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0章 天意人心(2/3)
emsp;“是啊,他本来也是想让伯符知难而退的,没曾想伯符一口就答应了。”
杨修惊讶地看着袁夫人。“阿母,伯符伯符的,你叫得挺顺口啊。就因为这三万金?不过说得也是,一下子拿出三万金的物资,又是给朝廷,若非父亲开口,换了其他人,孙将军肯定不会答应。你可能不知道,现在又是屯田,又是兴学,还要给官吏加俸,开销很大,豫章今年上计赢余不足五百金。”
袁夫人也感慨不已。她已经看过五州上计的结果,知道五州总计赢余不过千金左右。孙策根本拿不出三万金,只能借债。虽说这些债也是孙策自己的,但孙策对杨彪的尊重还是让她非常感动,也因此对杨彪的固执、保守非常不满。
杨修思索片刻,说道:“阿母,官制演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是列一些条目就能解决的,要搞清这个问题不仅要从经学入手,更要从史学入手,至少要把这四百多年的史事梳理一遍,才能搞清楚官制变化的来龙去脉。这么大的事,不是父亲和黄公两个人就能解决的,恐怕还要更多的人协助。你找机会和父亲提一提,看看我们杨家的门生门故吏中有哪些有史学、经学方面有研究的,邀他们来共襄大计。”
袁夫人笑了。“阿权也这么说,不过这事不能急,否则会有结党之嫌。慢慢来吧,等消息传出去,该来的自然会来。至于襄阳那边,你父亲已经写了书信去,蔡伯喈会协助的。”
杨修放了心,在堂上入座。“家里有《盐铁论考释》吗?”
“有的,不过最近忙,你父亲看得少了。你是说参考这部书的作法?”
“嗯,孙将军不是附庸风雅之人,他命人著书更多是吸引经验教训,与实践相较,而不是空谈仁义,《盐铁论》讲的是经济民生,义利之辨中偏于利,官制偏于义,但义也不能离开利,否则难免矫枉过正。毕竟做官的也是人,不能餐风饮露。桓灵朝弊端丛生和财政不能自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百官俸禄不能正常发放,朝廷只能卖官售爵,还指望做官的人坚守道德,不为利所诱,实在过于天真了。”
袁夫人惊讶地看着杨修。“德祖,你说得太对了,和伯符的口吻几乎一模一样。”
杨修笑笑。他明白孙策让他来省亲的目的了。没有人比他熟悉父亲杨彪,也没有人比他更适合说服杨彪改变观念。在孙策身边几年,他已经把这条路先走了一遍,哪里好走,哪里比较困难,他一清二楚。
——
孙策设宴为杨修接风。张纮、虞翻两个长史都有任务在身,不在吴郡,孙策只叫来了郭嘉和军谋处的一些人。杨修和这些人大多认识,久别重逢,相谈甚欢。杨彪、黄琬也来了。从黄琬口中,杨彪已经知道了杨修在孙策身边做主簿时的劣迹,心情有些低落,话不多,吃完就拉着黄琬走了,说是邀他去夜游太湖,散散心。
席上只剩下孙策、郭嘉、杨修和几个军谋,都是年轻人,说话没有太多顾忌。孙策把刚刚收到朝廷要和亲的消息对杨修说了,问杨修的意见。
杨修几乎不假思索。“这是好事。当年尧欲禅位于舜,乃嫁娥皇、女英,这太湖本是舜避丹朱时垂钓之处,正应了三代禅让的故事,是天命在将军的征兆,不宜拒绝。”
郭嘉笑道:“德祖,你觉得天子有禅让之意吗?”
“重要的不是天子有没有这个意思,而是天下人会怎么想。”杨修放下酒杯,用布巾抹了抹嘴。“其实禅让这种事究竟是什么样子,恐怕没几个人说得清楚,至少我在豫章听到的故老传说就与史书所载出入很大。不过有一点不会变,舜能得天下,与其说是尧让贤,不如说舜执宰天下的能力,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换句话说也就是人心所向。当他得天下人心时,尧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其实并不重要。”
杨修笑笑。“将军,我说句略嫌自矜的话,公主为妾对天下人心的影响不亚于袁杨二家齐集将军麾下,袁杨代表人心,公主下嫁代表天意,而朝廷秘书的意义仅次于国鼎。不管朝廷有没有其他目的,天下人都会清楚大汉余日无多。”
孙策已经和郭嘉商量过这个问题,郭嘉的态度和杨修如出一辙,此刻听到杨修的意见,他一点也不觉得惊讶,甚至可以说早在预料之中。既然杨彪都半推半就的留下了,杨家不太可能还有其他选择。再说了,这是朝廷有求于他,不是他向朝廷求亲。
“可是公主出嫁,又以朝廷秘书为婄嫁,这聘礼怕不是不会少。如果朝廷用这些聘礼装备人马,反过来攻击我呢?”
