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8章 民心向背(2/3)
果觉得不妥,不受也罢。”
荀彧打量蒋干片刻,微微颌首。蒋干拉开一旁的抽屉,抽出几页纸,推到荀彧面前。荀彧低头看了一眼,见是一份奏疏,而且是赵岐所奏,不免有些奇怪。赵岐的奏疏怎么会出现在蒋干手中?不过赵岐去了几个月,一直没有消息回来,他也的确急了,此刻也顾不得太多,连忙展开阅读。
赵岐的奏疏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面写他这一路的见闻。由函谷关东行,第一站是旧京洛阳。镇守洛阳的是鲁肃、辛毗。鲁肃和辛毗合作得不错,他们招募流民,在洛阳周边屯田,还对洛阳城进行了一定的修复,尤其是帝陵。虽说洛阳城还是很破败,很多地方都长了野草,不过总体来说还算安定。由洛阳入颍川,再到汝南,与汝南太守张昭相见。去年官渡之后,颍川、汝南安定,生产渐渐恢复,尤其是汝南,经过仓慈等人的苦心经营,屯田初见成果,百姓安居乐业。
看到这些,荀彧喜忧参半。家乡静好,他自然高兴,但颍川在孙策手中,又是前线,这份静好其实很脆弱,一旦天子东出,颍川必然又成战场,而他将成为这场灾难的推动者之一。
一念及此,荀彧心中酸痛,有如万蚁啃噬。
他强忍着愧疚,继续向下看。赵岐跟着张昭到达秣陵,与孙策讨论治国之道。孙策印行了他的《孟子章句》,对孟子仁政也颇为推崇,只是有些细节上还有不同意见。后来他又到了吴县,一路见识了江东的发展,最后与杨彪、黄琬相见,对当前的形势忧心忡忡,最后几个人商量出一个对策,也就是这封奏疏的主旨所在。
召孙策入朝主政,避免战争。
赵岐没有明说最后是禅让还是篡夺,但荀彧明白他的意思,将混乱控制在朝堂之上,尽可能不要波及普通百姓。战争的危害有目共睹,黄巾以来不过十年,洛阳废了,兖州残了,青州、徐州也损失惨重。眼下虽然恢复了一些,可若是战争继续,整个中原都有可能成为废墟。
荀彧双手拢在袖中,沉吟良久,抬起眼皮看了蒋干一眼。“吴侯愿意入朝?”
“条件合适就愿意。”蒋干笑笑。“吴侯不是好战之人,他行的是仁政。这一点,想必令君也不会否认吧?”
荀彧避而不答,追问道:“什么样的条件才叫合适?”
“这么说,令君是接受了?”
荀彧犹豫了片刻,摇摇头。“我无权决定,我只能说不反对。”
蒋干将奏疏收了起来。“令君是天子智囊,又是天下士人领袖。令君不反对,说明赵公的这个建议还是符合民意的,想必天子也会接受。如此,太平可期。”
荀彧眉心紧蹙。“你就是想问问我的意见?”
“仅此而已。赵公的奏疏是以六百里加急的邮驿传递的,这已经表明了吴侯的态度。能不能谈成,决定权在朝廷。”蒋干微微一笑。“数日之内,这份奏疏就会传遍关中。令君,吴侯的诚意天地可鉴啊。”
荀彧脸色大变。“吴侯这是要逼迫朝廷么?”
“令君,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果对民有利,对社稷有利,逼迫一下朝廷又有何不可?难道看着朝廷为恶也要为虎作伥?”蒋干哈哈大笑。“令君可是党人,什么时候变成了愚忠之人?九泉之下,李元礼、范孟博的棺材板压不住啦。”
“你……”荀彧哑口无言。他盯着蒋干看了好久,心中寒意渐生。孙策愿意入朝,绝不是为天下百姓着想,而是避免陷入不利的形势,要争夺民心。如果交战,孙策在道义上没有优势,地理上又没有地利,所以他以退为进,以朝争代替战争,消解关中的地理优势。偏偏这一招还不怎么好破,如果天子接受赵岐的建议,召孙策入朝主政,大权旁落,将来再想夺回来就难了。如果天子拒绝,那挑起战事的责任就要由朝廷来承担,民心向背对朝廷非常不利。
“蒋子翼,我不反对吴侯入朝,但也不会答应他的所有要求。朝廷自有法度,如果他不能遵守朝廷法度,所谓的诚意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是非曲直,天下人自有公断,即使吴侯也不能一手遮天。”
蒋干不屑一顾。“天下人心又岂是你一个人能代表的?令君,恕我直言,你连你荀家都代表不了,更何况天下人。至于天子,他现在能代表的大概只有凉州人吧?”他顿了顿,又道:“当初荀卿以一代儒宗教出李斯、韩非两个法家之徒,为天下笑。如今你为帝师,不会重蹈覆辙吧?我看天子举措可是越来越像赵政了。说来也
