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3章 所见略同(求推荐!)(1/4)
贾逵认为,秭归离鱼复太远,在增援也未必能取胜,一旦失败却可能全军覆没的情况下,蜀军远道而来的可能不太大,守住巫县,扼守夔门,让吴军受阻于四五百里的三峡之中,显然对蜀国更有利。
换句话说,秭归的任务最多只是延滞吴军的进攻,消耗吴军的士气和实力,而不是阻吴军于门外。这一点,从几个城中的将领都是刘璋时代的旧部,在蜀中不受待见即可窥端倪。
按照军中惯例,被围困三个月之后,如果力不足拒,外无援兵,城中将士就可以投降,家眷妻子不受牵连。到时候这些人就算降了,曹操也没有理由杀他们的家人。
因此,城中的蜀军将士并无死战之心。如果不着急,就围城三个月,到时候再攻城。如果不想浪费这三个月,就强攻城池。城中将士自然要反击,但能坚决到什么程度,恐怕有限。
当然,攻城就会有伤亡,至少会比三个月之后再攻的伤亡大得多。曹操、法正或许正是看破了这一点,所以才安排这么一个局,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
孙策听了贾逵的分析,不置可否。
不过,他从贾逵的解说中得知,不仅江南小城中的守将是沈弥是刘璋旧将,丹阳城中的守将娄发也一样,秭归城的守将则是秭归大族文布、邓凯,都是蜀国的边缘人物。这些不仅贾逵知道,其他人也知道,消息原本就是陈矫从秭归百姓口中打听出来的。
贾逵与其他人掌握的信息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从这些人事安排中窥见了曹操、法正的用意。
别人也许没看出,也许看出了,只是没机会说。
孙策接连看了几个大营。虽说所有人都知道他要来,事先有所准备,可是差距仍在。几个大营中,以孙权、贾逵的大营最为严整,孙观的略逊一筹,与其他诸将区别不大。不过孙观麾下的泰山兵虽然略显散漫,士气却很旺,有点老兵应有的骄傲。
——
孙权站在江边,等沮授、郭嘉等人乘坐的船只靠岸。
他看向江中的楼船,心思却飘到了江对面的小城。孙策的那句话一直在他脑海里盘旋,挥之不去,让他莫名的惶恐,总觉得自己漏过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楼船靠了岸,放下跳板,孙权收起心神,迎了过去,脸上露出温和而不失分寸的笑容。
沮授等人不敢怠慢,纷纷还礼,郭嘉还和他开了句玩笑,这才和沮授一边说话一边向前走去。
刘晔最后下船,与孙权见礼完毕,他回头看了一下。“大王是看江对面的小城吗?”
孙权眼神微闪,随即笑了起来。“仆射好眼力,这么远都能看到孤看什么?”
刘晔摇摇头。“我虽是仆射,却不是射手,哪有这么好的眼力。只不过站在大王的角度想一想,也就不难猜了。”
孙权微微一笑,伸手示意刘晔,借着转身的机会,看了看四周。沮授与郭嘉已经走出十几步,又正在说话,注意不到他们,其他人有的看不远处的秭归城,有的忙着从船上取东西,也没人关心他们。
“还请仆射指点。”
“大王现在最想做什么?”
孙权迟疑了片刻,脸上的笑容有些不太自然。“立功。”
“如此险要的地形,如何才能立功?自然是以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兵力,以泰山压顶之势强攻。江北三城都不小,又互相策应,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难得卒拔。唯有江南一城孤立无援,城池又小,不足千人,甚至可能只有三五百人。若以大军四面围之,攻之必克。”
“仆射所言,自然是至理。只是伤亡会不会太大?攻城的伤亡通常一比四,我军精锐,自然会少一些。可是此城坚固,不可小觑。以一比四论,即使城中只有五百人,我军也要损失两千人。”孙权苦笑了两声。“仆射也知道的,孤麾下只有一千五百人,怕是死绝了也不够。”
刘晔微微颌首,笑了笑,举步向前走去。
孙权静候下文,却见刘晔不说了,连忙赶了上去,拱手道:“还望仆射不弃,再点拨一句。”
刘晔回头看看孙权,嘴角微挑。“大王所言,是常理。可是沈弥在此,岂是常理?他会和大王血战至死,以身殉城吗?”
