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6章 歪打正着(2/4)
建一个属于楚州的书院,不仅是楚州的脸面,更是与荆州人较劲的好机会。
听到这个消息,荆州人嗤之以鼻。一个书院不是有房子就行,还要有大儒,襄阳书院前有蔡邕,后有宋忠,都是当世大儒,你们楚州有谁,屈原吗?
此话一出,楚州人集体暴走,险些和荆州人打起来,闹出荆楚内讧的笑话。
不忿归不忿,楚州四郡的确没有能和蔡邕、宋忠相提并论的大学者。不过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蔡邕也不是荆州人,荆州可以请外地学者,楚州为什么不可以?
经过一番商量后,有人把目标盯上了赵岐。
赵岐是关中经学名家,更是《孟子章句》的作者。天子爱民,推崇《孟子》,赵岐所著的《孟子章句》大受欢迎,请这样一位学者来坐镇岳麓书院更代表了岳麓书院对新政的拥护,而不仅仅是研究传统的经学。
更难得的是,赵岐九十多岁了,身体还不错,再坚持几年就是人瑞。
蔡邕学问再好,能活这么久吗?
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随即上书请诏。赵岐是翰林院学士,请他担任岳麓书院需要得到天子的同意。
听说了相关的争论后,孙策欣然同意,并建议楚州贤良以《孟子》学为发端,进一步拓展学术范围,好好研究一下如何爱民、利民,教化百姓,将民生、民本落到实处,为新政指引方向,提供建议。
赵岐年纪大了。虽然挂着翰林院学士的名份,人却不在朝廷,一直在关中老家。得到圣旨后,刘先就派使者胡腾去关中邀请。不料事情出了意外。胡腾赶到关中后,才知道赵岐已经被关中书院聘为祭酒,出面邀请的人正是主持关中新政的荀彧。因为是家乡的书院,又有官方背景,所以赵岐毋须请旨。荀彧又忙,把这事给忘了,还没向朝廷和翰林院报备。
得知事情原委之后,赵岐很是过意不去,向胡腾推荐了一个好朋友:刘熙。
刘熙是北海人。赵岐当年逃亡江湖时,曾在北海住过好多年,与刘熙有过交往,知道刘熙不仅博通五经,擅长训诂,对《孟子》也很有研究。况且刘熙刚刚六十出头,正是一个学者最好的时光,如果能出任岳麓书院祭酒,会对楚州四郡的学术有极大帮助。
胡腾不敢怠慢,请赵岐写了一封推荐信,立刻赶往北海。为了预防万一,胡腾又写信给刘先,通报情况,并请刘先再物色几个人选,防止刘熙也被人请走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益州还没有平定,太平却指日可待,各地都在筹建学院,有名的学者供不应求,刘熙有这样的名声,青州未必肯放人。
刘先收到胡腾的消息,也意识到事态严峻,岳麓书院的房子好建,祭酒难请。他和桓阶等人商量后,决定再向天子上书,请求委任孔融为教授,作为祭酒备选。孔融的经学水平略逊蔡邕一筹,和宋忠不相上下,文章写得极好,又有圣人后裔的身份,是成名多年的名士。若能请他出任岳麓书院祭酒,也不算太弱。
刘先等人还请旨,从政务堂、讲武堂、木学堂及本草堂聘请一些学者兼任教授,培养本地人才,提升楚州四郡的学术水平,为今后的长期发展储备力量。
不出胡腾所料,等他赶到北海时,刘熙已经被聘为稷下学院的祭酒,不能出任岳麓书院祭酒。收到消息,刘先只好放弃,准备等合适的时机再和孔融商量一下,请他出任祭酒。
孙策之前否决了郭嘉的推荐,没升孔融的官,这次没有再阻拦,同意孔融出任岳麓书院教授,并保留翰林院学士的身份。他还提了一个建议:江南四郡有浓厚的楚国遗风,还有很多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可以设立一些专项研究,提供资金,请有兴趣的学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出一批有份量的学术成果。
类似的研究,杨修在豫章做过,效果很不错。
刘先等人觉得有理,欣然接受,并趁热打铁,拟了一些题目,广泛征询意见。在拟定题目的时候,桓阶多了个心眼,加入一项与孙坚在长沙时的政绩有关的议题。吴太后听到消息后,派人问了情况,表达了强烈的兴趣,愿意提供全额资助。
消息一出,皇后、大长公主、长公主们都不能没有表示,纷纷解囊,长沙王孙权更是献出十年的食邑收入。就连孙策都不能例外,让少府提供了一百金。最后一汇总,不仅筹建岳麓书院的钱有了,今后几年的开支都不用愁了。
听说这个消息,荆州大族气得大
听到这个消息,荆州人嗤之以鼻。一个书院不是有房子就行,还要有大儒,襄阳书院前有蔡邕,后有宋忠,都是当世大儒,你们楚州有谁,屈原吗?
