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215节(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铛…铛…铛……”

      洪武三十年二月初九,大明第六次科举丁丑科如期举办,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开始组织会试。

      对于这件事,朝野上下都尤为重视,毕竟这是大明朝第六次科举,而这次科举中录用的进士,将在未来跻身官场,十数年后,成为庙堂之上的中流砥柱。

      因此,把握住了这批人之中的佼佼者,就能在未来更进一步的扩大己方的影响力。

      正因如此,许多佼佼者在会试还没开考前,就已经收到了不少富户的投资。

      然而还不等会试开始,朱元璋的《富民册》便打断了这一投资进程,大量富户被登籍造册,迁移南京,致使这一届的许多士子在会试开始前,都没有得到自己期望的待遇。

      不过这对于他们来说可有可无,毕竟能走到京师会试这一步的,基本都是家有余财,亦或者视金钱为粪土之人。

      对于他们来说,眼下的钱财并不足以让他们迷失,反而会激励他们。

      只有登上庙堂,他们才能实现各自的抱负,所以参加此次会试的二百余人,早就做足了准备。

      当南京城内晨钟作响,他们便整理心情,自信满满的走进了会试考场内。

      他们被搜身,被检查,最后坐到了自己考试的位置上,并且再度被检查,直到开考前一刻,考场内都有巡逻的兵卒。

      这样的环境下,心理脆弱之人往往会崩溃,但能走到这一步的,无不是意志坚定之人。

      不多时,考卷下发,所有考生阅览卷目,并没有任何一人对题目有所质疑,只是在片刻的沉默后开始研墨动笔。

      明代会试分三场进行,时间为二月初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一般较重视第一场。

      第一场会试题目是经义、四书义各一篇,分别限制在五百字和三百字以内。

      面对这两篇文章,每一个士子都认真作答,先不提内容,单说文章的卷面就十分漂亮。

      刘三吾走在会试考场内,抚须看着那一名名考生,见他们卷面字体规整,大小一致,端庄有致,雍容有度,看上去赏心悦目,心里十分满意。

      一连三天,刘三吾都不曾离开考场,以八十五岁高龄和考生们同吃同住,直至二月十一考试结束,他才带着七百二十三份考卷返回衙门,一篇篇批阅。

      在他批阅这些考卷的同时,王府纪善白信蹈开始主持丁丑科的第二场会试。

      这第二场会试,主要科考礼乐论,限六百字内容。

      一连三日,白信蹈也如刘三吾一样未曾离开考场半步,直至十四日酉时科考结束,才带着所有考卷返回衙门。

      翌日、会试第三场开始,此次科考的时务策。

      兴许是因为兀良哈遭受重创,加上西北和西南叛乱不止,因此今年的时务策题,主要以平叛为主,对象不作限制,可以西南、西北、东北、倭寇为平叛目标,文章不尚文藻,内容规定在一千字以上。

      在这场策题回答中,许多人都在模仿着朱高煦的《平倭论》来对西南、东北、西北和倭寇来对应平叛。

      这并非说朱高煦的《平倭论》有多么高超,而是朱高煦的《平倭论》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这也就说明朝廷是比较偏向这种平叛思路。

      借助这种思路,许多人都写出了自己认为较为出彩的策论文章。

      如此过了三日,待二月十七酉时结束第三场会试考试,作为考官的刘三吾通知了所有考生,于次日参加“骑射书律”的辅科。

      在后世印象中,古代的秀才和举人都相当的文弱,手无缚鸡之力。

      这不能说错误,也不能说正确,但至少在明代,秀才和举人们却是另外一种画风。

      因为明朝科举制度一个特别之处就在于,即使是文科儒生,也被要求具备军事能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