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第936节(3/4)
失控……哪怕是极端情况下有地方造反了,京畿也能从容调兵前往剿灭。
这也是为什么大楚帝国高层,对建设电报如此热衷,甚至有种不顾成本的缘故……要知道大楚帝国高层决定大规模铺设电报线路的时候,都还不知道有线电报商业化能不能盈利并维持呢。
但即便如此,帝国高层依旧第一时间就展开了野心勃勃的有线电报建设计划……电报这东西一开始就是用来进行军事信息,公文信息传递的,至于投入商业应用是后来的想法。
但是帝国高层也没有预料到,第一条长途电报线路建成并对民间放开,开始商业运营后,其盈利情况远超想象。
这年头的电报收发都比较麻烦,对频段的暂用也是独占的……一根电报线路同一时间里,只能单向传输一个信息,你不可能用一条电报线同时拍发两条信息。
其信息传输量极为有限,因此发电报的价格也非常贵,都是按字数算钱,按照电报总局的定价,一封从河北天津发往广东广州的十个字的电报,直线距离约两千公里,中途横跨多个省,为此需要支付一楚元的电报费。
(1860,纽约-新奥尔良,约两千公里,跨多个州,十字电报二点七美元,以含金量计价相当于一点一楚元)
距离短一些,或者不用跨省的话,则是电报价格要便宜一些,但是依旧很贵。
按照道理来说,这么贵的电报人们应该用不起,但实际上电报刚开通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多人使用。
尤其是商业机构以及中上阶层的个人,他们可不在乎这点电报费,他们更在乎时效性。
再者,这年头寄信的价格其实也不便宜,这还是建立在有火车和轮船可以方便搭载信件的基础上。
如果是在火车和轮船出现之前的十年代时期,寄信可贵了,寄一封几百公里距离的普通信件花掉一个月工资是常态。
现在虽然寄信价格便宜了,但是对比后世依旧很贵。
这价格对比起来,虽然电报很贵,但是因为有时效性的优势,再加上普通信件也贵,所以电报进入民间市场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尤其是松江这种工商业发达的地方,电报的收发量极大,导致电报局不断的架设更多的线路增加通信带宽,增加更多的电报机。
而电报在商业上的成功,也是让帝国大规模建设电报线路有了更多的底气,毕竟可以依托商业电报来回笼建设资金,这对巨大的电报建设成本是极为有利的补充。
电报建设,和当年的铁路建设路子,都是差不多,以商业线路收入来填补战略线路的建设以及运营开支。
而电报的大规模建成,也开始迅速改变楚国人的生活……远距离通信难题的解决,带来的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巨大意义,在商业上也具有极大的意义,并且对民众的普通生活也有极大的改变。
这些成功,也更加坚定了帝国高层对于大规模建设电报线路的决心。
并且开始琢磨着建设跨海电报,用来连接本土腹地和美洲以及其他海外领地。
尤其是美洲那边,可没有陆地能够直接和本土连接,如果想要让电报连接本土和美洲,则必须架设跨海电报线路。
基于这样的硬性需求,电报总局那边一边在本土大规模铺设电报线路,一方面也开始探讨架设跨海电报的可行性,并调拨资金和相关技术进行合作,进行技术研发。
同时帝国皇帝罗志学,在肯定了电报总局研发海底电缆技术的同时,也指示了皇家理工学院那边,展开无线电报的技术研究。
作为一个后世人,罗志学可是很清楚在电报时代里,无线电报技术才是真正解决远距离跨海通讯的终极解决方案。
虽然现在技术还差的挺远的,但是正是因为技术差,所以才要提前指点那些电磁专家们进行专项研究,要不然不给提示,不给扶持,让科学和工业界随着既定步调慢慢的搞,等水到渠成的话……保不齐等他死了无线电报都还没搞出来呢。
因此罗志学直接提示了皇家理工学院的电报项目组,该开始搞无线电报了,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
