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守村人 第442节(2/3)
樉刚吃完一条用面包渣裹着炸的鱼排,评价起南方和北方的气候。
现在石臼湖的所在,晚上还热呢!别看大豆都枯黄进入收割的时候,不冷。
朱标喝口酒:“今年北地的牧民应该容易过冬,咱们留下的东西多,一夏天加上秋天,盐保证不缺,甚至还能供应到别处。”
“他们冬天能够进到土堡里,牲口多就在外面搭好牲口棚子,土堡周围有水,种了粮。
到时候咱派一支队伍过去给他们送点东西,比如蜡烛和护肤品,还有棉布,他们不种棉花。
还有啥?肥皂和香皂?文房四宝?对,药材,治疗伤寒和风寒的药材,他们也总坏肚子,又可能会打喷嚏、发热。
加上茶叶,发酵的和不发酵的全给他们送一些,绿茶喝着也不错。”
朱樉盘算起为北地的牧民提供什么东西好,去年他在那里呆着,与牧民们同甘共苦。
今天他回来了,牧民们依旧要过寒冷的冬季,他总觉得大家是‘朋友’,自己这里东西多,啥都不缺。
那么应该给牧民们送,以后说不定还要过去,比如说陪三弟去看封地,顺便往北走走。
朱标听着二弟说,同样跟着想,补充:“竹筒和油纸的水果罐头、果干、果脯、尤其是单独的冰糖,想来他们爱吃,整天喝奶,不够甜。”
第635章 自然更迭人性琢
天蒙蒙亮,百姓们起来就着咸菜喝两碗粥,纷纷跑回家换衣服、拿工具,又冲进田里干活。
两台半夜组装的收割机早已加入到工作的行列中,另外就是蒸汽机挂着的旋耕机了。
旋耕机本身没有动力,依靠蒸汽机上的传动轴来提供动力,这个对轴承和曲轴的强度要求高。
对于l型的旋耕刀同样得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否则自己就先变形了。
旋耕机可比正常的犁厉害,它一次就把地个耕完、耙平。
当然也可以不耙平,直接就起垄沟了,种小麦的话……
“里长,今年咱们村子的冬小麦种垄沟,试一下,看好不好用,好用后推广,单独留出来几十亩垄沟冬小麦与高粱套种。”
朱闻天现在整天在琢磨套种和轮作的事情,每一个地方的套种与轮作是不一样的。
他只是想把每一种都试试,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地方人力、畜力不足,非要叫人家那么种,累死也干不了。
就像最处的下丘村,没有大牲口,还想轮作?肥供应不上,套种?
里长实际想,摇头:“憨憨,高粱怎样过冬?”
“高粱不过冬,先起垄,在垄上种冬小麦,来年开春,再垄沟种高粱,可以种密一点。
等天渐渐暖和,垄沟里的高粱就长起来苗了,把这个苗拔出来移栽到其他地方。
利用冬小麦帮着高粱抵挡高粱蚜,它俩套种,高粱蚜就很少。
然后收完冬小麦,在冬小麦的地方种大豆,让高粱帮大豆抵挡阳光。”
朱闻天把步骤说出来,都是一次次失败被人总结出来的方法。
百姓是最不愿意改变原来耕作模式的,有的人是习惯了,有的人是害怕变了后就绝收。
绝收一季,一家人就可能饿死,一年顶一年的,头一年的粮食吃到青黄不接之时,都等着新粮下来。
如果干旱,完喽!大家逃荒去吧!没吃的了。
有人告诉这样的百姓,你换个方法种,百姓问,我换了种不出来,我饿死?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一个地方有个经验丰富的种田人,每当田里出了问题,大家会去问这个人。
如此一来,他有了权威,有人说出来一套新方法,显然会让他的地位下降,他会说出许多种理由煽动其他人不接受。
下丘村最开始并不去主动教别人,而是自己增产、增收,其他人看到了,属于成功。