换句话说,秭归的任务最多只是延滞吴军的进攻,消耗吴军的士气和实力,而不是阻吴军于门外。这一点,从几个城中的将领都是刘璋时代的旧部,在蜀中不受待见即可窥端倪。
按照军中惯例,被围困三个月之后,如果力不足拒,外无援兵,城中将士就可以投降,家眷妻子不受牵连。到时候这些人就算降了,曹操也没有理由杀他们的家人。
因此,城中的蜀军将士并无死战之心。如果不着急,就围城三个月,到时候再攻城。如果不想浪费这三个月,就强攻城池。城中将士自然要反击,但能坚决到什么程度,恐怕有限。
当然,攻城就会有伤亡,至少会比三个月之后再攻的伤亡大得多。曹操、法正或许正是看破了这一点,所以才安排这么一个局,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
孙策听了贾逵的分析,不置可否。
不过,他从贾逵的解说中得知,不仅江南小城中的守将是沈弥是刘璋旧将,丹阳城中的守将娄发也一样,秭归城的守将则是秭归大族文布、邓凯,都是蜀国的边缘人物。这些不仅贾逵知道,其他人也知道,消息原本就是陈矫从秭归百姓口中打听出来的。
贾逵与其他人掌握的信息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从这些人事安排中窥见了曹操、法正的用意。
别人也许没看出,也许看出了,只是没机会说。
孙策接连看了几个大营。虽说所有人都知道他要来,事先有所准备,可是差距仍在。几个大营中,以孙权、贾逵的大营最为严整,孙观的略逊一筹,与其他诸将区别不大。不过孙观麾下的泰山兵虽然略显散漫,士气却很旺,有点老兵应有的骄傲。
——
孙权站在江边,等沮授、郭嘉等人乘坐的船只靠岸。
他看向江中的楼船,心思却飘到了江对面的小城。孙策的那句话一直在他脑海里盘旋,挥之不去,让他莫名的惶恐,总觉得自己漏过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楼船靠了岸,放下跳板,孙权收起心神,迎了过去,脸上露出温和而不失分寸的笑容。
沮授等人不敢怠慢,纷纷还礼,郭嘉还和他开了句玩笑,这才和沮授一边说话一边向前走去。
刘晔最后下船,与孙权见礼完毕,他回头看了一下。“大王是看江对面的小城吗?”
孙权眼神微闪,随即笑了起来。“仆射好眼力,这么远都能看到孤看什么?”
刘晔摇摇头。“我虽是仆射,却不是射手,哪有这么好的眼力。只不过站在大王的角度想一想,也就不难猜了。”
孙权微微一笑,伸手示意刘晔,借着转身的机会,看了看四周。沮授与郭嘉已经走出十几步,又正在说话,注意不到他们,其他人有的看不远处的秭归城,有的忙着从船上取东西,也没人关心他们。
“还请仆射指点。”
“大王现在最想做什么?”
孙权迟疑了片刻,脸上的笑容有些不太自然。“立功。”
“如此险要的地形,如何才能立功?自然是以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兵力,以泰山压顶之势强攻。江北三城都不小,又互相策应,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难得卒拔。唯有江南一城孤立无援,城池又小,不足千人,甚至可能只有三五百人。若以大军四面围之,攻之必克。”
“仆射所言,自然是至理。只是伤亡会不会太大?攻城的伤亡通常一比四,我军精锐,自然会少一些。可是此城坚固,不可小觑。以一比四论,即使城中只有五百人,我军也要损失两千人。”孙权苦笑了两声。“仆射也知道的,孤麾下只有一千五百人,怕是死绝了也不够。”
刘晔微微颌首,笑了笑,举步向前走去。
孙权静候下文,却见刘晔不说了,连忙赶了上去,拱手道:“还望仆射不弃,再点拨一句。”
刘晔回头看看孙权,嘴角微挑。“大王所言,是常理。可是沈弥在此,岂是常理?他会和大王血战至死,以身殉城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