,大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