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1章 识势(2/3)
定之前,他不能将所有的底细都透露出来。
即使同是凉州人,相互之间也是有区别的。
就在赵衢等得有些不耐烦的时候,贾诩叹了一口气。“伯行兄,临行在即,我也就不客套了。有几句话,可能未必让你满意,却是我的肺腑之言。有不妥之处,请伯行兄见谅。”
“岂敢,岂敢。”赵衢如释重负,脸上笑容绽放。
“伯行所言甚是,这的确是凉州人百年来,不,应该说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机会。诸君入朝主政,在关中实行士家制,成为朝廷栋梁。凉州得朝廷恩泽,必能英雄倍出,人杰地灵。”
“是啊,是啊。”赵衢附和道:“后生们再也不会遇到使君那样怀才不遇,被关东人排斥的事了。说起来,使君可是阎公欣赏的俊秀,堪称是凉州英才之冠,却被那些胸襟狭隘、目光短浅的关东人视而不见,实在可气。大汉走到如今的地步,关东人难辞其咎。”
贾诩摆摆手。“过去的事就不提了。诸君入朝,是难得的机会,在关中实行士家制度,更是惊才绝艳的创举。诸君都是凉州的功臣,将来必能刻碑纪功,青史留名。”
赵衢大笑,谦虚了几句,眼神殷切地看着贾诩。对于他们这些读书人来说,立功封侯不太现实,青史留言更实际一些。他相信贾诩也不例外。
贾诩一声轻叹,露出几分无奈。“只不过并州与关中不同,这士家制度恐怕难以推行。”
赵衢面色微变,笑容变得有些勉强。“使君……担心什么?”
“伯行,凉州百姓愿意迁到并州来的能有多少?”
赵衢哑然失笑。凉州百姓怎么可能会迁到并州来,并州怎么可能和关中相提并论,纵使比凉州好一些,也好得有限。
“你说得没错,关东人看不起我们凉州人,并州也是关东,王允是怎么对董公的,我现在还记忆犹新。我虽然是并州刺史,却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哪里还能推行士家制度?”
赵衢点点头。“使君说得有理,在并州推行士家制度的确有些难度,但使君可以与我等相呼应,为朝廷外援啊。”
“这当然可以。不过我只是太原太守,连并州刺史都没有得到正式任命,名不正,言不顺,恐怕是有心无力。”贾诩叹了一口气。“还请伯行兄体谅,我也是艰难得很啊,有心无力。”
赵衢心领神会。“若是使君成了真正的刺史,甚至更进一步呢?”
贾诩微微一笑。“伯行,我们凉州人做事不用绕这么多圈子,搞得和那么关东人似的多麻烦。你说呢?”
赵衢哈哈大笑,拱拱手。“行,那就这么说定了,你等我的好消息。”
贾诩拱手致意。赵衢再拜,转身离去。贾诩微笑,看着赵衢下了坡,上了马车,渐渐远去,脸上的笑容也渐渐淡了。他转过身,向坡上走去,转过一个弯,李儒出现在他面前。
“走了?”
“走了。”贾诩淡淡地说道,脸上看不到一点欢喜。
“文和,你真的不考虑一下?这可是凉州人难得的机会。”
贾诩看看李儒,笑容依旧淡淡。“有那么多凉州人支持天子,也不差我一个。我倒是担心他们太热心了,耗尽了凉州本来就不多的元气。凉州不比关东,经不起几次重创。”
李儒点点头,一点也不意外。他和贾诩相处了这么久,清楚贾诩是什么样的人。已至知天命之年,他见过太多的事,不会像年青人一样冲动。
“你打算怎么做?”
