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第867节(1/4)
只不过长期战略合作伙伴不是那么好找的。
人家下游的织布厂商也怕你安华纺织公司哪一天出现什么问题,然后导致他们棉纱供应出现问题。
这种事,需要的是双方彼此的信任,并不是你单方面想要有就能够有的事情。
为此,王立清过去一两个月里不断奔波,靠着安华纺织公司以及自己在过去二十年来建立的稳定商誉,算是敲定了一部分合作厂商,但是算算合同的采购额却是不多,连第二分厂的预计总产量一半都还不到呢。
所以他还得继续努力,尽可能的找更多的战略合作伙伴!
而在这之前嘛,这些没有找到长期战略合作伙伴的新型中端棉纱产能,还需要其他的渠道来卖出去。
这个时候,之前隆东纺织公司原有的销售渠道就体现出来了价值,原来隆东纺织公司的销售渠道,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上不来台面,下游渠道都是一些小型的织布厂,甚至是一些家庭作坊,还有一些干脆是棉纱的零售渠道……也就是直接把棉纱卖给批发商,批发商再卖给零售商,零售商再卖给广大农村地区里的农民。
在当代里,很多地方里,尤其是经济不怎么发达的部分偏僻农村地区里,依旧存在着典型的小农经济,也就是自耕自织,很多农民甚至连棉花都是自己种的……然后直接纺纱织布。
反正统一战争时期就出现,并广泛推广到全国的手工纺纱机其实效率也蛮高的(珍妮纺织机),一些家庭作坊里的手工织布机同样也是效率很不错。
在一些交通不便,外部商品输入成本高昂,同时又工业发展落后的偏僻地区里,这种家庭作坊模式的纺织业依旧广泛存在。
所以别觉得大楚帝国里连全新一代的新型棉纱都搞出来了,然后就瞬间把其他的棉纺生产模式都给淘汰了,其实并不是的……哪怕是承顺三十七年冬天的现在,工业用高压蒸汽机都已经进入棉纺行业十几年了,但是水动力纺织厂依旧还有很多,同时还存在着大量采用手动纺纱机、手动织布机的家庭作坊。
三代生产效率看似天差地别的棉纺生产技术,其实是同时存在于大楚帝国内的。
毕竟是大楚帝国实在太大……人口太多,虽然火车和轮船都出现十几年了,在东部沿海沿江的城市里甚至出现了大规模工业化城市,但是依旧有很多地方没有通火车,也没有通轮船,其交通模式依旧是依靠原始的陆地马车运输甚至是肩挑手提。
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着机器轰鸣的声音,很多偏僻农村地区里还是保持着比较落后的局面。
在这些偏僻落后的农村地区里,小农经济模式依旧是主流的经济模式,外部的工业商品在这些地方其实没啥市场……比如布匹这东西,甭管你的布匹价格高低,当地的农民就是不卖……因为你布匹价格再低也没用。
他们还是宁愿自己随便在田头山间角落里种的棉花,然后自己纺纱织布,手工缝制……甚至就连纺纱机,织布机这些东西基本都是当地工匠打造的,根本没有外来机械工厂的生存空间。
唯一能够有比较好销量空间的就是各类铁制品的,比如农具,厨具,日用五金之类的东西。
这并不是说这些农民们不知道工业商品的好处,他们其实也想要穿上那些颜色鲜艳不掉色,柔软舒服的布匹……问题是他们买不起或者说舍不得买。
对于缺乏其他经济收入来源,没有工作机会的偏僻落后地区的农民而言,收入来源其实很有限,手头上可支配的钱更有限,所以在诸多方面都是能省就省……哪怕为此付出在很多城里人看起来很不划算的更多劳动时间。
很多城里人认为,随便去工厂里打工,一个月再说也能赚个两三块啊,这两三块足够温饱了。
但是对于偏僻农村地区的人而言,一个月两三块的现金收入是奢望……很多偏僻农村家庭甚至连孩子上小学,一年不过才一块多的学费以及书本费都拿不出来。
当代的大楚帝国发展是不平衡的……一方面是有松江城这样的超级大城市,资产动不动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大老板,也有孙旭这样薪资收入上千甚至好几千的高收入群体。
但是另外一方面,松江城里还有广大一个月只能拿三四块,连温饱都很勉强的底层工人群体,更有在广大偏僻落后农村地区里的农民们,他们的经济条件更落
人家下游的织布厂商也怕你安华纺织公司哪一天出现什么问题,然后导致他们棉纱供应出现问题。
这种事,需要的是双方彼此的信任,并不是你单方面想要有就能够有的事情。
为此,王立清过去一两个月里不断奔波,靠着安华纺织公司以及自己在过去二十年来建立的稳定商誉,算是敲定了一部分合作厂商,但是算算合同的采购额却是不多,连第二分厂的预计总产量一半都还不到呢。
所以他还得继续努力,尽可能的找更多的战略合作伙伴!
