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358节(3/4)
不信。”
“不过自我们之后,他们便信了。”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徐晟狼吞虎咽得将那大块肉吃下,朱高煦却轻笑:
“为的就是让百姓知道我们才是子弟兵,而南军还是他们所认知的南兵。”
南军的纪律好吗?
自然是好的,但那是和封建时代的其它军队相比。
如果要拿南军和接受了近现代训练的渤海军相比,南军就和兵痞没什么两样,顶多也就是内地的官兵军纪好些,类似甘凉、辽东、陕西等地边兵就不行。
这不是歧视,而是摆在眼前的现实。
边兵成分复杂,有汉人更有蒙古人和西番人,他们接受的教育自然是无法与内地的官兵相比的,所养出的思想也大相径庭。
在他们看来,自己脑袋悬在裤腰带上,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死了,拿点好处有什么的。
就是这种思想,让他们和渤海军成为了两种时代的代表。
朱高煦推行的是兵卒一定要接受教育,哪怕付出代价也要如此。
接受教育的兵卒,尤其是军事教育的兵卒是十分可贵的,就如眼下的老渤海军。
老渤海军可以接受丈量田亩、简单绘图、登记造册等曾经胥吏才能做的事情。
一旦要扩军,四万老渤海军可以立马扩编为四十万人,而且他们所带出的兵卒,纪律必然要比南军要好上那么一些。
这四万老渤海军,便是朱高煦日后掌握大明军队的底气,而渤海的三万多学子,则是朱高煦掌握江南经济的底气。
当然,三万学子想要掌握直隶、江西、浙江三千万人的经济和税收未免太过困难,所以朱高煦还需要在关外不断培养学子。
如果他有十万关外学子,他就敢给他们配护卫,对江南开展耕地清查,保证每一年的赋税不出现拖欠。
江南常年拖欠赋税,还不是吃准了朝廷拿不出那么多胥吏来维持地方运转,只能依托士绅富户的关系来收取基本税收?
既然如此,那自己就用关外的学子来取代他们的作用,将税收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当然只是这样还不够,摊丁入亩才是缓解百姓压力的办法,不过朱高煦要做的摊丁入亩和雍正要做的不同。
雍正的摊丁入亩,无非就是明代中后期地丁合一的升级版。
这项举措客观上是对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但这项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沉重的负担问题。
不管是摊丁入亩还是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还是豁除贱籍、地主佃户平等法律……这些东西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
因为它们从本质上就是为了剥削百姓而达到充实国库的政策,而雍正的理念也是为了充实国库,而非改善民生。
摊丁入亩造成了很大的灾难,地主与富农尚能维持,但拥有贫瘠的土地的贫农则入不敷出,反而造成了流民。
火耗归公是增加国库财政收入的手段,百姓的负担没有减轻,反倒更加沉重了。
废除贱籍,本质上就是为了向这群不用交税的贱籍收税。
至于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这项政策很好,但怎么施行,能不能实现?
至少在朱高煦的印象里,这项政策就连雍正自己都只在部分地区实行过一段时间,然后就悄无声息的没了。
对农民收税,朱高煦还是那个看法,收税要从土地收,但同时要根据地方的情况不同,设置不同的税收门槛。
这点上,老朱对北方除山西,南方除江南外都做得很好。
亩产高的地方自然要多收,亩产少的地方便要少收。
说出来很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十分困难。
想要把这套系统运转好,必须要有足够的基层税收官员,因此兴教育是能维持国家税收系统运转的前提。
在兴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要牢牢掌控住这个教育系统,不然就会落得国子
“不过自我们之后,他们便信了。”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徐晟狼吞虎咽得将那大块肉吃下,朱高煦却轻笑:
“为的就是让百姓知道我们才是子弟兵,而南军还是他们所认知的南兵。”
南军的纪律好吗?
自然是好的,但那是和封建时代的其它军队相比。
如果要拿南军和接受了近现代训练的渤海军相比,南军就和兵痞没什么两样,顶多也就是内地的官兵军纪好些,类似甘凉、辽东、陕西等地边兵就不行。
这不是歧视,而是摆在眼前的现实。
边兵成分复杂,有汉人更有蒙古人和西番人,他们接受的教育自然是无法与内地的官兵相比的,所养出的思想也大相径庭。
在他们看来,自己脑袋悬在裤腰带上,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死了,拿点好处有什么的。
就是这种思想,让他们和渤海军成为了两种时代的代表。
朱高煦推行的是兵卒一定要接受教育,哪怕付出代价也要如此。
接受教育的兵卒,尤其是军事教育的兵卒是十分可贵的,就如眼下的老渤海军。
老渤海军可以接受丈量田亩、简单绘图、登记造册等曾经胥吏才能做的事情。
一旦要扩军,四万老渤海军可以立马扩编为四十万人,而且他们所带出的兵卒,纪律必然要比南军要好上那么一些。
这四万老渤海军,便是朱高煦日后掌握大明军队的底气,而渤海的三万多学子,则是朱高煦掌握江南经济的底气。
当然,三万学子想要掌握直隶、江西、浙江三千万人的经济和税收未免太过困难,所以朱高煦还需要在关外不断培养学子。
如果他有十万关外学子,他就敢给他们配护卫,对江南开展耕地清查,保证每一年的赋税不出现拖欠。
江南常年拖欠赋税,还不是吃准了朝廷拿不出那么多胥吏来维持地方运转,只能依托士绅富户的关系来收取基本税收?
既然如此,那自己就用关外的学子来取代他们的作用,将税收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当然只是这样还不够,摊丁入亩才是缓解百姓压力的办法,不过朱高煦要做的摊丁入亩和雍正要做的不同。
雍正的摊丁入亩,无非就是明代中后期地丁合一的升级版。
这项举措客观上是对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但这项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沉重的负担问题。
不管是摊丁入亩还是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还是豁除贱籍、地主佃户平等法律……这些东西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
因为它们从本质上就是为了剥削百姓而达到充实国库的政策,而雍正的理念也是为了充实国库,而非改善民生。
摊丁入亩造成了很大的灾难,地主与富农尚能维持,但拥有贫瘠的土地的贫农则入不敷出,反而造成了流民。
火耗归公是增加国库财政收入的手段,百姓的负担没有减轻,反倒更加沉重了。
废除贱籍,本质上就是为了向这群不用交税的贱籍收税。
至于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这项政策很好,但怎么施行,能不能实现?
至少在朱高煦的印象里,这项政策就连雍正自己都只在部分地区实行过一段时间,然后就悄无声息的没了。
对农民收税,朱高煦还是那个看法,收税要从土地收,但同时要根据地方的情况不同,设置不同的税收门槛。
这点上,老朱对北方除山西,南方除江南外都做得很好。
亩产高的地方自然要多收,亩产少的地方便要少收。
说出来很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十分困难。
想要把这套系统运转好,必须要有足够的基层税收官员,因此兴教育是能维持国家税收系统运转的前提。
在兴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要牢牢掌控住这个教育系统,不然就会落得国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