“不急,再等等。”贾诩不紧不慢。李儒也没有再问。贾诩在想什么,他有时候也不是很清楚。不过看他这副模样,想必是有了定计,只是还没到说的时候。两人向前走了一阵,贾诩又道:“先生,你辛苦一趟,去渑池看看吧。谈生意还是本钱大一点的好,孟超(董越)心太急,我怕他和元义(牛辅)一样,沉不住气。”
李儒抚着胡须,微微颌首。牛辅去武威做太守,结果被天子几句话就糊弄晕了,为天子跑前跑后的张罗,却没捞到任何好处。这种粗人,忘了朝廷是怎么对待董卓的,记吃不记打,关键还什么都没吃着。
没有了贾诩居中调度,这些人迟早都是别人刀俎之上的肉。
即使同是凉州人,相互之间也是有区别的。
就在赵衢等得有些不耐烦的时候,贾诩叹了一口气。“伯行兄,临行在即,我也就不客套了。有几句话,可能未必让你满意,却是我的肺腑之言。有不妥之处,请伯行兄见谅。”
“岂敢,岂敢。”赵衢如释重负,脸上笑容绽放。
“伯行所言甚是,这的确是凉州人百年来,不,应该说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机会。诸君入朝主政,在关中实行士家制,成为朝廷栋梁。凉州得朝廷恩泽,必能英雄倍出,人杰地灵。”
“是啊,是啊。”赵衢附和道:“后生们再也不会遇到使君那样怀才不遇,被关东人排斥的事了。说起来,使君可是阎公欣赏的俊秀,堪称是凉州英才之冠,却被那些胸襟狭隘、目光短浅的关东人视而不见,实在可气。大汉走到如今的地步,关东人难辞其咎。”
贾诩摆摆手。“过去的事就不提了。诸君入朝,是难得的机会,在关中实行士家制度,更是惊才绝艳的创举。诸君都是凉州的功臣,将来必能刻碑纪功,青史留名。”
赵衢大笑,谦虚了几句,眼神殷切地看着贾诩。对于他们这些读书人来说,立功封侯不太现实,青史留言更实际一些。他相信贾诩也不例外。
贾诩一声轻叹,露出几分无奈。“只不过并州与关中不同,这士家制度恐怕难以推行。”
赵衢面色微变,笑容变得有些勉强。“使君……担心什么?”
“伯行,凉州百姓愿意迁到并州来的能有多少?”
赵衢哑然失笑。凉州百姓怎么可能会迁到并州来,并州怎么可能和关中相提并论,纵使比凉州好一些,也好得有限。
“你说得没错,关东人看不起我们凉州人,并州也是关东,王允是怎么对董公的,我现在还记忆犹新。我虽然是并州刺史,却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哪里还能推行士家制度?”
赵衢点点头。“使君说得有理,在并州推行士家制度的确有些难度,但使君可以与我等相呼应,为朝廷外援啊。”
“这当然可以。不过我只是太原太守,连并州刺史都没有得到正式任命,名不正,言不顺,恐怕是有心无力。”贾诩叹了一口气。“还请伯行兄体谅,我也是艰难得很啊,有心无力。”
赵衢心领神会。“若是使君成了真正的刺史,甚至更进一步呢?”
贾诩微微一笑。“伯行,我们凉州人做事不用绕这么多圈子,搞得和那么关东人似的多麻烦。你说呢?”
赵衢哈哈大笑,拱拱手。“行,那就这么说定了,你等我的好消息。”
贾诩拱手致意。赵衢再拜,转身离去。贾诩微笑,看着赵衢下了坡,上了马车,渐渐远去,脸上的笑容也渐渐淡了。他转过身,向坡上走去,转过一个弯,李儒出现在他面前。
“走了?”
“走了。”贾诩淡淡地说道,脸上看不到一点欢喜。
“文和,你真的不考虑一下?这可是凉州人难得的机会。”
贾诩看看李儒,笑容依旧淡淡。“有那么多凉州人支持天子,也不差我一个。我倒是担心他们太热心了,耗尽了凉州本来就不多的元气。凉州不比关东,经不起几次重创。”
李儒点点头,一点也不意外。他和贾诩相处了这么久,清楚贾诩是什么样的人。已至知天命之年,他见过太多的事,不会像年青人一样冲动。
“你打算怎么做?”
“不急,再等等。”贾诩不紧不慢。李儒也没有再问。贾诩在想什么,他有时候也不是很清楚。不过看他这副模样,想必是有了定计,只是还没到说的时候。两人向前走了一阵,贾诩又道:“先生,你辛苦一趟,去渑池看看吧。谈生意还是本钱大一点的好,孟超(董越)心太急,我怕他和元义(牛辅)一样,沉不住气。”
李儒抚着胡须,微微颌首。牛辅去武威做太守,结果被天子几句话就糊弄晕了,为天子跑前跑后的张罗,却没捞到任何好处。这种粗人,忘了朝廷是怎么对待董卓的,记吃不记打,关键还什么都没吃着。
没有了贾诩居中调度,这些人迟早都是别人刀俎之上的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