后来才跟着学习,看着下丘村天天吃肉,
现在石臼湖的所在,晚上还热呢!别看大豆都枯黄进入收割的时候,不冷。
朱标喝口酒:“今年北地的牧民应该容易过冬,咱们留下的东西多,一夏天加上秋天,盐保证不缺,甚至还能供应到别处。”
“他们冬天能够进到土堡里,牲口多就在外面搭好牲口棚子,土堡周围有水,种了粮。
到时候咱派一支队伍过去给他们送点东西,比如蜡烛和护肤品,还有棉布,他们不种棉花。
还有啥?肥皂和香皂?文房四宝?对,药材,治疗伤寒和风寒的药材,他们也总坏肚子,又可能会打喷嚏、发热。
加上茶叶,发酵的和不发酵的全给他们送一些,绿茶喝着也不错。”
朱樉盘算起为北地的牧民提供什么东西好,去年他在那里呆着,与牧民们同甘共苦。
今天他回来了,牧民们依旧要过寒冷的冬季,他总觉得大家是‘朋友’,自己这里东西多,啥都不缺。
那么应该给牧民们送,以后说不定还要过去,比如说陪三弟去看封地,顺便往北走走。
朱标听着二弟说,同样跟着想,补充:“竹筒和油纸的水果罐头、果干、果脯、尤其是单独的冰糖,想来他们爱吃,整天喝奶,不够甜。”
第635章 自然更迭人性琢
天蒙蒙亮,百姓们起来就着咸菜喝两碗粥,纷纷跑回家换衣服、拿工具,又冲进田里干活。
两台半夜组装的收割机早已加入到工作的行列中,另外就是蒸汽机挂着的旋耕机了。
旋耕机本身没有动力,依靠蒸汽机上的传动轴来提供动力,这个对轴承和曲轴的强度要求高。
对于l型的旋耕刀同样得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否则自己就先变形了。
旋耕机可比正常的犁厉害,它一次就把地个耕完、耙平。
当然也可以不耙平,直接就起垄沟了,种小麦的话……
“里长,今年咱们村子的冬小麦种垄沟,试一下,看好不好用,好用后推广,单独留出来几十亩垄沟冬小麦与高粱套种。”
朱闻天现在整天在琢磨套种和轮作的事情,每一个地方的套种与轮作是不一样的。
他只是想把每一种都试试,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地方人力、畜力不足,非要叫人家那么种,累死也干不了。
就像最处的下丘村,没有大牲口,还想轮作?肥供应不上,套种?
里长实际想,摇头:“憨憨,高粱怎样过冬?”
“高粱不过冬,先起垄,在垄上种冬小麦,来年开春,再垄沟种高粱,可以种密一点。
等天渐渐暖和,垄沟里的高粱就长起来苗了,把这个苗拔出来移栽到其他地方。
利用冬小麦帮着高粱抵挡高粱蚜,它俩套种,高粱蚜就很少。
然后收完冬小麦,在冬小麦的地方种大豆,让高粱帮大豆抵挡阳光。”
朱闻天把步骤说出来,都是一次次失败被人总结出来的方法。
百姓是最不愿意改变原来耕作模式的,有的人是习惯了,有的人是害怕变了后就绝收。
绝收一季,一家人就可能饿死,一年顶一年的,头一年的粮食吃到青黄不接之时,都等着新粮下来。
如果干旱,完喽!大家逃荒去吧!没吃的了。
有人告诉这样的百姓,你换个方法种,百姓问,我换了种不出来,我饿死?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一个地方有个经验丰富的种田人,每当田里出了问题,大家会去问这个人。
如此一来,他有了权威,有人说出来一套新方法,显然会让他的地位下降,他会说出许多种理由煽动其他人不接受。
下丘村最开始并不去主动教别人,而是自己增产、增收,其他人看到了,属于成功。
后来才跟着学习,看着下丘村天天吃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