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8章 亲疏有别(1/2)
中原与交州之间的海上贸易一直存在,只是因为路途遥远,海上风高浪急,还有海贼抢劫,风险大,成本高,而贩米利润低,这才没什么人愿意做。
现在情况特殊,无数人等着粮食救命,粮价已经从通常的百钱左右一路飚升到两百多,还在往上涨,如果饥荒发生,粮价会更高。依靠前几年的经验,万钱一石的天价也出现过。
有了价格空间,贩米就有利可图,至少可以作为应急手段。以关中而言,二十余万户,近百万口,要渡过饥荒至少需要两百万石米。如果先从交州运三五十万补充一下,就算不能解决问题,也能解燃眉之急。
孙策也想过这件事,但他不清楚具体数据,不知道什么样的价格能调动交州商人的积极性。麋兰这个建议非常及时,让他看到了缓解危机的希望。这件事当然要和荆州统一部署,荆州不仅要负责对关中的救济,还要承受来自益州和洛阳的压力,粮食供给的负担比豫州还要重。
如果不出意外,朝廷会安排周瑜的从叔周忠负责此事。于公于私,周瑜都无法拒绝。
这正是孙策和郭嘉、庞统等人期盼的结果。
关中如果发生饥荒,不管是出于人道主义还是出于连合纵横的需要,孙策都不能坐视不理。他既不能看着几十万人饿死,也不能看着朝廷因为缺粮向袁绍俯首称臣,更不能看着马腾、韩遂等人为了粮食突入南阳。稳住关中,对他来说利大于弊,虽然这个压力非同小可。
朝廷向他低头,尊王攘袁的计划才有机会推行。把袁绍置于朝廷的对立面,把拥袁的党人从朝廷清理出去,将可能为他所用的势力扶植起来,对他来说意义重大。
这就和周瑜由周家旁支一跃成为嫡系一样。
孙策非常兴奋,顾不得美人在侧,立刻起身筹划。麋兰提供的只是一个思路,要变成切实可行的计划,中间还有不少因素需要考虑。他要趁热打铁,趁着思路清晰,尽快拟出一个初步方案,好让郭嘉、庞统去细化、部署。
袁权忍着笑,领着麋兰、尹姁去准备酒食。按照惯例,孙策很快就会派人召郭嘉、庞统等人前来议事,不知道要谈到什么时候。孙策这段时间为了钱粮的事寝食不安,现在看到解决的机会,他不会有心情做别的事。别人只看到他的成功,却没几个人看到他为了成功付出的努力,只有她们这些天天陪在孙策身边的人最清楚。她们也因此更加坚信,孙策一定能克服眼前的困难,战胜袁绍,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果不其然,孙策来回走了一会,转过身,一脸歉意的看着袁权三人。
——
邺城。
袁绍坐在正中,面无表情。郭图、荀衍坐在一侧,看着慷慨陈词的田丰沉默不语,眼神中却难掩讥诮。
奉命出使长安的许攸送来急报,蒋干在长安游说诸将,连续拜访了韩遂、马腾和吕布,送了大量的礼物,钟繇也在拜访之列,促成荀彧与蒋干会面,随后钟繇出任尚书令,负责郭异、贺纯的案件,周忠出任大司农,与刘晔一起追赶蒋干,与蒋干在潼关会晤。
荀彧病重,在宫里养伤,许攸一直没能见到他。他和蒋干说了些什么,就和周忠、刘晔和蒋干说了些什么一样,许攸不得而知。可是从几个任命来看,不管荀彧本人是什么态度,天子已经决定倒向孙策。
唯一让袁绍心安的是黄琬的任命不变,他正在赶往洛阳,即将接替朱儁。
收到消息后,袁绍请来谋士们议事。汝颍系、河北系都在,就连刚刚结束青州战事,赶回来述职的逢纪也列席了。对袁绍来说,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通常来说,他不会让这些人同堂议事,只会分别咨询。这些人都是聪明人,但他们私交并不好,甚至可以说矛盾很深。大多数时候,袁绍乐见其成,可是议事时,这些人常常会因个人原因吵成一团,让袁绍头疼不已。
听完简报,田丰作为首席谋士率先发言。他认为,这是孙策在争夺道统,利用关中可能发生旱灾的机会,以粮食为诱饵,迫使朝廷罢黜支持袁绍的官员,郭异案的审理就是征兆。袁绍以诏书的形势下达命令是事实,之所以朝廷一直装聋作哑,是因为朝中大臣支持袁绍,没人去查。这件事一旦落实,袁绍逆臣的恶名被坐实,可以想象,一大批眷念朝廷,与袁绍关系不是特别深的中小世家、豪强将会改变立场,双方的实力对比会发生改变。
