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4章 财大气粗(日李绾姬打赏加更)(1/2)
孟建、孙邵起身,向众人拱手施礼,容光焕发。军谋们都已经知道了任命,这次由他们应辩有毕业考核的意思,纷纷鼓掌叫好,为他们打气。孟建、孙邵互相看了一眼,孙邵向后退了半步,站在一旁,双手交叠在腹前。孟建站在地图前,清了清嗓子,想让自己看起来严肃一些,却抑制不住脸上的笑意,引得众人哄堂大笑。孟建有点不好意思,拱手作揖。
田畴也忍不住笑了。在这样的场合,孟建的表现有失庄重,却可以理解。虽说这些军谋都从军数年,毕竟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孟建二十出头就能外放,成为太史慈的军谋主管,换了任何一个人都会心情激动。孙策麾下年轻人多,没有老臣坐镇,在这方面有所不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君侯,公孙将军,今天所议主题是幽州方略中的重要一环:教化蛮夷。要讨论这个问题,请容我先简略的梳理一下华夷之间的关系。须知如今的华夷之辨、华夷之防并非天然合理,甚至算不上古制,三代之前并无华夷之分,反倒是天下一统。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哪有什么华夷之别。太史公书亦云,匈奴乃是夏后氏之苗裔,与我中原衣冠共为炎黄之后……”
孟建的脸色微红,声音也有些发颤,不过总算开了口,而且迅速进入了状态。他侃侃而谈,由三代的华夏一体说到春秋的华夷之辨,再说到如今的华夷之防,引经据典,简明扼要却立论坚实,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华夷本无别,只是同一源流在不同环境的演变而已,所谓的文明与蛮夷也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为了适应环境不得不做出选择。
因此,教化蛮夷本质上并不是消灭蛮夷,而是帮助他们,对双方都有利,符合圣人德泽天下的理想。
听到孟建得出这样的结论,田畴很是惊讶,忍不住扬声发问。“敢问孟君,既然华夷无别,只不过因为环境所迫,那鲜卑人侵我边境岂不是天经地义,而我讨伐鲜卑反倒是断人生路?”
孟建欠身致意。“敢问田君,可有兄弟亲族?”
“自然是有的。”
“兄弟亲族可以登门入户,不问而取吗?”
“这当然不可。不过若兄弟亲族生活困窘,理当互相扶持,总不能杀人。”
“若是兄弟亲族不仅登门入户,不问而取,还伤我父母,那我是不是可以阻止他?若他屡教不改,那我是不是可以告之官长,施以惩戒?若他持刀相逼,要取我性命,我可不可以奋起反击?”
在孟建一连串的反问下,田畴有些理屈。“这个……自然是可以的。”
“那鲜卑侵我边境,杀戮我子民,我为什么不可以发兵讨伐?”孟建摊开双手,从容应对。“草原上生活辛苦,我们可以理解,给予一定的接济也是可以的,但这必须是你情我愿,而不是直接来抢。就算是亲兄弟也不能这么做,更何况分家千年之久的鲜卑、乌桓。所以说,我们要教化,就像流浪在外的兄弟,染了一身恶疾陋习归来,想要重新认祖归宗,总得先洗洗干净,学些礼仪。”
田畴笑着拱了拱手,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再纠缠。这只是理论探讨,鲜卑、乌桓是不是与炎黄后裔,谁也说不准,但有这个说法总是好的,至少可以在心理上拉近一些关系。关键还要看后面如何教化,没有妥善的安排,理论再好也没有意义。
田畴没有等太久,孟建又回答了一些其他人的问题,很快就转到实际操作。
他提出了一个分步走的方案。
首先,集结乌桓部落大人商议,互相沟通,了解他们的意见。在三郡范围内发布公告,让汉人百姓理解教化蛮夷的意义,为接下来能与外族和平相处打下基础,也让乌桓百姓了解此举的良苦用心。
其次,给出两种选择,让乌桓人、鲜卑人自行选择。一种是像汉人一样成为编民,纳入户籍,居住在塞内,缴纳赋税,服兵役、徭役,受灾时接受赈济。部落首领则要学习君臣之道,学习礼仪,遵奉朝廷法度,尤其重要的一点是放弃对部落的直接控制。一种是保持现有的生活方式,但必须迁徙出塞,不能在汉地居地。他们不需要缴纳赋税,受灾时也不会有赈济,可以通过互市来获取必要的生活物资。