&ems
杨修惊讶地看着袁夫人。“阿母,伯符伯符的,你叫得挺顺口啊。就因为这三万金?不过说得也是,一下子拿出三万金的物资,又是给朝廷,若非父亲开口,换了其他人,孙将军肯定不会答应。你可能不知道,现在又是屯田,又是兴学,还要给官吏加俸,开销很大,豫章今年上计赢余不足五百金。”
袁夫人也感慨不已。她已经看过五州上计的结果,知道五州总计赢余不过千金左右。孙策根本拿不出三万金,只能借债。虽说这些债也是孙策自己的,但孙策对杨彪的尊重还是让她非常感动,也因此对杨彪的固执、保守非常不满。
杨修思索片刻,说道:“阿母,官制演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是列一些条目就能解决的,要搞清这个问题不仅要从经学入手,更要从史学入手,至少要把这四百多年的史事梳理一遍,才能搞清楚官制变化的来龙去脉。这么大的事,不是父亲和黄公两个人就能解决的,恐怕还要更多的人协助。你找机会和父亲提一提,看看我们杨家的门生门故吏中有哪些有史学、经学方面有研究的,邀他们来共襄大计。”
袁夫人笑了。“阿权也这么说,不过这事不能急,否则会有结党之嫌。慢慢来吧,等消息传出去,该来的自然会来。至于襄阳那边,你父亲已经写了书信去,蔡伯喈会协助的。”
杨修放了心,在堂上入座。“家里有《盐铁论考释》吗?”
“有的,不过最近忙,你父亲看得少了。你是说参考这部书的作法?”
“嗯,孙将军不是附庸风雅之人,他命人著书更多是吸引经验教训,与实践相较,而不是空谈仁义,《盐铁论》讲的是经济民生,义利之辨中偏于利,官制偏于义,但义也不能离开利,否则难免矫枉过正。毕竟做官的也是人,不能餐风饮露。桓灵朝弊端丛生和财政不能自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百官俸禄不能正常发放,朝廷只能卖官售爵,还指望做官的人坚守道德,不为利所诱,实在过于天真了。”
袁夫人惊讶地看着杨修。“德祖,你说得太对了,和伯符的口吻几乎一模一样。”
杨修笑笑。他明白孙策让他来省亲的目的了。没有人比他熟悉父亲杨彪,也没有人比他更适合说服杨彪改变观念。在孙策身边几年,他已经把这条路先走了一遍,哪里好走,哪里比较困难,他一清二楚。
——
孙策设宴为杨修接风。张纮、虞翻两个长史都有任务在身,不在吴郡,孙策只叫来了郭嘉和军谋处的一些人。杨修和这些人大多认识,久别重逢,相谈甚欢。杨彪、黄琬也来了。从黄琬口中,杨彪已经知道了杨修在孙策身边做主簿时的劣迹,心情有些低落,话不多,吃完就拉着黄琬走了,说是邀他去夜游太湖,散散心。
席上只剩下孙策、郭嘉、杨修和几个军谋,都是年轻人,说话没有太多顾忌。孙策把刚刚收到朝廷要和亲的消息对杨修说了,问杨修的意见。
杨修几乎不假思索。“这是好事。当年尧欲禅位于舜,乃嫁娥皇、女英,这太湖本是舜避丹朱时垂钓之处,正应了三代禅让的故事,是天命在将军的征兆,不宜拒绝。”
郭嘉笑道:“德祖,你觉得天子有禅让之意吗?”
“重要的不是天子有没有这个意思,而是天下人会怎么想。”杨修放下酒杯,用布巾抹了抹嘴。“其实禅让这种事究竟是什么样子,恐怕没几个人说得清楚,至少我在豫章听到的故老传说就与史书所载出入很大。不过有一点不会变,舜能得天下,与其说是尧让贤,不如说舜执宰天下的能力,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换句话说也就是人心所向。当他得天下人心时,尧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其实并不重要。”
杨修笑笑。“将军,我说句略嫌自矜的话,公主为妾对天下人心的影响不亚于袁杨二家齐集将军麾下,袁杨代表人心,公主下嫁代表天意,而朝廷秘书的意义仅次于国鼎。不管朝廷有没有其他目的,天下人都会清楚大汉余日无多。”
孙策已经和郭嘉商量过这个问题,郭嘉的态度和杨修如出一辙,此刻听到杨修的意见,他一点也不觉得惊讶,甚至可以说早在预料之中。既然杨彪都半推半就的留下了,杨家不太可能还有其他选择。再说了,这是朝廷有求于他,不是他向朝廷求亲。
“可是公主出嫁,又以朝廷秘书为婄嫁,这聘礼怕不是不会少。如果朝廷用这些聘礼装备人马,反过来攻击我呢?”
&em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