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被嫌弃的名士(有空来潜水打赏加更)(1/2)
颍川有两位对古文字有研究的学者,邯郸淳之外,还有一位叫胡昭。
邯郸淳是前辈,胡昭是后起之秀。
和邯郸淳成名已久,也乐于入世不同,胡昭虽然年轻,却天生是一位隐士,年近三十,却对仕途一点也不热心,多次拒绝州郡的召辟。袁绍出奔时,何颙曾经跟他说过,从汝颍招引名士时,最好能将胡昭请过去。现在胡昭出现在南阳,大出何颙意料。
辛毗凑到何颙耳边,低声说道:“胡孔明在冀州时间很短,说是无意为官,盟主也不得已,只好让他走了。只是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在南阳,我也是刚知道。”
何颙很生气,脸色泛起潮红。正准备说话,张仲景从里面走了出来,一见便道:“伯求先生,大悲大恐对你都没什么益处,天下事有待先生处多矣,先生当为天下人爱惜自己。”
何颙忍不住“噗哧”一声笑了。“仲景,你是不是拜邯郸子叔为师了,这么会说笑?我已是一把枯骨,哪里还担得起天下这么重的担子。”
“我虽然没有拜邯郸先生为师,却也常去学堂听讲,有时候得闲,还请他过来说话。”张仲景哈哈大笑,扶着何颙上了台,一手便搭在了他的脉门上。将何颙扶得入座,他就松了手。“先生脉相浮而细碎,是体弱多虑所致,正该多与邯郸先生多往来,听他说些趣事解颐。”
“天下多事,我哪里还有心情听他说笑。”
“不然,天道自然,阴阳转换,大乱往往是大治的前兆。譬如这南阳,先生以为是大治还是大乱?你能想到几个月前杀得天昏地暗,人人惶恐,不知是否有明日?”
何颙垂下了眼皮。他与荀攸从长安一路走来,已经见过不少人,听了不少与南阳有关的事,知道南阳去年虽然乱了半年,年底还有一场大战,开春之后却很平静。虽说世家豪强们吃了苦头,不少人举家外逃,但孙策没有再杀人,也不是所有的世家都逃亡,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和孙策合作,看起来前景还不错。
如果说世家豪强是喜忧参半,那普通百姓却受益良多,喜事一桩接着一桩。眼下的南阳也许算不得大治,却也算不上大乱。如果不带偏见,何颙甚至应该为孙策下一个能吏的评语。按照他这样治理下去,南阳很快就能恢复繁荣。
可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更加担心。时间拖得越久,对袁绍越不利。
周瑜一直站在一旁,此刻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伯求先生,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可以吗?”
何颙的眼皮跳了跳,缓缓地吸了一口气,屏息片刻,又慢慢的吐了出来。他抬起眼皮,打量着周瑜。周瑜与孙策一样年轻,但他们不是同一类人。周瑜出身世家,他不仅是士人,而且是士人中的佼佼者。他说话的份量绝不低于辛毗、荀攸等人。
“将军有什么话,直说无妨。”
“先生一生奔走,为的是天下苍生,还是袁氏?”
何颙眉心微微蹙起。他抚着干枯的胡须,沉吟半晌,却没有说话。
周瑜接着说道:“就算先生是为袁氏也不矛盾,孙将军继承袁将军遗志,说起来也是袁氏一脉。他与袁本初并无深仇大恨,只不过用的方法不同而已。天下大道万千,条条可通洛阳,何必一定要从邺城出发?多一种尝试,就多一点成功的机会,为什么不能彼此相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算孙将军的做法有不妥之处,甚至最后失败了,也是一种可贵的实践,可供袁本初将来施政借鉴。先生以为然否?”