罗志学估摸着,按照现在的技术底子,哪怕慢一些,但是十年八年也应该能
这也是为什么大楚帝国高层,对建设电报如此热衷,甚至有种不顾成本的缘故……要知道大楚帝国高层决定大规模铺设电报线路的时候,都还不知道有线电报商业化能不能盈利并维持呢。
但即便如此,帝国高层依旧第一时间就展开了野心勃勃的有线电报建设计划……电报这东西一开始就是用来进行军事信息,公文信息传递的,至于投入商业应用是后来的想法。
但是帝国高层也没有预料到,第一条长途电报线路建成并对民间放开,开始商业运营后,其盈利情况远超想象。
这年头的电报收发都比较麻烦,对频段的暂用也是独占的……一根电报线路同一时间里,只能单向传输一个信息,你不可能用一条电报线同时拍发两条信息。
其信息传输量极为有限,因此发电报的价格也非常贵,都是按字数算钱,按照电报总局的定价,一封从河北天津发往广东广州的十个字的电报,直线距离约两千公里,中途横跨多个省,为此需要支付一楚元的电报费。
(1860,纽约-新奥尔良,约两千公里,跨多个州,十字电报二点七美元,以含金量计价相当于一点一楚元)
距离短一些,或者不用跨省的话,则是电报价格要便宜一些,但是依旧很贵。
按照道理来说,这么贵的电报人们应该用不起,但实际上电报刚开通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多人使用。
尤其是商业机构以及中上阶层的个人,他们可不在乎这点电报费,他们更在乎时效性。
再者,这年头寄信的价格其实也不便宜,这还是建立在有火车和轮船可以方便搭载信件的基础上。
如果是在火车和轮船出现之前的十年代时期,寄信可贵了,寄一封几百公里距离的普通信件花掉一个月工资是常态。
现在虽然寄信价格便宜了,但是对比后世依旧很贵。
这价格对比起来,虽然电报很贵,但是因为有时效性的优势,再加上普通信件也贵,所以电报进入民间市场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尤其是松江这种工商业发达的地方,电报的收发量极大,导致电报局不断的架设更多的线路增加通信带宽,增加更多的电报机。
而电报在商业上的成功,也是让帝国大规模建设电报线路有了更多的底气,毕竟可以依托商业电报来回笼建设资金,这对巨大的电报建设成本是极为有利的补充。
电报建设,和当年的铁路建设路子,都是差不多,以商业线路收入来填补战略线路的建设以及运营开支。
而电报的大规模建成,也开始迅速改变楚国人的生活……远距离通信难题的解决,带来的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巨大意义,在商业上也具有极大的意义,并且对民众的普通生活也有极大的改变。
这些成功,也更加坚定了帝国高层对于大规模建设电报线路的决心。
并且开始琢磨着建设跨海电报,用来连接本土腹地和美洲以及其他海外领地。
尤其是美洲那边,可没有陆地能够直接和本土连接,如果想要让电报连接本土和美洲,则必须架设跨海电报线路。
基于这样的硬性需求,电报总局那边一边在本土大规模铺设电报线路,一方面也开始探讨架设跨海电报的可行性,并调拨资金和相关技术进行合作,进行技术研发。
同时帝国皇帝罗志学,在肯定了电报总局研发海底电缆技术的同时,也指示了皇家理工学院那边,展开无线电报的技术研究。
作为一个后世人,罗志学可是很清楚在电报时代里,无线电报技术才是真正解决远距离跨海通讯的终极解决方案。
虽然现在技术还差的挺远的,但是正是因为技术差,所以才要提前指点那些电磁专家们进行专项研究,要不然不给提示,不给扶持,让科学和工业界随着既定步调慢慢的搞,等水到渠成的话……保不齐等他死了无线电报都还没搞出来呢。
因此罗志学直接提示了皇家理工学院的电报项目组,该开始搞无线电报了,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
罗志学估摸着,按照现在的技术底子,哪怕慢一些,但是十年八年也应该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