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8章 曹仁的反击(1/3)
荀攸提出了先破曹仁,再攻江州的方案。
理由有三个:曹仁离开了僰道,可以野战而胜;江阳离符节不过百余里,是去江州路程的三分之一;击败曹仁,成都门户大开,益州腹地唾手可得,可以推行新政,以益州之粮给军,减少补给困难。
从兵法上而言,也没有不取背后之敌,先攻坚城的道理。
言简意赅,一针见血。
孙翊与诸葛亮相视而笑。今天这个局面,他们已经有所预料。荀攸的能力毋庸置疑,但他显然不熟悉——或者说不屑于遵从大吴关于军谋制度的,根本没有给邓芝等人讨论、发言的机会。
一旦荀攸隐退,周瑜身边的军谋力量会有一个明显的断层。这是天子一直警惕的,但荀攸显然没当回事,而周瑜本人也没有放在心上。
诸葛亮欠欠身。“荀君,亮有一疑,还请荀君指教。”
荀攸微微颌首。“请诸葛军师直言。”
“周大都督也好,右都护也罢,将来都是要征伐海外的,在座诸君想来也不甘心解甲归老,益州不过是演兵之地。如果先取成都,只剩江州、鱼复数县,万一曹操主动请降,那可就没有练兵的机会了,会不会有些可惜?”
贺齐、祖郎无动于衷,邓芝等人当日却是听到诸葛亮与荀攸问答的,也等着这样的机会,只是不敢主动发问,听得诸葛亮提出这个疑问,立刻投来支持的目光。
荀攸愣了一下,暗自惭愧。他眼里只是战事,却忘了战事只是手段,锻炼将领、军谋才是根本。
“诸葛军师有何高见?”
“高见不敢当。”诸葛亮笑道:“亮闻陛下在巫县,命诸将轮流上阵,与曹操交锋,两个多月下来,诸将皆受益匪浅。或者,我们也可以效仿陛下之法,由周大都督和荀君坐镇中军,诸将出击,以夏侯惇、曹仁为砺石,检验一下这几个月的练兵成果,再演练一下诸部协同作战,取长补短,互相增益。”
贺齐点头附和。如此一来,他也有机会像朱桓、纪灵一样指挥两三万人的大战,而不是只有本部数千人马。对一个将领来说,能不能指挥万人甚至万人以上规模的战事,这是一个分水岭,有人可能一辈子也跨不过去。有这样的机会试试身手,还有周瑜、荀攸在一旁指点、掠阵,当然是再好不过。
祖郎也表示赞同。虽然他之前做山贼时,也常有指挥几万人的机会。可是指挥那些乌合之众作战,与指挥训练有素的吴军作战,那完全是两个概念。
周瑜也觉得有道理。孙策让他指挥这场战事,本身就有让孙翊见习的意思。孙翊本身已经是指挥两三万人作战的大将,只是经验有限,要他再带一带,就像孙策亲自指导孙尚香取河东一样。
从军征战,虽说天赋很重要,有没有人指点也大有不同。
就他自己而言,他也需要这样的机会来历练麾下将领,将来远征天竺,不可能每战都由他自己亲自指挥,贺齐、祖郎等人率部独立作战是避免不了的事。
周瑜与荀攸商量了一下,采纳了诸葛亮的意见。作战方案不变,只是增加了一个练兵的目的,将主要的任务分割给贺齐、祖郎、蒋钦为首的几名将领,荀彧、诸葛亮则负责指导邓芝等军谋按照吴军作战准备,强化军谋的参谋作用。
对这个决定,邓芝、魏延等年轻人最为欢迎。经过这样的一次大战,他们能收获更多。
荀攸也有意识的调整了自己的做事方法,将更多的发言机会留给邓芝等人,由他们来设计作战方案,然后根据各人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弥补他们的不足。
这样的事以前基本没出现过,他们多少都有些不适应,大家都有些尴尬。好在有诸葛亮在一旁协助、斡旋,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误会,很快就体会到了其中的益处。
很多时候,心里的想法有没有说出来,能不能经得住别人的质疑,区别还是很大的。有些想法看起来很不错,却可能是自己一厢情愿。有些想法看起来荒唐,根本没有可行性,却可能是自己没想到那个点,别人或许只是一句话,就能解决自己想不通的事。
总而言之,集思广益对每个人都有用,只是多少而已。
反复讨论了作战方案后,周瑜命蒋钦留守符节,防备夏侯惇去而复返,然后全军赶往江阳。
理由有三个:曹仁离开了僰道,可以野战而胜;江阳离符节不过百余里,是去江州路程的三分之一;击败曹仁,成都门户大开,益州腹地唾手可得,可以推行新政,以益州之粮给军,减少补给困难。
从兵法上而言,也没有不取背后之敌,先攻坚城的道理。
言简意赅,一针见血。
孙翊与诸葛亮相视而笑。今天这个局面,他们已经有所预料。荀攸的能力毋庸置疑,但他显然不熟悉——或者说不屑于遵从大吴关于军谋制度的,根本没有给邓芝等人讨论、发言的机会。
一旦荀攸隐退,周瑜身边的军谋力量会有一个明显的断层。这是天子一直警惕的,但荀攸显然没当回事,而周瑜本人也没有放在心上。
诸葛亮欠欠身。“荀君,亮有一疑,还请荀君指教。”
荀攸微微颌首。“请诸葛军师直言。”
“周大都督也好,右都护也罢,将来都是要征伐海外的,在座诸君想来也不甘心解甲归老,益州不过是演兵之地。如果先取成都,只剩江州、鱼复数县,万一曹操主动请降,那可就没有练兵的机会了,会不会有些可惜?”
