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5章 许劭三问(2/2)
emsp; 这条路北至蒙县,南至平春,贯穿汝南、陈郡、梁郡,全长近千里,全是使用一种新的夯筑技术建造的,前前后后修了几年。之所以花费如此人力、物力修路,是因为这条路太重要了,不仅荆州、豫州的货物要沿着这条路北上,兖州、冀州的货物也要沿着这条路南下,每天经过的车辆数以千计。
这条路原本就忙,随着这几年工商发展,尤其是冀州、幽州平定之后,经过的货物量更是翻了几番。以前的路承受不住,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无法行走,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后来沿途的汝南、陈郡、梁郡大商人聚集起来一商议,决定集资重修这条重要的商道。
为了确保这条路能够承受雨天,他们特地集结工匠,研究出一种新的夯筑工艺,主要来说,就是将石灰、河砂与泥土按比例混合,然后再夯实。这样的路建成之后,只要不长时间浸泡,基本不会发软。雨天一过,行人就可以走了。晒上两天,载重的大车就可以正常通行。
为了修这条路,不仅商贾们出了很多钱,沿途的百姓也出了力。毕竟商路畅通对他们也有好处,沿途不少人就是依靠为过路商旅提供产品或者食宿服务为生的。商路不通,他们也会有损失。
孙策慢慢听明白了许劭的意思。不怕事情大,只要有利可图,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修这条路花费不菲,但是从中得利的人很多,所以花钱再多也有人愿意干,而且热火朝天。同样,条款再复杂,也不能违背一个出发点,那就是要给献金的人带来利益,尤其是献金最多的豫州人。
许劭的那三个问题的最后一条已经说得很明白,豫州人这么积极,就是要争夺话语权,要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他们被冀州人拔了头筹,现在无论如何都要扳回一城,夺回主导权。
说得实际点,这不过是资本的本能罢了。
孙策含笑打量着许劭。“平舆许氏也经商吗?”
“许氏印书坊是豫州最大的私人印书坊,工人数百,每年印的新书供不应求。稍有名气的学者都愿意在许氏印书坊印行专著。不久前,刚刚承揽了燕州卢子干遗著的印行业务。”许劭面不改色。“陛下年初拟定的学术专著印行计划中,许氏印书坊也有承接。”
“是吗?谁在经营?”
“臣的从兄,许靖许文休。”
“文休先生回来了?”
“回来两年了。他年纪大了,又在外奔波十余年,不愿意再出仕,就开办了一个印书坊糊口。”
孙策忍不住笑出声来。许劭也笑了。以平舆许氏的实力,糊口二字实在太谦虚了。“有许文休把关,许氏印书坊印出来的书肯定是上品,如果有时间,我去拜访一下文休先生,看看这豫州最大的私家书坊。”
许劭大喜,连忙谢恩。“陛下若能驾临,那真是我平舆许氏的莫大荣幸了。”
“豫州大贾多,虽无中山甄氏、东海麋氏、南郡蔡氏那样的巨贾,家累十万金以上的不在少数。这些年他们铺路架桥,开设私学,扶贫济困,朝廷都是知道的。不过这些加起来,皆不及许公坦然言利,文休先生刻书糊口来得让人开心。读书人不讳言利,自食其力,方可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君子固穷,但真正的君子不应该穷。”
许劭感慨地叹息道:“陛下所言甚是。民以食为天,仓禀实而知礼,以前说教化,总是言者哓哓,闻者默默。如今也不用多说,自然进退揖让,彬彬有礼。以前罕言利,而唯利是图者满眼皆是,读书人虽唾弃之,为了生计,却不得不含羞忍垢,奔走于权贵之门。如今人人言利,唯利是图者反倒为人唾弃了。既然可自具衣食,谁愿意仰他人鼻息?”
许劭想起了流亡途中的事,连连叹息。再清高的人也要吃饭啊,饿着肚子弹琴,只有孔夫子那样的圣人做得到,普通人是做不到的。况且就连夫子也说了,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如今天下太平,盛世可期,如果还不能养活自己,那真是读书人的耻辱了。
孙策与许劭寒喧了一阵,最后问道:“许公,你曾与曹操相识,觉得此人如何?”
