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226节(2/3)
礼。
瞧着他们,朱高煦也走上前询问:“孟章和他们呢?没能截住阿台外兰?”
“回殿下……”几名兵卒作揖,其中小旗官解释道:
“我们抵达此地时,那阿台外兰正在带人收割青苗做马料,见到我们的战船靠岸,他们便连忙跑了。”
“孟佥事与徐千户带着三百轻骑往北追去,留王百户和吴百户带着甲骑弟兄们留在了这忽喇温城。”
“他去几天了?”听着小旗官的话,朱高煦略皱眉头。
“不到两天。”小旗官回答,朱高煦闻言也点了点头,随后转身对下船的兵卒们招呼:
“把这木道扩宽为渡口,日后这里便是我们御敌的桥头堡了。”
“是!”尽管不知道桥头堡是什么,但兵卒们还是爽朗应下,紧接着开始干活。
朱高煦在那小旗官的引路下,往着图勒密山下的忽喇温城走去。
从河滩通往忽喇温城的距离足有二三里,中间有一里是灌木丛生的密林,只有人为开辟的一条丈许土道可以通行。
这一路上,朱高煦可以看到这里的灌木十分茂密,一些灌木几乎长得快有手腕粗,可见土地营养有多么丰富。
跨过这一里的密林土道,眼前豁然开朗。
一眼望去,前方二里外是依托图勒密山修建的一个木寨,朱高煦估计这就是所谓的忽喇温城。
在通往忽喇温城的土道上,左右是一片片开垦多年的耕地,一眼望去,数量足有数千亩。
在这数千亩田地上,有的黍苗被牛羊马匹啃食殆尽,但大部分的黍苗还是保存了下来。
毕竟是农业社会,朱高煦自然得关注农事,因此他走到黍田边蹲了下来,拔出刀插进了土层中。
只是尺许,他便再也插不下去,可见这耕地自开辟以来,从未进行过深耕,产量恐怕不会太高。
他又看了看黍苗,同样的季节,比吉林城的黍苗还要矮小许多。
朱高煦记得前世的三江平原,尤其是同江市往东北去的地方,基本上不到农历的九月中旬就会迎来降温。
算算时间,这些黍苗顶多再生长不到三个月,就得安排收割了。
明代品种的黍米,生长周期普遍在四个月到五个月之间,而忽喇温这边的冬期经过朱高煦出发前的询问,基本在七个月左右。
也就是说,忽喇温这边只能种植五个月以内的耐寒作物,例如蜀黍。
不过要是在这边也修建一块育苗田,那这里一样可以种植水稻,毕竟距离此地不远的后世抚远市主要农作物就是水稻,其次是大豆、然后是土豆和玉米。
这四种作物里,大豆是不可能了,明代大豆的生长周期太长,在这里种植,恐怕还没成熟就得收割。
土豆和玉米其实是最适合在这块地方种植的,毕竟土豆生长周期也就两三个月,玉米长些也就四个月。
只可惜,这两样作物都在万里海疆之外,自己根本就找寻不到,所以水稻就成为了朱高煦的唯一出路。
站起身来,朱高煦继续在兵卒们的带路下往忽喇温城走去。
约一刻钟,他便与兵卒们走进了这忽喇温城。
这城本就是一个木寨,所谓城墙也就是两面木栅栏围起来的土墙。
尽管寨墙有五尺厚,但强度根本就不行。
如果朱高煦要攻打这里,那从船上卸下几门洪武铁炮,就足够把寨墙轰塌。
他把阿台外兰视作盗寇,这点倒还真的没错。
如此想着,他也在兵卒的带路下,参观了一下这简陋的忽喇温城。
看了一圈下来,城内连些实用的东西都没有留下,犹如蝗虫过境般。
这样的情况,也能看出关外女真人的经济到底有多么脆弱。
“这地方,日后就改为黑水城吧。”
朱高煦想了想,
瞧着他们,朱高煦也走上前询问:“孟章和他们呢?没能截住阿台外兰?”
“回殿下……”几名兵卒作揖,其中小旗官解释道:
“我们抵达此地时,那阿台外兰正在带人收割青苗做马料,见到我们的战船靠岸,他们便连忙跑了。”
“孟佥事与徐千户带着三百轻骑往北追去,留王百户和吴百户带着甲骑弟兄们留在了这忽喇温城。”
“他去几天了?”听着小旗官的话,朱高煦略皱眉头。
“不到两天。”小旗官回答,朱高煦闻言也点了点头,随后转身对下船的兵卒们招呼:
“把这木道扩宽为渡口,日后这里便是我们御敌的桥头堡了。”
“是!”尽管不知道桥头堡是什么,但兵卒们还是爽朗应下,紧接着开始干活。
朱高煦在那小旗官的引路下,往着图勒密山下的忽喇温城走去。
从河滩通往忽喇温城的距离足有二三里,中间有一里是灌木丛生的密林,只有人为开辟的一条丈许土道可以通行。
这一路上,朱高煦可以看到这里的灌木十分茂密,一些灌木几乎长得快有手腕粗,可见土地营养有多么丰富。
跨过这一里的密林土道,眼前豁然开朗。
一眼望去,前方二里外是依托图勒密山修建的一个木寨,朱高煦估计这就是所谓的忽喇温城。
在通往忽喇温城的土道上,左右是一片片开垦多年的耕地,一眼望去,数量足有数千亩。
在这数千亩田地上,有的黍苗被牛羊马匹啃食殆尽,但大部分的黍苗还是保存了下来。
毕竟是农业社会,朱高煦自然得关注农事,因此他走到黍田边蹲了下来,拔出刀插进了土层中。
只是尺许,他便再也插不下去,可见这耕地自开辟以来,从未进行过深耕,产量恐怕不会太高。
他又看了看黍苗,同样的季节,比吉林城的黍苗还要矮小许多。
朱高煦记得前世的三江平原,尤其是同江市往东北去的地方,基本上不到农历的九月中旬就会迎来降温。
算算时间,这些黍苗顶多再生长不到三个月,就得安排收割了。
明代品种的黍米,生长周期普遍在四个月到五个月之间,而忽喇温这边的冬期经过朱高煦出发前的询问,基本在七个月左右。
也就是说,忽喇温这边只能种植五个月以内的耐寒作物,例如蜀黍。
不过要是在这边也修建一块育苗田,那这里一样可以种植水稻,毕竟距离此地不远的后世抚远市主要农作物就是水稻,其次是大豆、然后是土豆和玉米。
这四种作物里,大豆是不可能了,明代大豆的生长周期太长,在这里种植,恐怕还没成熟就得收割。
土豆和玉米其实是最适合在这块地方种植的,毕竟土豆生长周期也就两三个月,玉米长些也就四个月。
只可惜,这两样作物都在万里海疆之外,自己根本就找寻不到,所以水稻就成为了朱高煦的唯一出路。
站起身来,朱高煦继续在兵卒们的带路下往忽喇温城走去。
约一刻钟,他便与兵卒们走进了这忽喇温城。
这城本就是一个木寨,所谓城墙也就是两面木栅栏围起来的土墙。
尽管寨墙有五尺厚,但强度根本就不行。
如果朱高煦要攻打这里,那从船上卸下几门洪武铁炮,就足够把寨墙轰塌。
他把阿台外兰视作盗寇,这点倒还真的没错。
如此想着,他也在兵卒的带路下,参观了一下这简陋的忽喇温城。
看了一圈下来,城内连些实用的东西都没有留下,犹如蝗虫过境般。
这样的情况,也能看出关外女真人的经济到底有多么脆弱。
“这地方,日后就改为黑水城吧。”
朱高煦想了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