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第299节(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总体来说,技术路线还是一脉相承的,哪怕是后续有所改动,但是整体变动也不会太大。

      但是难就难在生产上!

      或者准确的说是批量生产上。要知道大楚帝国对火炮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并且已经采用了初步工业体系,动用机械设备进行加工。

      这从楚军的大量青铜野战火炮的生产就可以看的出来,整个生产过程,虽然在技术路线上,其实和传统的红夷大炮也差不多,但是在具体的加工生产上,却是和传统的红夷大炮生产不一样。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采用水动力的大型镗床为青铜炮管进行炮膛精加工,使得炮管的内径高度统一,并且更加光滑。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臼炮外,大楚帝国的所有长身管类火炮,不管是陆军野战炮还是海军舰炮,包括那些十四斤、十八斤重型火炮,都是采取清一色的青铜铸造。

      之所以不采取成本更加低廉的铸铁火炮,这主要是大楚帝国也不缺铜料,至少不缺那点铸造火炮的铜料,不至于因为铜料缺乏就被迫采用铸铁火炮。

      此外铜铸火炮比铸铁火炮更加容易加工,对机械设备的要求更低一些。

      这意味着,采用铜火炮的话,以目前大楚帝国的技术能力,能够加工出来性能更加优良的炮管。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大楚帝国真心不差那点火炮钱!

      一门海军所用的九斤舰炮,即一百一十五毫米口,二十四倍身管,发射九斤重实心炮弹的火炮,青铜铸造的话,全炮成本大概在八百多两。

      而采用铁铸火炮的话,这个成本可以控制在三百两左右。

      但问题是大楚帝国不差那五百两啊……

      一门五百两,一百门是五万两,而一千门也才五十万两银子而已,这相对于一年两三千万两军费的大楚帝国而言,连零头都算不上……

      对大楚帝国而言,火炮的问题从来都不在于价格,而在于产能,在于性能!

      就算是说成本,更多的也是说维持成本,比如说陆军炮兵部队,其成本可不是火炮本身的采购成本,而是在于炮兵开支,骡马开支以及训练作战的弹药开支。

      而对于海军来说,连维持成本都要低得多,毕竟不用骡马不是,撑死了就是炮组成员的开支。

      所以老早的时候,大楚帝国的各大兵工厂,各类长管火炮就开始全面转产青铜火炮了,大口径舰炮也不例外。

      为了就是增加产能,同时降低部队换炮的频率,间接增加火炮产能。

      假如前线某师采用铁铸火炮的话,基本三场大规模高强度战役,每门火炮打个几百发炮弹的话,这些铁铸火炮就要更换了,不然分分钟炸膛。

      但是如果是采用铜火炮的话,那么这些铜火炮能坚持十场大规模的高强度战役或者打上千发炮弹,才需要对火炮进行更换。

      而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可大了去,并且远远比几十万两银子的成本重要的多。

      综合起来,大楚帝国就更加倾向于采用铜火炮,只不过哪怕是生产使用铜火炮,其加工难度相对来说要低一些,然而随着火炮的口径增大,炮管长度变成,那些大口径舰炮的加工难度也是直线上升。

      别的不说,光光是在加工的时候,想要把大口径火炮的炮管搬动起来,并进行位置调整就是非常麻烦的事。

      同时想要用镗床对大型火炮的炮管进行精加工,其难度也是变的非常大。

      多方面综合起来,也就导致了楚军在大口径火炮的批量生产上面临了一连串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而戴新翰就是带着人,从专门设计打造新的大型水力机械,再到改进加工方式等众多步骤,最后才敲定了十八斤舰炮的生产。

      准确来说,戴新翰并不是说设计了十八斤舰炮,而是解决了十八斤舰炮的批量生产难题。

      而这对于大楚帝国而言,其实更加重要。

      火炮的设计,这年头的火炮其实没啥好设计,就是一根炮管而已,想要打得远,威力大一些,那么就炮管弄长一些,炮管弄厚一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