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0章 外松内紧(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各县的郡尉、县尉,包括乡亭的亭长,大多是退役将士,他们都通晓一些常识,知道如何甄别良善,一旦发现有不对劲的人会逐级上报,所以孤不会担心那些真正的刺客,他们到不了孤的面前。”

      孙策轻笑了两声,没有再说下去。沮授心领神会,孙策防范甚严,外人近身不得,可能对他产生威胁的人只可能来自亲近的人。这是没法防的,也不能宣诸于口,只能多加小心。对孙策来说,时刻保持神智清醒和充沛的体力就成了最后的保障,以他的武艺,一般人到了他的面前也不是他的对手。

      “大王思虑周密,臣倒是多虑了。”

      “公与关心,孤甚是感激。今天难得与公与同游,我们不说公事,说说闲话。”孙策走到一座空旷之地,负手远眺远处的黄河、太行。晚风习习,松涛阵阵,让他的声音多了几分苍凉和悠远。“公与,你心目中最理想的君臣相处之道是什么样的?”

      沮授沉吟良久,感慨万千。其实这个答案就在嘴边,呼之欲出,根本不用多想,他只是以前没有意识到,也没想到孙策会有这样的气度,真能以身履道,而且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戎马倥偬之时都能张弛有度,放手让臣子处理事务,将来天下太平,孙策又怎么可能是一个揽权的君主?比起嘴上说要君臣共治,实际上却一意孤行的袁绍,孙策不知高明多少倍。

      生逢乱世,能遇到如此开明的君主,是何等幸运。

      “自胜者强。大王能自胜,自然民富国强。”

      “民富国强。”孙策品味了一下沮授的话,欣然而笑。“能与公与志同道合,诚为幸事,只是辛苦诸君了。看着你们日夜操劳,废寢忘食,孤心里真是过意不去。”

      孙策嘴上说着过意不去,脸上却看不出一点惭愧。沮授也觉得有趣,轻松了许多。“大王毋须如此,身在其位谋其政,这是臣等份内之事,否则岂不成了尸位之人。”

      “如此甚好,有诸君相佐,孤就心安理得地垂拱而治了。”

      君臣相视而笑。

      两人说了几句闲话,话题还是不可避免的回到了公事上。有了前面的交心,沮授也放下了负担,敞开心扉。他之前担心的是战事拖延不决,消耗太大,有可能拖累整个形势,希望孙策能够积极主动一些。现在得知孙策是有意放权,固然是求之不得,但他的担忧并没有因此消除。

      “大王,垂拱而治固是圣君所为,只是事急从权,眼下战事紧张,大王垂拱是不是早了些?”

      孙策思索片刻,没有回答沮授的问题,反问道:“公与,若是攻取邘城不利,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将士伤亡,钱粮空耗,士气受挫,民心也可能动摇。”

      “天下形势会逆转吗?”

      沮授抚着胡须,摇摇头。“这倒不至于。臣虽愚钝,亦知大王所行乃是正道,或有波折,却是大势所趋,非人力可回。只是……若大王能居中主持,可能会更顺利一些。”

      “公与,令郎今年多大了?”

      “二十有五。”

      “你是哪一年开始让他自己玩耍嬉戏,不再过多插手的?”

      “五六岁吧。”

      “吴国建国已经六年了。”孙策转过身,慢慢往回走。“就目前而言,我觉得你们也能胜任,毋须孤多事。不管什么事,开始总会有点手忙脚乱,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他笑了两声,又道:“现在适应了,以后才能做大事,公与以为然否?”

      沮授已经明白了孙策的意思,也觉得孙策的考虑有道理。既然要臣君各司其职,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吴国由守转攻,邘城只是他们要面对的第一个困难,将来的困难只会越来越大,不趁着这个机会让各府寺熟悉、磨合,更待何时?什么事都指望孙策来做决定,习惯一旦养成就难改了,最后还会走向君主大权在握的老路,即使孙策主观上没有这样的打算。

      “大王高瞻远瞩,臣望尘莫及。”

      “公与也不必谦虚。论大势,孤略胜一筹,具体事务却还是需要诸君并力。你我君臣各司其职,各用其长,共建太平,为后世子孙做个榜样。百年之后,可无愧于心,无愧于世,无愧于后人,岂不美哉。”

      沮授连连点头,笑道:“那臣就附凤尾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