贺齐、祖郎无动于衷,邓芝等人当日却是听到诸葛亮与荀攸问答的,也等着这样的机会,只是不敢主动发问,听得诸葛亮提出这个疑问,立刻投来支持的目光。
荀攸愣了一下,暗自惭愧。他眼里只是战事,却忘了战事只是手段,锻炼将领、军谋才是根本。
“诸葛军师有何高见?”
“高见不敢当。”诸葛亮笑道:“亮闻陛下在巫县,命诸将轮流上阵,与曹操交锋,两个多月下来,诸将皆受益匪浅。或者,我们也可以效仿陛下之法,由周大都督和荀君坐镇中军,诸将出击,以夏侯惇、曹仁为砺石,检验一下这几个月的练兵成果,再演练一下诸部协同作战,取长补短,互相增益。”
贺齐点头附和。如此一来,他也有机会像朱桓、纪灵一样指挥两三万人的大战,而不是只有本部数千人马。对一个将领来说,能不能指挥万人甚至万人以上规模的战事,这是一个分水岭,有人可能一辈子也跨不过去。有这样的机会试试身手,还有周瑜、荀攸在一旁指点、掠阵,当然是再好不过。
祖郎也表示赞同。虽然他之前做山贼时,也常有指挥几万人的机会。可是指挥那些乌合之众作战,与指挥训练有素的吴军作战,那完全是两个概念。
周瑜也觉得有道理。孙策让他指挥这场战事,本身就有让孙翊见习的意思。孙翊本身已经是指挥两三万人作战的大将,只是经验有限,要他再带一带,就像孙策亲自指导孙尚香取河东一样。
从军征战,虽说天赋很重要,有没有人指点也大有不同。
就他自己而言,他也需要这样的机会来历练麾下将领,将来远征天竺,不可能每战都由他自己亲自指挥,贺齐、祖郎等人率部独立作战是避免不了的事。
周瑜与荀攸商量了一下,采纳了诸葛亮的意见。作战方案不变,只是增加了一个练兵的目的,将主要的任务分割给贺齐、祖郎、蒋钦为首的几名将领,荀彧、诸葛亮则负责指导邓芝等军谋按照吴军作战准备,强化军谋的参谋作用。
对这个决定,邓芝、魏延等年轻人最为欢迎。经过这样的一次大战,他们能收获更多。
荀攸也有意识的调整了自己的做事方法,将更多的发言机会留给邓芝等人,由他们来设计作战方案,然后根据各人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弥补他们的不足。
这样的事以前基本没出现过,他们多少都有些不适应,大家都有些尴尬。好在有诸葛亮在一旁协助、斡旋,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误会,很快就体会到了其中的益处。
很多时候,心里的想法有没有说出来,能不能经得住别人的质疑,区别还是很大的。有些想法看起来很不错,却可能是自己一厢情愿。有些想法看起来荒唐,根本没有可行性,却可能是自己没想到那个点,别人或许只是一句话,就能解决自己想不通的事。
总而言之,集思广益对每个人都有用,只是多少而已。
反复讨论了作战方案后,周瑜命蒋钦留守符节,防备夏侯惇去而复返,然后全军赶往江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