许劭目光微闪,沉吟片刻。“陛下想劝降他?”
“他曾请降,但后来又没消息了。”孙策捻着手指。“我想,请一个得他尊敬的人去,或许会有效果。”
这条路原本就忙,随着这几年工商发展,尤其是冀州、幽州平定之后,经过的货物量更是翻了几番。以前的路承受不住,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无法行走,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后来沿途的汝南、陈郡、梁郡大商人聚集起来一商议,决定集资重修这条重要的商道。
为了确保这条路能够承受雨天,他们特地集结工匠,研究出一种新的夯筑工艺,主要来说,就是将石灰、河砂与泥土按比例混合,然后再夯实。这样的路建成之后,只要不长时间浸泡,基本不会发软。雨天一过,行人就可以走了。晒上两天,载重的大车就可以正常通行。
为了修这条路,不仅商贾们出了很多钱,沿途的百姓也出了力。毕竟商路畅通对他们也有好处,沿途不少人就是依靠为过路商旅提供产品或者食宿服务为生的。商路不通,他们也会有损失。
孙策慢慢听明白了许劭的意思。不怕事情大,只要有利可图,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修这条路花费不菲,但是从中得利的人很多,所以花钱再多也有人愿意干,而且热火朝天。同样,条款再复杂,也不能违背一个出发点,那就是要给献金的人带来利益,尤其是献金最多的豫州人。
许劭的那三个问题的最后一条已经说得很明白,豫州人这么积极,就是要争夺话语权,要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他们被冀州人拔了头筹,现在无论如何都要扳回一城,夺回主导权。
说得实际点,这不过是资本的本能罢了。
孙策含笑打量着许劭。“平舆许氏也经商吗?”
“许氏印书坊是豫州最大的私人印书坊,工人数百,每年印的新书供不应求。稍有名气的学者都愿意在许氏印书坊印行专著。不久前,刚刚承揽了燕州卢子干遗著的印行业务。”许劭面不改色。“陛下年初拟定的学术专著印行计划中,许氏印书坊也有承接。”
“是吗?谁在经营?”
“臣的从兄,许靖许文休。”
“文休先生回来了?”
“回来两年了。他年纪大了,又在外奔波十余年,不愿意再出仕,就开办了一个印书坊糊口。”
孙策忍不住笑出声来。许劭也笑了。以平舆许氏的实力,糊口二字实在太谦虚了。“有许文休把关,许氏印书坊印出来的书肯定是上品,如果有时间,我去拜访一下文休先生,看看这豫州最大的私家书坊。”
许劭大喜,连忙谢恩。“陛下若能驾临,那真是我平舆许氏的莫大荣幸了。”
“豫州大贾多,虽无中山甄氏、东海麋氏、南郡蔡氏那样的巨贾,家累十万金以上的不在少数。这些年他们铺路架桥,开设私学,扶贫济困,朝廷都是知道的。不过这些加起来,皆不及许公坦然言利,文休先生刻书糊口来得让人开心。读书人不讳言利,自食其力,方可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君子固穷,但真正的君子不应该穷。”
许劭感慨地叹息道:“陛下所言甚是。民以食为天,仓禀实而知礼,以前说教化,总是言者哓哓,闻者默默。如今也不用多说,自然进退揖让,彬彬有礼。以前罕言利,而唯利是图者满眼皆是,读书人虽唾弃之,为了生计,却不得不含羞忍垢,奔走于权贵之门。如今人人言利,唯利是图者反倒为人唾弃了。既然可自具衣食,谁愿意仰他人鼻息?”
许劭想起了流亡途中的事,连连叹息。再清高的人也要吃饭啊,饿着肚子弹琴,只有孔夫子那样的圣人做得到,普通人是做不到的。况且就连夫子也说了,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如今天下太平,盛世可期,如果还不能养活自己,那真是读书人的耻辱了。
孙策与许劭寒喧了一阵,最后问道:“许公,你曾与曹操相识,觉得此人如何?”
许劭目光微闪,沉吟片刻。“陛下想劝降他?”
“他曾请降,但后来又没消息了。”孙策捻着手指。“我想,请一个得他尊敬的人去,或许会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