荀彧打量蒋干片刻,微微颌首。蒋干拉开一旁的抽屉,抽出几页纸,推到荀彧面前。荀彧低头看了一眼,见是一份奏疏,而且是赵岐所奏,不免有些奇怪。赵岐的奏疏怎么会出现在蒋干手中?不过赵岐去了几个月,一直没有消息回来,他也的确急了,此刻也顾不得太多,连忙展开阅读。
赵岐的奏疏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面写他这一路的见闻。由函谷关东行,第一站是旧京洛阳。镇守洛阳的是鲁肃、辛毗。鲁肃和辛毗合作得不错,他们招募流民,在洛阳周边屯田,还对洛阳城进行了一定的修复,尤其是帝陵。虽说洛阳城还是很破败,很多地方都长了野草,不过总体来说还算安定。由洛阳入颍川,再到汝南,与汝南太守张昭相见。去年官渡之后,颍川、汝南安定,生产渐渐恢复,尤其是汝南,经过仓慈等人的苦心经营,屯田初见成果,百姓安居乐业。
看到这些,荀彧喜忧参半。家乡静好,他自然高兴,但颍川在孙策手中,又是前线,这份静好其实很脆弱,一旦天子东出,颍川必然又成战场,而他将成为这场灾难的推动者之一。
一念及此,荀彧心中酸痛,有如万蚁啃噬。
他强忍着愧疚,继续向下看。赵岐跟着张昭到达秣陵,与孙策讨论治国之道。孙策印行了他的《孟子章句》,对孟子仁政也颇为推崇,只是有些细节上还有不同意见。后来他又到了吴县,一路见识了江东的发展,最后与杨彪、黄琬相见,对当前的形势忧心忡忡,最后几个人商量出一个对策,也就是这封奏疏的主旨所在。
召孙策入朝主政,避免战争。
赵岐没有明说最后是禅让还是篡夺,但荀彧明白他的意思,将混乱控制在朝堂之上,尽可能不要波及普通百姓。战争的危害有目共睹,黄巾以来不过十年,洛阳废了,兖州残了,青州、徐州也损失惨重。眼下虽然恢复了一些,可若是战争继续,整个中原都有可能成为废墟。
荀彧双手拢在袖中,沉吟良久,抬起眼皮看了蒋干一眼。“吴侯愿意入朝?”
“条件合适就愿意。”蒋干笑笑。“吴侯不是好战之人,他行的是仁政。这一点,想必令君也不会否认吧?”
荀彧避而不答,追问道:“什么样的条件才叫合适?”
“这么说,令君是接受了?”
荀彧犹豫了片刻,摇摇头。“我无权决定,我只能说不反对。”
蒋干将奏疏收了起来。“令君是天子智囊,又是天下士人领袖。令君不反对,说明赵公的这个建议还是符合民意的,想必天子也会接受。如此,太平可期。”
荀彧眉心紧蹙。“你就是想问问我的意见?”
“仅此而已。赵公的奏疏是以六百里加急的邮驿传递的,这已经表明了吴侯的态度。能不能谈成,决定权在朝廷。”蒋干微微一笑。“数日之内,这份奏疏就会传遍关中。令君,吴侯的诚意天地可鉴啊。”
荀彧脸色大变。“吴侯这是要逼迫朝廷么?”
“令君,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果对民有利,对社稷有利,逼迫一下朝廷又有何不可?难道看着朝廷为恶也要为虎作伥?”蒋干哈哈大笑。“令君可是党人,什么时候变成了愚忠之人?九泉之下,李元礼、范孟博的棺材板压不住啦。”
“你……”荀彧哑口无言。他盯着蒋干看了好久,心中寒意渐生。孙策愿意入朝,绝不是为天下百姓着想,而是避免陷入不利的形势,要争夺民心。如果交战,孙策在道义上没有优势,地理上又没有地利,所以他以退为进,以朝争代替战争,消解关中的地理优势。偏偏这一招还不怎么好破,如果天子接受赵岐的建议,召孙策入朝主政,大权旁落,将来再想夺回来就难了。如果天子拒绝,那挑起战事的责任就要由朝廷来承担,民心向背对朝廷非常不利。
“蒋子翼,我不反对吴侯入朝,但也不会答应他的所有要求。朝廷自有法度,如果他不能遵守朝廷法度,所谓的诚意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是非曲直,天下人自有公断,即使吴侯也不能一手遮天。”
蒋干不屑一顾。“天下人心又岂是你一个人能代表的?令君,恕我直言,你连你荀家都代表不了,更何况天下人。至于天子,他现在能代表的大概只有凉州人吧?”他顿了顿,又道:“当初荀卿以一代儒宗教出李斯、韩非两个法家之徒,为天下笑。如今你为帝师,不会重蹈覆辙吧?我看天子举措可是越来越像赵政了。说来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