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6章 欲擒故纵(2/2)
p;这样一个人,如果找不到他的兴趣点是请不动他的。孙乾迟迟没有来,就是在找突破口。公孙度投降之后,商路复通,商人带来了中原的新书,孙乾才买了一些,来访管宁。那两箱书中一箱是十卷《论语》课本,另一箱却是新出的诗稿、文集,其中有两部非常重要,一部是南阳郡学新抄录的古碑,一部是吴郡郡学新出的吴越古史考论。现在管宁还没看到,但是孙乾相信他看了之后,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心平气和。
管宁只是对做官不感兴趣,对学问的兴趣不仅有,而且很浓厚。这种对儒家经典顶礼膜拜的读书人一旦发现有人企图推翻既有观点,他能心平气和才怪。下一次见面可能就不在这儿了。
请管宁出山,哪有管宁主动到襄平城里去拜会太守董袭来得轰动。
两人都是北海人,自然而言的说起了家乡话。听得乡音,管宁兴致很高,问了不少事。孙乾乘机将太史慈的情况说了一遍,尤其提到了太史慈的化胡论。管宁非常感兴趣,一来太史慈是他的故人,他对太史慈印象不错,如今太史慈有了用武之地,他自然为太史慈高兴。二来儒家最重教化,太史慈的化胡论颇合他的胃口。只不过他觉得胡人恐怕难以教化,还不如先对幽州的汉人进行普及教育。他在辽东住了几年,深感辽东百姓知书达礼的太少,习染胡风的情况却很严重。
孙乾正有此意,两人越谈越投机,兴尽而散。
送走了孙乾,管宁回到家,将那两箱书取了出来,准备翻看。夫人王氏在他对面坐下,施了一礼。“夫君,你决定在辽东继续住下去吗?”
“夫人以为不可?”
“夫君愿住,妾便陪你。可是夫君有没有想过其他人?”
“其他人?”管宁放下书,抬起头,看着夫人。“其他人怎么了?”
“刚才你们说话的时候,妾看吴铎的神情,怕是不会在这儿住下去了。”
管宁想了想,有所领悟。吴铎的确问了孙乾不少问题,青州是否安定啊,土地如何分割啊,有没有船可乘啊,的确有返乡之意。“这有什么不好?青州安定,百姓又能安居乐业了,回去也好。”他看了一眼王氏。“你也想回去?”
王氏摇摇头。“夫君在哪儿,妾便在哪儿。妾只是想,如果他们都回去了,你还能教谁读书?辽东人吗?这附近数里之内都没有几户人家,而且这里离襄平也很近,一旦郡学、县学招生,他们很可能都会将孩子送到郡学、县学去,那儿有吃有住,岂不比这里更方便?”
管宁沉默了好一会儿,又自哂道:“这有什么不好?我正好可以安心读书。读书本非为人,而是为己。”
王氏没有再说。她和管宁做夫妻十几年,对管宁的心思一清二楚,已经看到了管宁眼中的失落,只是不能说破而已。在管宁送孙乾的时候,她大略翻了一下那些书,也猜到了孙乾的用意。她可以陪管宁终老于此,但她不希望儿子管邈也在这异乡隐居一辈子。
——
不出王氏所料,几天之内,青州平定,随时可以返乡的消息就借着吴铎之口传遍了整个村落,得知吴侯有心在青州推行新政,入籍授田,建工坊、学堂,这些百姓都心动了,不断有人赶来向管宁辞行,更多的人不敢确定这样的好消息属实,便派出代表,赶去襄平打探。
过了几天,襄平传来消息,不仅吴铎所说的消息完全属实,新任辽东太守董袭还下达了一道命令,凡是想返乡的,可以搭乘商船回去,太守府正在统计人数,必要时可以包几艘船送他们走。但太守府更希望这些青州百姓在辽东定居,凡是愿意将户籍落在辽东的可以计口授田,还有数量不等的安家费,以及子女入学就读的优惠。
尤其是最后一个条件非常关键,郡学、县学都是现成的,教材、先生也都在筹备之中,明天开了春就可以入学了,机会非常难得。
原本平静的村落一下子沸腾起来,就连那些暂时不想返乡的人也坐不住了,纷纷赶往襄平打探确切的消息,询问相关事宜。没过多久,太守府印制的统一格式公文便贴到了村子里。看着上面的官印,所有的疑虑和不确定都不翼而飞,几天之内,村落为之一空。
