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365节(3/3)
,他们以往获取外界情报,全靠来往的行商、衙役和兵卒,因此他们听到最多的就是渤海军残暴不仁,渤海郡王狼子野心,其所过之处一片狼藉。
然而,当他们真实见到渤海军的时候,似乎发现渤海军比他们接触的衙役、南军兵卒要好得多。
起码渤海军让人干活是真给钱,而且还给他们分了地,不会像县衙和卫所一样,用徭役来让他们免费干活不说,还需要自带口粮。
渐渐地,镇民之中也不把渤海军称呼为北兵了,而是直接称呼渤海军了。
有些胆子大的,还会询问渤海军的兵卒一些琐事,比如辽东是什么模样之类的。
由于南下前,朱高煦交代过全军,尽可能的宣传渤海的情况,因此对于辽东、渤海的情况,兵卒们说起来也算口无遮拦。
例如全民当兵,全民吃大锅饭,全民均田地等等等等……
这些东西,听得让人觉得唏嘘。
明初百姓的三大负担,除了苛捐杂税和人丁田赋以外,还有那每年都存在的徭役。
明初的苛捐杂税和正税负担低于元朝,但百姓徭役负担比元朝多。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元朝的大部分官员根本不在乎民间治理,因此百姓的徭役负担不算太重,而明朝则相反。
就拿当初朱元璋带朱高煦去看那两万贡生来说,他们被下放地方后,只是两年的时间,就带领全国各府县开塘堰四万九百八十七处,河四千一百六十二处,陂渠堤岸五千四十八处……
这些每一处工程,对应代表的都是数以千计百姓服徭役而得以竣工的工程。
朱元璋是为了自己的统治,但也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要生出乱子。
从长远来看,这一次的徭役,起码能福泽上千万百姓,让其后数十年都保证旱涝保收。
不过就当下来看,百姓们虽然也高兴,但也充满了怨念。
因此,当他们听到渤海每日干活都有二斤粮食,而且开垦荒地都均分给开荒者本人,最后还没有徭役和苛捐杂税后,他们心里说不羡慕是假的。
至于说什么渤海苦寒,他们也根本不在乎。
正如山西、边民北逃投靠蒙古人来说,漠北还不是一样苦寒,然而由于会种地在漠北是项稀有技能,他们去了漠北就能过得更好,起码饿不死,因此许多人都北逃投靠蒙古人。
当然,明初这种现象还不算多,可也足够说明百姓们身上的负担有多重。
他们羡慕渤海,因此当渤海兵卒提起日后要搞迁移,从山东迁移人口去辽东,并且有官府给粮、给农具、帮建房屋的时候,许多人都心动了。
米仓镇虽然有三千多口人,但耕地其实只有不到一万亩,平均分下来,每家也就三亩地左右。
每年苛捐杂税和田赋人丁税一交,留给他们的产出也就仅仅能保持饿不死。
因此,米仓镇百姓听说了辽东和渤海日后要招募山东百姓迁往辽东和渤海后,当即便有不少人开始攀关系,希望能获得这样的机会。
当然,更多的人实际上是很谨慎胆小的,他们不想当出头鸟,只和当出头鸟的那批人深聊了几句,希望对方去了辽东之后,若是真的如渤海军说的那样好,那记得别忘记自己,毕竟当年两人如何如何……
这样的情况,此刻正不断在米仓镇各处上演,他们对渤海军的态度转变,只在不到两个时辰的时间。
“殿下高明,如此一来,我军南下道路上,恐怕鲜有百姓会通风报信。”
米仓镇小溪不远处的一座矮丘上,孟章对一旁坐在马札上的朱高煦佩服,朱高煦却轻笑颔首。
然而,当他们真实见到渤海军的时候,似乎发现渤海军比他们接触的衙役、南军兵卒要好得多。
起码渤海军让人干活是真给钱,而且还给他们分了地,不会像县衙和卫所一样,用徭役来让他们免费干活不说,还需要自带口粮。
渐渐地,镇民之中也不把渤海军称呼为北兵了,而是直接称呼渤海军了。
有些胆子大的,还会询问渤海军的兵卒一些琐事,比如辽东是什么模样之类的。
由于南下前,朱高煦交代过全军,尽可能的宣传渤海的情况,因此对于辽东、渤海的情况,兵卒们说起来也算口无遮拦。
例如全民当兵,全民吃大锅饭,全民均田地等等等等……
这些东西,听得让人觉得唏嘘。
明初百姓的三大负担,除了苛捐杂税和人丁田赋以外,还有那每年都存在的徭役。
明初的苛捐杂税和正税负担低于元朝,但百姓徭役负担比元朝多。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元朝的大部分官员根本不在乎民间治理,因此百姓的徭役负担不算太重,而明朝则相反。
就拿当初朱元璋带朱高煦去看那两万贡生来说,他们被下放地方后,只是两年的时间,就带领全国各府县开塘堰四万九百八十七处,河四千一百六十二处,陂渠堤岸五千四十八处……
这些每一处工程,对应代表的都是数以千计百姓服徭役而得以竣工的工程。
朱元璋是为了自己的统治,但也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要生出乱子。
从长远来看,这一次的徭役,起码能福泽上千万百姓,让其后数十年都保证旱涝保收。
不过就当下来看,百姓们虽然也高兴,但也充满了怨念。
因此,当他们听到渤海每日干活都有二斤粮食,而且开垦荒地都均分给开荒者本人,最后还没有徭役和苛捐杂税后,他们心里说不羡慕是假的。
至于说什么渤海苦寒,他们也根本不在乎。
正如山西、边民北逃投靠蒙古人来说,漠北还不是一样苦寒,然而由于会种地在漠北是项稀有技能,他们去了漠北就能过得更好,起码饿不死,因此许多人都北逃投靠蒙古人。
当然,明初这种现象还不算多,可也足够说明百姓们身上的负担有多重。
他们羡慕渤海,因此当渤海兵卒提起日后要搞迁移,从山东迁移人口去辽东,并且有官府给粮、给农具、帮建房屋的时候,许多人都心动了。
米仓镇虽然有三千多口人,但耕地其实只有不到一万亩,平均分下来,每家也就三亩地左右。
每年苛捐杂税和田赋人丁税一交,留给他们的产出也就仅仅能保持饿不死。
因此,米仓镇百姓听说了辽东和渤海日后要招募山东百姓迁往辽东和渤海后,当即便有不少人开始攀关系,希望能获得这样的机会。
当然,更多的人实际上是很谨慎胆小的,他们不想当出头鸟,只和当出头鸟的那批人深聊了几句,希望对方去了辽东之后,若是真的如渤海军说的那样好,那记得别忘记自己,毕竟当年两人如何如何……
这样的情况,此刻正不断在米仓镇各处上演,他们对渤海军的态度转变,只在不到两个时辰的时间。
“殿下高明,如此一来,我军南下道路上,恐怕鲜有百姓会通风报信。”
米仓镇小溪不远处的一座矮丘上,孟章对一旁坐在马札上的朱高煦佩服,朱高煦却轻笑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