在袁绍正在准备秋季攻势的时候发生这样的
现在情况特殊,无数人等着粮食救命,粮价已经从通常的百钱左右一路飚升到两百多,还在往上涨,如果饥荒发生,粮价会更高。依靠前几年的经验,万钱一石的天价也出现过。
有了价格空间,贩米就有利可图,至少可以作为应急手段。以关中而言,二十余万户,近百万口,要渡过饥荒至少需要两百万石米。如果先从交州运三五十万补充一下,就算不能解决问题,也能解燃眉之急。
孙策也想过这件事,但他不清楚具体数据,不知道什么样的价格能调动交州商人的积极性。麋兰这个建议非常及时,让他看到了缓解危机的希望。这件事当然要和荆州统一部署,荆州不仅要负责对关中的救济,还要承受来自益州和洛阳的压力,粮食供给的负担比豫州还要重。
如果不出意外,朝廷会安排周瑜的从叔周忠负责此事。于公于私,周瑜都无法拒绝。
这正是孙策和郭嘉、庞统等人期盼的结果。
关中如果发生饥荒,不管是出于人道主义还是出于连合纵横的需要,孙策都不能坐视不理。他既不能看着几十万人饿死,也不能看着朝廷因为缺粮向袁绍俯首称臣,更不能看着马腾、韩遂等人为了粮食突入南阳。稳住关中,对他来说利大于弊,虽然这个压力非同小可。
朝廷向他低头,尊王攘袁的计划才有机会推行。把袁绍置于朝廷的对立面,把拥袁的党人从朝廷清理出去,将可能为他所用的势力扶植起来,对他来说意义重大。
这就和周瑜由周家旁支一跃成为嫡系一样。
孙策非常兴奋,顾不得美人在侧,立刻起身筹划。麋兰提供的只是一个思路,要变成切实可行的计划,中间还有不少因素需要考虑。他要趁热打铁,趁着思路清晰,尽快拟出一个初步方案,好让郭嘉、庞统去细化、部署。
袁权忍着笑,领着麋兰、尹姁去准备酒食。按照惯例,孙策很快就会派人召郭嘉、庞统等人前来议事,不知道要谈到什么时候。孙策这段时间为了钱粮的事寝食不安,现在看到解决的机会,他不会有心情做别的事。别人只看到他的成功,却没几个人看到他为了成功付出的努力,只有她们这些天天陪在孙策身边的人最清楚。她们也因此更加坚信,孙策一定能克服眼前的困难,战胜袁绍,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果不其然,孙策来回走了一会,转过身,一脸歉意的看着袁权三人。
——
邺城。
袁绍坐在正中,面无表情。郭图、荀衍坐在一侧,看着慷慨陈词的田丰沉默不语,眼神中却难掩讥诮。
奉命出使长安的许攸送来急报,蒋干在长安游说诸将,连续拜访了韩遂、马腾和吕布,送了大量的礼物,钟繇也在拜访之列,促成荀彧与蒋干会面,随后钟繇出任尚书令,负责郭异、贺纯的案件,周忠出任大司农,与刘晔一起追赶蒋干,与蒋干在潼关会晤。
荀彧病重,在宫里养伤,许攸一直没能见到他。他和蒋干说了些什么,就和周忠、刘晔和蒋干说了些什么一样,许攸不得而知。可是从几个任命来看,不管荀彧本人是什么态度,天子已经决定倒向孙策。
唯一让袁绍心安的是黄琬的任命不变,他正在赶往洛阳,即将接替朱儁。
收到消息后,袁绍请来谋士们议事。汝颍系、河北系都在,就连刚刚结束青州战事,赶回来述职的逢纪也列席了。对袁绍来说,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通常来说,他不会让这些人同堂议事,只会分别咨询。这些人都是聪明人,但他们私交并不好,甚至可以说矛盾很深。大多数时候,袁绍乐见其成,可是议事时,这些人常常会因个人原因吵成一团,让袁绍头疼不已。
听完简报,田丰作为首席谋士率先发言。他认为,这是孙策在争夺道统,利用关中可能发生旱灾的机会,以粮食为诱饵,迫使朝廷罢黜支持袁绍的官员,郭异案的审理就是征兆。袁绍以诏书的形势下达命令是事实,之所以朝廷一直装聋作哑,是因为朝中大臣支持袁绍,没人去查。这件事一旦落实,袁绍逆臣的恶名被坐实,可以想象,一大批眷念朝廷,与袁绍关系不是特别深的中小世家、豪强将会改变立场,双方的实力对比会发生改变。
在袁绍正在准备秋季攻势的时候发生这样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