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休,但成为女帝 第43节(1/4)
伴姊相信,只要她为女郎效力,女郎就一定会看得到她的付出,她会得到回报的。
就算她死了,女郎也会照料好她的家人。
于是伴姊说道:“女郎,我虽然害怕,但却心甘情愿。您就让我去做吧,好不好?”
郗归回抱伴姊,轻轻抚摸她的背脊:“时候不早了,快回去休息吧。等做出自行车来,我们再说这件事。”
“好的,女郎,你等我,我很快就会带来好消息的。”
郗归点了点头:“我相信你。”
临走之前,伴姊迟疑着问道:“方才南星姐姐带我进来的时候,我听到南烛姐姐说,您最不喜欢犹疑。女郎,您可以告诉我为什么吗?”
伴姊知道,自己或许不该问出这个问题,可她实在好奇。
她想更多地了解郗归,想尽可能多地清楚郗归的喜恶,以免让她失望不喜。
郗归没想到伴姊会这样问,她愣了一瞬,开口反问:“伴姊,你读到《论语》了吗?”
伴姊抿了抿唇,不好意思地答道:“只学了六篇。”
“够了。”郗归颔首说道,“《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对于这段话,伴姊可谓印象深刻。
孔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已近千年,时光荏苒,物换星移,“三思后行”也早已离开了高高在上的典册,变成了市井小民都耳熟能详的俗语。
伴姊学到这句话时,还曾因看到自己熟悉的东西而兴奋激动,也为俗语与圣人所言的差异而感到困惑。
她本来以为,三思而行是众所周知的准则,可郗归方才的语气和此时的语境糅合起来,令她心中不得不升起了几分不确定的意味。
于是她看向郗归,问出了这个被搁置已久的疑惑:“可是大家都说,做事应该三思而后行。这难道不对吗?”
第77章 不疑
“这难道不对吗?”
郗归第一次读到这段话时, 也有和伴姊同样的疑惑。
可如今的她,已经并非当初那个懵懂的孩子,可以隔着迢迢的时光,为年幼的自己解答这个问题。
“可是, 过犹不及啊。”郗归仿佛是在回答伴姊, 但更像是讲给自己, “多思会使人犹疑,犹疑则会削弱行动力。江左立国多年, 平白错失了多少北伐的机会, 不正是因为犹疑?我们必须行动, 在不确定中寻找最大的确定性。”
“行动?”伴姊懵懂地看向郗归。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郗归怜惜地看向伴姊,“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便注定不能安享太平。或许有一天, 所有的战事都会结束, 胡族的铁骑会彻底地离开中原,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孩子们再也不必为生存操心。到了那个时候, 人们尽可以细细地思考, 细细地筹划, 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可那绝不是现在。伴姊,如今有无数的人看着我们,有无数的人想要阻拦我们,我们绝对不能犹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只有一往无前, 才能劈开那些束缚,真正搏一个明天。”
“女郎想要做什么呢?”伴姊不明白, 女郎已经拥有了如此多的财富和军队,为什么好似还有很多困难的样子。
郗归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开口问道:“伴姊,你和家人为何不远千里地迢迢南渡?”
“我不记得了。”南渡之路太过艰难,他们一走就是六年,伴姊已经记不清北方的家园。
她的记忆里,只有日复一日的赶路和年复一年的饥馁。
伴姊努力回想,还是只能不确定地答道:“我听大人们说,胡人在北方劫掠,汉人实在无处求生,所以才想着冒险南渡。”
“是啊,无处求生。”郗归叹了口气,目光有些缥缈,“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那原本是我们汉人的家园,可到了如今,汉人却无处求生。”
“女郎,你不要难过。”伴姊嗫嚅着说道,觉得自己不该提起这个话题。
郗
就算她死了,女郎也会照料好她的家人。
于是伴姊说道:“女郎,我虽然害怕,但却心甘情愿。您就让我去做吧,好不好?”
郗归回抱伴姊,轻轻抚摸她的背脊:“时候不早了,快回去休息吧。等做出自行车来,我们再说这件事。”
“好的,女郎,你等我,我很快就会带来好消息的。”
郗归点了点头:“我相信你。”
临走之前,伴姊迟疑着问道:“方才南星姐姐带我进来的时候,我听到南烛姐姐说,您最不喜欢犹疑。女郎,您可以告诉我为什么吗?”
伴姊知道,自己或许不该问出这个问题,可她实在好奇。
她想更多地了解郗归,想尽可能多地清楚郗归的喜恶,以免让她失望不喜。
郗归没想到伴姊会这样问,她愣了一瞬,开口反问:“伴姊,你读到《论语》了吗?”
伴姊抿了抿唇,不好意思地答道:“只学了六篇。”
“够了。”郗归颔首说道,“《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对于这段话,伴姊可谓印象深刻。
孔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已近千年,时光荏苒,物换星移,“三思后行”也早已离开了高高在上的典册,变成了市井小民都耳熟能详的俗语。
伴姊学到这句话时,还曾因看到自己熟悉的东西而兴奋激动,也为俗语与圣人所言的差异而感到困惑。
她本来以为,三思而行是众所周知的准则,可郗归方才的语气和此时的语境糅合起来,令她心中不得不升起了几分不确定的意味。
于是她看向郗归,问出了这个被搁置已久的疑惑:“可是大家都说,做事应该三思而后行。这难道不对吗?”
第77章 不疑
“这难道不对吗?”
郗归第一次读到这段话时, 也有和伴姊同样的疑惑。
可如今的她,已经并非当初那个懵懂的孩子,可以隔着迢迢的时光,为年幼的自己解答这个问题。
“可是, 过犹不及啊。”郗归仿佛是在回答伴姊, 但更像是讲给自己, “多思会使人犹疑,犹疑则会削弱行动力。江左立国多年, 平白错失了多少北伐的机会, 不正是因为犹疑?我们必须行动, 在不确定中寻找最大的确定性。”
“行动?”伴姊懵懂地看向郗归。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郗归怜惜地看向伴姊,“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便注定不能安享太平。或许有一天, 所有的战事都会结束, 胡族的铁骑会彻底地离开中原,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孩子们再也不必为生存操心。到了那个时候, 人们尽可以细细地思考, 细细地筹划, 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可那绝不是现在。伴姊,如今有无数的人看着我们,有无数的人想要阻拦我们,我们绝对不能犹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只有一往无前, 才能劈开那些束缚,真正搏一个明天。”
“女郎想要做什么呢?”伴姊不明白, 女郎已经拥有了如此多的财富和军队,为什么好似还有很多困难的样子。
郗归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开口问道:“伴姊,你和家人为何不远千里地迢迢南渡?”
“我不记得了。”南渡之路太过艰难,他们一走就是六年,伴姊已经记不清北方的家园。
她的记忆里,只有日复一日的赶路和年复一年的饥馁。
伴姊努力回想,还是只能不确定地答道:“我听大人们说,胡人在北方劫掠,汉人实在无处求生,所以才想着冒险南渡。”
“是啊,无处求生。”郗归叹了口气,目光有些缥缈,“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那原本是我们汉人的家园,可到了如今,汉人却无处求生。”
“女郎,你不要难过。”伴姊嗫嚅着说道,觉得自己不该提起这个话题。
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