就在这个时候,管宁也看完了那些文章,被刺激得暴跳如雷,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不顾刚刚下了一场大雪,出门去寻好友邴原、王烈,共商大计,为儒门的尊严而战。
管宁只是对做官不感兴趣,对学问的兴趣不仅有,而且很浓厚。这种对儒家经典顶礼膜拜的读书人一旦发现有人企图推翻既有观点,他能心平气和才怪。下一次见面可能就不在这儿了。
请管宁出山,哪有管宁主动到襄平城里去拜会太守董袭来得轰动。
两人都是北海人,自然而言的说起了家乡话。听得乡音,管宁兴致很高,问了不少事。孙乾乘机将太史慈的情况说了一遍,尤其提到了太史慈的化胡论。管宁非常感兴趣,一来太史慈是他的故人,他对太史慈印象不错,如今太史慈有了用武之地,他自然为太史慈高兴。二来儒家最重教化,太史慈的化胡论颇合他的胃口。只不过他觉得胡人恐怕难以教化,还不如先对幽州的汉人进行普及教育。他在辽东住了几年,深感辽东百姓知书达礼的太少,习染胡风的情况却很严重。
孙乾正有此意,两人越谈越投机,兴尽而散。
送走了孙乾,管宁回到家,将那两箱书取了出来,准备翻看。夫人王氏在他对面坐下,施了一礼。“夫君,你决定在辽东继续住下去吗?”
“夫人以为不可?”
“夫君愿住,妾便陪你。可是夫君有没有想过其他人?”
“其他人?”管宁放下书,抬起头,看着夫人。“其他人怎么了?”
“刚才你们说话的时候,妾看吴铎的神情,怕是不会在这儿住下去了。”
管宁想了想,有所领悟。吴铎的确问了孙乾不少问题,青州是否安定啊,土地如何分割啊,有没有船可乘啊,的确有返乡之意。“这有什么不好?青州安定,百姓又能安居乐业了,回去也好。”他看了一眼王氏。“你也想回去?”
王氏摇摇头。“夫君在哪儿,妾便在哪儿。妾只是想,如果他们都回去了,你还能教谁读书?辽东人吗?这附近数里之内都没有几户人家,而且这里离襄平也很近,一旦郡学、县学招生,他们很可能都会将孩子送到郡学、县学去,那儿有吃有住,岂不比这里更方便?”
管宁沉默了好一会儿,又自哂道:“这有什么不好?我正好可以安心读书。读书本非为人,而是为己。”
王氏没有再说。她和管宁做夫妻十几年,对管宁的心思一清二楚,已经看到了管宁眼中的失落,只是不能说破而已。在管宁送孙乾的时候,她大略翻了一下那些书,也猜到了孙乾的用意。她可以陪管宁终老于此,但她不希望儿子管邈也在这异乡隐居一辈子。
——
不出王氏所料,几天之内,青州平定,随时可以返乡的消息就借着吴铎之口传遍了整个村落,得知吴侯有心在青州推行新政,入籍授田,建工坊、学堂,这些百姓都心动了,不断有人赶来向管宁辞行,更多的人不敢确定这样的好消息属实,便派出代表,赶去襄平打探。
过了几天,襄平传来消息,不仅吴铎所说的消息完全属实,新任辽东太守董袭还下达了一道命令,凡是想返乡的,可以搭乘商船回去,太守府正在统计人数,必要时可以包几艘船送他们走。但太守府更希望这些青州百姓在辽东定居,凡是愿意将户籍落在辽东的可以计口授田,还有数量不等的安家费,以及子女入学就读的优惠。
尤其是最后一个条件非常关键,郡学、县学都是现成的,教材、先生也都在筹备之中,明天开了春就可以入学了,机会非常难得。
原本平静的村落一下子沸腾起来,就连那些暂时不想返乡的人也坐不住了,纷纷赶往襄平打探确切的消息,询问相关事宜。没过多久,太守府印制的统一格式公文便贴到了村子里。看着上面的官印,所有的疑虑和不确定都不翼而飞,几天之内,村落为之一空。
就在这个时候,管宁也看完了那些文章,被刺激得暴跳如雷,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不顾刚刚下了一场大雪,出门去寻好友邴原、王烈,共商大计,为儒门的尊严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