最后,提供一定的财力、物力,对成为编户的乌桓人、鲜卑人进行教化,让他们读书学习,改变他们的习俗,放弃以前不好的生活习惯,帮他们成为真正的汉人。
等孟建说完,田畴还没说话,军谋们便看了过来,似乎等着田
田畴也忍不住笑了。在这样的场合,孟建的表现有失庄重,却可以理解。虽说这些军谋都从军数年,毕竟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孟建二十出头就能外放,成为太史慈的军谋主管,换了任何一个人都会心情激动。孙策麾下年轻人多,没有老臣坐镇,在这方面有所不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君侯,公孙将军,今天所议主题是幽州方略中的重要一环:教化蛮夷。要讨论这个问题,请容我先简略的梳理一下华夷之间的关系。须知如今的华夷之辨、华夷之防并非天然合理,甚至算不上古制,三代之前并无华夷之分,反倒是天下一统。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哪有什么华夷之别。太史公书亦云,匈奴乃是夏后氏之苗裔,与我中原衣冠共为炎黄之后……”
孟建的脸色微红,声音也有些发颤,不过总算开了口,而且迅速进入了状态。他侃侃而谈,由三代的华夏一体说到春秋的华夷之辨,再说到如今的华夷之防,引经据典,简明扼要却立论坚实,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华夷本无别,只是同一源流在不同环境的演变而已,所谓的文明与蛮夷也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为了适应环境不得不做出选择。
因此,教化蛮夷本质上并不是消灭蛮夷,而是帮助他们,对双方都有利,符合圣人德泽天下的理想。
听到孟建得出这样的结论,田畴很是惊讶,忍不住扬声发问。“敢问孟君,既然华夷无别,只不过因为环境所迫,那鲜卑人侵我边境岂不是天经地义,而我讨伐鲜卑反倒是断人生路?”
孟建欠身致意。“敢问田君,可有兄弟亲族?”
“自然是有的。”
“兄弟亲族可以登门入户,不问而取吗?”
“这当然不可。不过若兄弟亲族生活困窘,理当互相扶持,总不能杀人。”
“若是兄弟亲族不仅登门入户,不问而取,还伤我父母,那我是不是可以阻止他?若他屡教不改,那我是不是可以告之官长,施以惩戒?若他持刀相逼,要取我性命,我可不可以奋起反击?”
在孟建一连串的反问下,田畴有些理屈。“这个……自然是可以的。”
“那鲜卑侵我边境,杀戮我子民,我为什么不可以发兵讨伐?”孟建摊开双手,从容应对。“草原上生活辛苦,我们可以理解,给予一定的接济也是可以的,但这必须是你情我愿,而不是直接来抢。就算是亲兄弟也不能这么做,更何况分家千年之久的鲜卑、乌桓。所以说,我们要教化,就像流浪在外的兄弟,染了一身恶疾陋习归来,想要重新认祖归宗,总得先洗洗干净,学些礼仪。”
田畴笑着拱了拱手,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再纠缠。这只是理论探讨,鲜卑、乌桓是不是与炎黄后裔,谁也说不准,但有这个说法总是好的,至少可以在心理上拉近一些关系。关键还要看后面如何教化,没有妥善的安排,理论再好也没有意义。
田畴没有等太久,孟建又回答了一些其他人的问题,很快就转到实际操作。
他提出了一个分步走的方案。
首先,集结乌桓部落大人商议,互相沟通,了解他们的意见。在三郡范围内发布公告,让汉人百姓理解教化蛮夷的意义,为接下来能与外族和平相处打下基础,也让乌桓百姓了解此举的良苦用心。
其次,给出两种选择,让乌桓人、鲜卑人自行选择。一种是像汉人一样成为编民,纳入户籍,居住在塞内,缴纳赋税,服兵役、徭役,受灾时接受赈济。部落首领则要学习君臣之道,学习礼仪,遵奉朝廷法度,尤其重要的一点是放弃对部落的直接控制。一种是保持现有的生活方式,但必须迁徙出塞,不能在汉地居地。他们不需要缴纳赋税,受灾时也不会有赈济,可以通过互市来获取必要的生活物资。
最后,提供一定的财力、物力,对成为编户的乌桓人、鲜卑人进行教化,让他们读书学习,改变他们的习俗,放弃以前不好的生活习惯,帮他们成为真正的汉人。
等孟建说完,田畴还没说话,军谋们便看了过来,似乎等着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