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86节(1/3)
云南的金银铜矿数量,让它对大明的价值从单纯的军事价值上升到了经济、政治的层面。
面对这样的价值,朱元璋就不能按照原来的办法治理云南了。
一时间,他脑中闪过了无数种治理云南的办法,并在之后很短的时间里进行筛选。
一字时后,他缓缓放下爱了手中的茶,平静询问:“柳树湾那边,还有多少百姓生活?”
“杨柳井等地百姓已经迁移,眼下只有高石坎那边还有大约两千余军户。”武官低头回答,朱元璋闻言也颔首回应,并在下一秒吩咐道:
“你差人告诉太孙,迁移柳树湾高石坎的百姓前往云南,另外从江西、江北选七千户编入军籍,来年开春前往云南戍边。”
“此外,江南一京三省犯事者,俱充军,流配云南。”
朱元璋一席话,便有近万户百姓遭受无妄之灾,要跋山涉水的前往云南戍边。
在他做出这样决策的时候,他的眼里没有一丝犹豫。
武官见状也作揖应下,而后见皇帝没了吩咐,这才退出了乾清宫,从太监手中接过灯笼走出乾清宫门,在这里见到了两名等候许久的绯袍武官。
“陛下有口谕,迁移……”
武官将朱元璋的原话如实告诉两位绯袍武官,并选了其中一人前往东宫。
半个时辰后,这人的身影便出现在了东宫春和殿内,将朱元璋原话如实下发。
“知道了,你退下吧……”
春和殿内,坐在屏风背后的朱允炆对绯袍武官示意退下,绯袍武官也不曾停留,只是作揖回礼后便转身离去。
瞧着他离去的模糊背影,隔着屏风处理奏疏的朱允炆放下了手中的毛笔,一旁的李带班也小心翼翼走上前来,手里还端着一杯药茶。
朱允炆接过抿了一口,稍微润了润嗓子后才道:
“看样子,云南的金银铜矿比我想的还要多,不然爷爷不会在已经迁移六千户百姓戍边云南的情况下,加戍近万户两江百姓。”
听朱允炆这么说,旁边的李带班也说出自己了解的情况:“殿下,按照陛下的口谕,如果加上江南犯事之人,这次迁移的数量恐有上万户,近五六万口。”
“这么多人想要迁移去云南,户部那边所出钱粮恐不下百万,今岁支出恐怕……”
李带班没说完,朱允炆却拿起了户部的奏疏,皱眉看了一眼。
此前朱元璋外派的国子监贡生已经陆续抵达地方,并与当地水工一同勘察水文,绘制图纸。
这图纸与文书一同送回吏部,整理之后交给工部清点计算,最后汇总交到户部手上。
近三百份水文整理文书中,合计开塘堰八十七处,河道十二处,陂渠堤岸四十八处。
这还只是贡生外出之后不到半个月的情况,可见地方水利如何糜烂。
朱允炆深知水利对农事的重要性,但户部这本奏疏他却是怎么也批不下去,只因上述这些东西需要花费钱粮近三百万贯。
洪武年间国库在郁新的治理下很好,但到了后期却也开始依赖宝钞发行才能完成地方基建。
如今宝钞不能发行了,今年瞬间就少了数百万贯财源。
金银铜矿虽好,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内心犯愁的朱允炆只能朱批回应,建议将水利修建推到秋税上交以后。
朱批之后,他拿起一本空白奏疏将朱元璋的原话写下,并定下了开春便要迁移这些百姓前往云南戍边的时间。
为了防止国库空虚,朱允炆还特意提醒让户部留下移民戍边的钱粮,注意开源节流。
不得不说,在有朱元璋压制的情况下,朱允炆处理奏疏还算合规合矩,没有放飞自我。
书写了这份奏疏后,他将奏疏递给了李带班:“令人宵禁结束后立马送去户部,连同这份一起。”
朱允炆拿起了那本关于水利的奏疏,李带班也顺势接下,作
面对这样的价值,朱元璋就不能按照原来的办法治理云南了。
一时间,他脑中闪过了无数种治理云南的办法,并在之后很短的时间里进行筛选。
一字时后,他缓缓放下爱了手中的茶,平静询问:“柳树湾那边,还有多少百姓生活?”
