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279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他坐在渤海王府的承运殿内,独自一人翻阅着《邸报》,将朱允炆的建文新政给看了个大概。

      其实大致看下来,朱允炆的新政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只是政策是偏向于理想了。

      宽松刑法是肯定要走的路子,毕竟洪武年间的律法过于严苛了。

      至于蠲免苏松江浙的赋税,降低当地税率,这在朱高煦看来也算得上一项仁政。

      说到底,江浙一带的赋税确实沉重,这点仅从苏松二府就承担了大明十分之一的赋税就能看出。

      苏松二府的耕地不到十五万顷,仅占全国百分之四不到,而二府税粮却达到了四百万石,占了全国三千二百万余石的百分之十二还多。

      朱高煦在构思《钱钞法》的时候,他仔细算过大明的赋税和平均亩税。

      其中,全国平均亩税为每亩五斤三两,而苏州高达四十二斤,松江高达三十五斤,苏松合计之后平均下来,每亩赋税负担是全国的七倍有余。

      这样的赋税差距,主要是洪武年间北方及西南各地百废待兴,朱元璋本人采取的一种转移支付手段。

      但是随着北方各省和四川、湖广的农业经济开始有起色,江南的赋税理应降低一些。

      不止是江南,还有那些洪武初年农业经济不错的省份,基本也都被课以重税,例如山西就是一个典型。

      洪武开国之初,北方只有山西和山东算得上农业没有遭到摧毁的省份,因此二省在承担迁移人口充实其它北方各省的责任时,也承担了相应的沉重赋税。

      仅有三千九百余万亩耕地的山西,每年赋税上缴达到二百八十万石,比四千七百万亩耕地却只交二百五十万石的浙江负担还要重。

      正因如此,老朱才会在南北榜案中,特别的维护山西士子。

      所以在拿到《邸报》,得知朱允炆降低江南赋税的时候,朱高煦本以为朱允炆会降低山西和山东的赋税,然而他翻遍了《邸报》,都看不到与山西、山东有关的任何政策。

      如果说在这之前,朱允炆的新政还能说是体恤百姓,那当朱高煦看完了《邸报》后,他就可以确定朱允炆这家伙完全就是为了拉拢江南一带的文人了。

      “也好,你这样做,才方便我日后清算江南文人。”

      放下《邸报》,朱高煦稍微想了想自己的本钱。

      眼下,渤海四城之中有大约四万在接受蒙学的人,他们的年纪从九岁到十五岁不等。

      除此之外,自己手上算上黑水城的预备役,以及朱允炆安插进来的三个千户,合计是两万五千人。

      这其中,有四千人不堪用,得好好训练,收服他们的军心才行。

      “四万人……”

      朱高煦想了想自己手中接受教育的那四万女真与汉人,这四万人如果下放出去,那完全可以充当胥吏在地方上收税。

      如果丢在一省之地,那他们完全可以将一个省治理的服服帖帖。

      哪怕放在南直隶、浙江和江西这三个人口大省,他们也能维持三个省的基本运行。

      并且不同于老朱的国子监,自己手中这四万人可以说要干净许多。

      老朱国子监的生源,大多来自江南,基本都沾亲带故,可自己手上的这四万人,大多都是汉化女真人,只有三分之一是汉人。

      他们的利益都在关外,与关内没有任何相干的利益。

      将他们投入关内,起码能维持地方上六七年的政治清明。

      只要掌握了基层,那些数量少的流官根本不用管。

      一想到这里,朱高煦就期待自己拿下辽东。

      如果庙堂之上有大量的辽东人,朱高煦不相信他们会不为自己家乡牟利。

      辽东只是一个开始,扶持北方人去打击南方人,然后达到一个平衡,这才是朱高煦想要的。

      只要达到了平衡,那自己就可以对北方进行投入了,尤其是东北一带。

      民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