何颙眼神微闪,心中有所触动,胸中的烦闷也不知不觉的淡了几分。周瑜说得对,孙策未必就有和袁绍争天下的心思,他和袁绍的冲突其实来自于袁术与袁绍的冲突,说白了还是袁氏内部之争,几次冲突也都是袁绍主动挑起的,袁术只是被迫反击而已。
何颙抬起眼皮,看向周瑜。周瑜是孙策最信任的将领,他绝不会随便说话,很可能是代表孙策的意思。袁术已经死了,孙家父子无枝可依,朝廷又不肯承认他们,他们处境困难,自顾不暇,如果袁绍愿意化干戈为玉帛,未尝不是一件两全齐美的事。
至少不用做敌人。
“周郎所言甚是,不愧是周平孙(周荣)之子孙,传承有自。周家有你这样的后生,家业可兴。”
——
张仲景诊完脉,开了方子,配好药,交给荀
邯郸淳是前辈,胡昭是后起之秀。
和邯郸淳成名已久,也乐于入世不同,胡昭虽然年轻,却天生是一位隐士,年近三十,却对仕途一点也不热心,多次拒绝州郡的召辟。袁绍出奔时,何颙曾经跟他说过,从汝颍招引名士时,最好能将胡昭请过去。现在胡昭出现在南阳,大出何颙意料。
辛毗凑到何颙耳边,低声说道:“胡孔明在冀州时间很短,说是无意为官,盟主也不得已,只好让他走了。只是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在南阳,我也是刚知道。”
何颙很生气,脸色泛起潮红。正准备说话,张仲景从里面走了出来,一见便道:“伯求先生,大悲大恐对你都没什么益处,天下事有待先生处多矣,先生当为天下人爱惜自己。”
何颙忍不住“噗哧”一声笑了。“仲景,你是不是拜邯郸子叔为师了,这么会说笑?我已是一把枯骨,哪里还担得起天下这么重的担子。”
“我虽然没有拜邯郸先生为师,却也常去学堂听讲,有时候得闲,还请他过来说话。”张仲景哈哈大笑,扶着何颙上了台,一手便搭在了他的脉门上。将何颙扶得入座,他就松了手。“先生脉相浮而细碎,是体弱多虑所致,正该多与邯郸先生多往来,听他说些趣事解颐。”
“天下多事,我哪里还有心情听他说笑。”
“不然,天道自然,阴阳转换,大乱往往是大治的前兆。譬如这南阳,先生以为是大治还是大乱?你能想到几个月前杀得天昏地暗,人人惶恐,不知是否有明日?”
何颙垂下了眼皮。他与荀攸从长安一路走来,已经见过不少人,听了不少与南阳有关的事,知道南阳去年虽然乱了半年,年底还有一场大战,开春之后却很平静。虽说世家豪强们吃了苦头,不少人举家外逃,但孙策没有再杀人,也不是所有的世家都逃亡,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和孙策合作,看起来前景还不错。
如果说世家豪强是喜忧参半,那普通百姓却受益良多,喜事一桩接着一桩。眼下的南阳也许算不得大治,却也算不上大乱。如果不带偏见,何颙甚至应该为孙策下一个能吏的评语。按照他这样治理下去,南阳很快就能恢复繁荣。
可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更加担心。时间拖得越久,对袁绍越不利。
周瑜一直站在一旁,此刻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伯求先生,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可以吗?”
何颙的眼皮跳了跳,缓缓地吸了一口气,屏息片刻,又慢慢的吐了出来。他抬起眼皮,打量着周瑜。周瑜与孙策一样年轻,但他们不是同一类人。周瑜出身世家,他不仅是士人,而且是士人中的佼佼者。他说话的份量绝不低于辛毗、荀攸等人。
“将军有什么话,直说无妨。”
“先生一生奔走,为的是天下苍生,还是袁氏?”
何颙眉心微微蹙起。他抚着干枯的胡须,沉吟半晌,却没有说话。
周瑜接着说道:“就算先生是为袁氏也不矛盾,孙将军继承袁将军遗志,说起来也是袁氏一脉。他与袁本初并无深仇大恨,只不过用的方法不同而已。天下大道万千,条条可通洛阳,何必一定要从邺城出发?多一种尝试,就多一点成功的机会,为什么不能彼此相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算孙将军的做法有不妥之处,甚至最后失败了,也是一种可贵的实践,可供袁本初将来施政借鉴。先生以为然否?”
何颙眼神微闪,心中有所触动,胸中的烦闷也不知不觉的淡了几分。周瑜说得对,孙策未必就有和袁绍争天下的心思,他和袁绍的冲突其实来自于袁术与袁绍的冲突,说白了还是袁氏内部之争,几次冲突也都是袁绍主动挑起的,袁术只是被迫反击而已。
何颙抬起眼皮,看向周瑜。周瑜是孙策最信任的将领,他绝不会随便说话,很可能是代表孙策的意思。袁术已经死了,孙家父子无枝可依,朝廷又不肯承认他们,他们处境困难,自顾不暇,如果袁绍愿意化干戈为玉帛,未尝不是一件两全齐美的事。
至少不用做敌人。
“周郎所言甚是,不愧是周平孙(周荣)之子孙,传承有自。周家有你这样的后生,家业可兴。”
——
张仲景诊完脉,开了方子,配好药,交给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