“杨柳井等地百姓已经迁移,眼下只有高石坎那边还有大约两千余军户。”武官低头回答,朱元璋闻言也颔首回应,并在下一秒吩咐道:
“你差人告诉太孙,迁移柳树湾高石坎的百姓前往云南,另外从江西、江北选七千户编入军籍,来年开春前往云南戍边。”
“此外,江南一京三省犯事者,俱充军,流配云南。”
朱元璋一席话,便有近万户百姓遭受无妄之灾,要跋山涉水的前往云南戍边。
在他做出这样决策的时候,他的眼里没有一丝犹豫。
武官见状也作揖应下,而后见皇帝没了吩咐,这才退出了乾清宫,从太监手中接过灯笼走出乾清宫门,在这里见到了两名等候许久的绯袍武官。
“陛下有口谕,迁移……”
武官将朱元璋的原话如实告诉两位绯袍武官,并选了其中一人前往东宫。
半个时辰后,这人的身影便出现在了东宫春和殿内,将朱元璋原话如实下发。
“知道了,你退下吧……”
春和殿内,坐在屏风背后的朱允炆对绯袍武官示意退下,绯袍武官也不曾停留,只是作揖回礼后便转身离去。
瞧着他离去的模糊背影,隔着屏风处理奏疏的朱允炆放下了手中的毛笔,一旁的李带班也小心翼翼走上前来,手里还端着一杯药茶。
朱允炆接过抿了一口,稍微润了润嗓子后才道:
“看样子,云南的金银铜矿比我想的还要多,不然爷爷不会在已经迁移六千户百姓戍边云南的情况下,加戍近万户两江百姓。”
听朱允炆这么说,旁边的李带班也说出自己了解的情况:“殿下,按照陛下的口谕,如果加上江南犯事之人,这次迁移的数量恐有上万户,近五六万口。”
“这么多人想要迁移去云南,户部那边所出钱粮恐不下百万,今岁支出恐怕……”
李带班没说完,朱允炆却拿起了户部的奏疏,皱眉看了一眼。
此前朱元璋外派的国子监贡生已经陆续抵达地方,并与当地水工一同勘察水文,绘制图纸。
这图纸与文书一同送回吏部,整理之后交给工部清点计算,最后汇总交到户部手上。
近三百份水文整理文书中,合计开塘堰八十七处,河道十二处,陂渠堤岸四十八处。
这还只是贡生外出之后不到半个月的情况,可见地方水利如何糜烂。
朱允炆深知水利对农事的重要性,但户部这本奏疏他却是怎么也批不下去,只因上述这些东西需要花费钱粮近三百万贯。
洪武年间国库在郁新的治理下很好,但到了后期却也开始依赖宝钞发行才能完成地方基建。
如今宝钞不能发行了,今年瞬间就少了数百万贯财源。
金银铜矿虽好,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内心犯愁的朱允炆只能朱批回应,建议将水利修建推到秋税上交以后。
朱批之后,他拿起一本空白奏疏将朱元璋的原话写下,并定下了开春便要迁移这些百姓前往云南戍边的时间。
为了防止国库空虚,朱允炆还特意提醒让户部留下移民戍边的钱粮,注意开源节流。
不得不说,在有朱元璋压制的情况下,朱允炆处理奏疏还算合规合矩,没有放飞自我。
书写了这份奏疏后,他将奏疏递给了李带班:“令人宵禁结束后立马送去户部,连同这份一起。”
朱允炆拿起了那本关于水利的奏疏,李带班也顺势接下,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