此话一出,楚州人集体暴走,险些和荆州人打起来,闹出荆楚内讧的笑话。
不忿归不忿,楚州四郡的确没有能和蔡邕、宋忠相提并论的大学者。不过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蔡邕也不是荆州人,荆州可以请外地学者,楚州为什么不可以?
经过一番商量后,有人把目标盯上了赵岐。
赵岐是关中经学名家,更是《孟子章句》的作者。天子爱民,推崇《孟子》,赵岐所著的《孟子章句》大受欢迎,请这样一位学者来坐镇岳麓书院更代表了岳麓书院对新政的拥护,而不仅仅是研究传统的经学。
更难得的是,赵岐九十多岁了,身体还不错,再坚持几年就是人瑞。
蔡邕学问再好,能活这么久吗?
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随即上书请诏。赵岐是翰林院学士,请他担任岳麓书院需要得到天子的同意。
听说了相关的争论后,孙策欣然同意,并建议楚州贤良以《孟子》学为发端,进一步拓展学术范围,好好研究一下如何爱民、利民,教化百姓,将民生、民本落到实处,为新政指引方向,提供建议。
赵岐年纪大了。虽然挂着翰林院学士的名份,人却不在朝廷,一直在关中老家。得到圣旨后,刘先就派使者胡腾去关中邀请。不料事情出了意外。胡腾赶到关中后,才知道赵岐已经被关中书院聘为祭酒,出面邀请的人正是主持关中新政的荀彧。因为是家乡的书院,又有官方背景,所以赵岐毋须请旨。荀彧又忙,把这事给忘了,还没向朝廷和翰林院报备。
得知事情原委之后,赵岐很是过意不去,向胡腾推荐了一个好朋友:刘熙。
刘熙是北海人。赵岐当年逃亡江湖时,曾在北海住过好多年,与刘熙有过交往,知道刘熙不仅博通五经,擅长训诂,对《孟子》也很有研究。况且刘熙刚刚六十出头,正是一个学者最好的时光,如果能出任岳麓书院祭酒,会对楚州四郡的学术有极大帮助。
胡腾不敢怠慢,请赵岐写了一封推荐信,立刻赶往北海。为了预防万一,胡腾又写信给刘先,通报情况,并请刘先再物色几个人选,防止刘熙也被人请走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益州还没有平定,太平却指日可待,各地都在筹建学院,有名的学者供不应求,刘熙有这样的名声,青州未必肯放人。
刘先收到胡腾的消息,也意识到事态严峻,岳麓书院的房子好建,祭酒难请。他和桓阶等人商量后,决定再向天子上书,请求委任孔融为教授,作为祭酒备选。孔融的经学水平略逊蔡邕一筹,和宋忠不相上下,文章写得极好,又有圣人后裔的身份,是成名多年的名士。若能请他出任岳麓书院祭酒,也不算太弱。
刘先等人还请旨,从政务堂、讲武堂、木学堂及本草堂聘请一些学者兼任教授,培养本地人才,提升楚州四郡的学术水平,为今后的长期发展储备力量。
不出胡腾所料,等他赶到北海时,刘熙已经被聘为稷下学院的祭酒,不能出任岳麓书院祭酒。收到消息,刘先只好放弃,准备等合适的时机再和孔融商量一下,请他出任祭酒。
孙策之前否决了郭嘉的推荐,没升孔融的官,这次没有再阻拦,同意孔融出任岳麓书院教授,并保留翰林院学士的身份。他还提了一个建议:江南四郡有浓厚的楚国遗风,还有很多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可以设立一些专项研究,提供资金,请有兴趣的学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出一批有份量的学术成果。
类似的研究,杨修在豫章做过,效果很不错。
刘先等人觉得有理,欣然接受,并趁热打铁,拟了一些题目,广泛征询意见。在拟定题目的时候,桓阶多了个心眼,加入一项与孙坚在长沙时的政绩有关的议题。吴太后听到消息后,派人问了情况,表达了强烈的兴趣,愿意提供全额资助。
消息一出,皇后、大长公主、长公主们都不能没有表示,纷纷解囊,长沙王孙权更是献出十年的食邑收入。就连孙策都不能例外,让少府提供了一百金。最后一汇总,不仅筹建岳麓书院的钱有了,今后几年的开支都不用愁了。
听说这个消息,荆州大族气得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