而在这之前嘛,这些没有找到长期战略合作伙伴的新型中端棉纱产能,还需要其他的渠道来卖出去。
这个时候,之前隆东纺织公司原有的销售渠道就体现出来了价值,原来隆东纺织公司的销售渠道,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上不来台面,下游渠道都是一些小型的织布厂,甚至是一些家庭作坊,还有一些干脆是棉纱的零售渠道……也就是直接把棉纱卖给批发商,批发商再卖给零售商,零售商再卖给广大农村地区里的农民。
在当代里,很多地方里,尤其是经济不怎么发达的部分偏僻农村地区里,依旧存在着典型的小农经济,也就是自耕自织,很多农民甚至连棉花都是自己种的……然后直接纺纱织布。
反正统一战争时期就出现,并广泛推广到全国的手工纺纱机其实效率也蛮高的(珍妮纺织机),一些家庭作坊里的手工织布机同样也是效率很不错。
在一些交通不便,外部商品输入成本高昂,同时又工业发展落后的偏僻地区里,这种家庭作坊模式的纺织业依旧广泛存在。
所以别觉得大楚帝国里连全新一代的新型棉纱都搞出来了,然后就瞬间把其他的棉纺生产模式都给淘汰了,其实并不是的……哪怕是承顺三十七年冬天的现在,工业用高压蒸汽机都已经进入棉纺行业十几年了,但是水动力纺织厂依旧还有很多,同时还存在着大量采用手动纺纱机、手动织布机的家庭作坊。
三代生产效率看似天差地别的棉纺生产技术,其实是同时存在于大楚帝国内的。
毕竟是大楚帝国实在太大……人口太多,虽然火车和轮船都出现十几年了,在东部沿海沿江的城市里甚至出现了大规模工业化城市,但是依旧有很多地方没有通火车,也没有通轮船,其交通模式依旧是依靠原始的陆地马车运输甚至是肩挑手提。
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着机器轰鸣的声音,很多偏僻农村地区里还是保持着比较落后的局面。
在这些偏僻落后的农村地区里,小农经济模式依旧是主流的经济模式,外部的工业商品在这些地方其实没啥市场……比如布匹这东西,甭管你的布匹价格高低,当地的农民就是不卖……因为你布匹价格再低也没用。
他们还是宁愿自己随便在田头山间角落里种的棉花,然后自己纺纱织布,手工缝制……甚至就连纺纱机,织布机这些东西基本都是当地工匠打造的,根本没有外来机械工厂的生存空间。
唯一能够有比较好销量空间的就是各类铁制品的,比如农具,厨具,日用五金之类的东西。
这并不是说这些农民们不知道工业商品的好处,他们其实也想要穿上那些颜色鲜艳不掉色,柔软舒服的布匹……问题是他们买不起或者说舍不得买。
对于缺乏其他经济收入来源,没有工作机会的偏僻落后地区的农民而言,收入来源其实很有限,手头上可支配的钱更有限,所以在诸多方面都是能省就省……哪怕为此付出在很多城里人看起来很不划算的更多劳动时间。
很多城里人认为,随便去工厂里打工,一个月再说也能赚个两三块啊,这两三块足够温饱了。
但是对于偏僻农村地区的人而言,一个月两三块的现金收入是奢望……很多偏僻农村家庭甚至连孩子上小学,一年不过才一块多的学费以及书本费都拿不出来。
当代的大楚帝国发展是不平衡的……一方面是有松江城这样的超级大城市,资产动不动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大老板,也有孙旭这样薪资收入上千甚至好几千的高收入群体。
但是另外一方面,松江城里还有广大一个月只能拿三四块,连温饱都很勉强的底层工人群体,更有在广大偏僻落后农村地区里的农民们,他们的经济条件更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