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399节(1/3)
“授都督佥事傅让为山东都指挥使,都督同知林粟为浙江都指挥使,长春侯徐晟为江西指挥使,肇州侯陈昶为湖广指挥使,韩州侯……”
朱高煦一连为渤海诸多已经授爵官员授予实权官职,从四川到湖广、广东、福建、浙江、江西、直隶到河南、山东、辽东、大宁、渤海……
可以说,这群地方上的都指挥使和都指挥佥事、同知基本都被他一手包办。
留给燕府的,只剩下山西行都司(河套)和陕西行都司,以及陕西、山西、北平三个都司。他这么做,就是为了不让朝廷有人想着裁撤河套地区的山西行都司,并且要加大对当地的投入。
不过河套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犹如鸡肋,食之无用,弃之可惜。
大明在这里,每年要支出二十几万石来维持当地的东胜卫,可整个漠南却毫无蒙古人出现的踪迹,以至于当地守军每日无所事事。
不过没关系,朱高煦很快就会在河套兴起基建之风,让前套、后套充满生气。
只是在此之前,他还需要开口说道:
“五军都督府外,专设海军都督府,专制江河水师,海洋海军。”
“授越国公杨展为海军右都督,官职正一品。”
“崇明侯杨俅为海军左都督,官职正一品。”
“平江侯陈瑄、渤海伯郑峻、东海侯崔均等三人为海军都督同知,从一品。”
“海军编制为东海卫、东洋卫、鲸海卫、南洋卫、南海卫、西海卫、西洋卫等七卫,主要专制东洋、南洋、西洋。”
五军都督府变成了六军都督府,众人将朱高煦对海军的重视归纳到了他夺下京城的原因,殊不知朱高煦重视海军是因为海军日后将给大明带来丰厚的利益。
关于自己本部的事情安排结束后,朱高煦将目光投向了朱棣,朱棣也宣布了其它几个都司和行都司的调动情况。
张玉暂代山西都指挥使,朱勇代北平都指挥使,宋晟代陕西行都指挥使,张信代陕西都指挥使,丘福代山西行都指挥使。
剩下的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官职也被一应安排,但即便如此,燕府将领还是编制紧缺,许多人没有实权。
为此,朱棣在与朱高煦商量过后,将上直十六卫扩充为上直二十六卫。
在保留十六卫的前提下,燕府在江北新增七个卫,渤海则是占据江南三个卫。
父子二人每一次交涉,都代表利益进退,朱棣虽然想要更多,但隶属他的兵马数量却不多。
刨除房宽和王义所率的渤海、大宁五万兵马,朱棣能用的只有不足十二万,算上宋晟也不过十五万。
反观朱高煦,因为接收及时,其余天下兵马几乎都在他手中,除了沐春手上的五万人他无法控制,剩下的近六十万战兵都被他所制。
将大明武官体系这份蛋糕分好后,朱棣也起身带着燕府诸将离开了。
留下的众人恭送朱棣,并眼巴巴看着朱高煦。
朱高煦见状,当即坐下与众人开口道:
“卫所制已经不能全面适用大明的情况,但突然改制也不好,因此我准备从渤海到大宁、山东、辽东这四个都司率先试点。”
“这四个都司麾下有四十七个卫,但可用战兵经过我们的裁撤,实际上只有十二万人,剩下还有十四万屯兵。”
“对于这四个都司的战兵,我决定从今日起脱离卫所,只保留编制,不保留屯田。”
“所有屯田,交给曾经的兵卒均分田地,编屯军为民。”
“被选为战兵的人还是和以前一样,年饷八贯,军粮二十石,布一匹,棉花三斤,盐二十四斤。”
朱高煦宣布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四个都司开始均屯田,屯兵化百姓。
这样的举动,对于渤海诸将来说似乎在意料之中,唯有李景隆这群旧臣略微吃惊,但也很快起身作揖来支持朱高煦。
他们是没有办法,和燕府积怨太深,只有和渤海一条路走到黑。
朱高煦一连为渤海诸多已经授爵官员授予实权官职,从四川到湖广、广东、福建、浙江、江西、直隶到河南、山东、辽东、大宁、渤海……
可以说,这群地方上的都指挥使和都指挥佥事、同知基本都被他一手包办。
留给燕府的,只剩下山西行都司(河套)和陕西行都司,以及陕西、山西、北平三个都司。他这么做,就是为了不让朝廷有人想着裁撤河套地区的山西行都司,并且要加大对当地的投入。
不过河套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犹如鸡肋,食之无用,弃之可惜。
大明在这里,每年要支出二十几万石来维持当地的东胜卫,可整个漠南却毫无蒙古人出现的踪迹,以至于当地守军每日无所事事。
不过没关系,朱高煦很快就会在河套兴起基建之风,让前套、后套充满生气。
只是在此之前,他还需要开口说道:
“五军都督府外,专设海军都督府,专制江河水师,海洋海军。”
“授越国公杨展为海军右都督,官职正一品。”
“崇明侯杨俅为海军左都督,官职正一品。”
“平江侯陈瑄、渤海伯郑峻、东海侯崔均等三人为海军都督同知,从一品。”
“海军编制为东海卫、东洋卫、鲸海卫、南洋卫、南海卫、西海卫、西洋卫等七卫,主要专制东洋、南洋、西洋。”
五军都督府变成了六军都督府,众人将朱高煦对海军的重视归纳到了他夺下京城的原因,殊不知朱高煦重视海军是因为海军日后将给大明带来丰厚的利益。
关于自己本部的事情安排结束后,朱高煦将目光投向了朱棣,朱棣也宣布了其它几个都司和行都司的调动情况。
张玉暂代山西都指挥使,朱勇代北平都指挥使,宋晟代陕西行都指挥使,张信代陕西都指挥使,丘福代山西行都指挥使。
剩下的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官职也被一应安排,但即便如此,燕府将领还是编制紧缺,许多人没有实权。
为此,朱棣在与朱高煦商量过后,将上直十六卫扩充为上直二十六卫。
在保留十六卫的前提下,燕府在江北新增七个卫,渤海则是占据江南三个卫。
父子二人每一次交涉,都代表利益进退,朱棣虽然想要更多,但隶属他的兵马数量却不多。
刨除房宽和王义所率的渤海、大宁五万兵马,朱棣能用的只有不足十二万,算上宋晟也不过十五万。
反观朱高煦,因为接收及时,其余天下兵马几乎都在他手中,除了沐春手上的五万人他无法控制,剩下的近六十万战兵都被他所制。
将大明武官体系这份蛋糕分好后,朱棣也起身带着燕府诸将离开了。
留下的众人恭送朱棣,并眼巴巴看着朱高煦。
朱高煦见状,当即坐下与众人开口道:
“卫所制已经不能全面适用大明的情况,但突然改制也不好,因此我准备从渤海到大宁、山东、辽东这四个都司率先试点。”
“这四个都司麾下有四十七个卫,但可用战兵经过我们的裁撤,实际上只有十二万人,剩下还有十四万屯兵。”
“对于这四个都司的战兵,我决定从今日起脱离卫所,只保留编制,不保留屯田。”
“所有屯田,交给曾经的兵卒均分田地,编屯军为民。”
“被选为战兵的人还是和以前一样,年饷八贯,军粮二十石,布一匹,棉花三斤,盐二十四斤。”
朱高煦宣布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四个都司开始均屯田,屯兵化百姓。
这样的举动,对于渤海诸将来说似乎在意料之中,唯有李景隆这群旧臣略微吃惊,但也很快起身作揖来支持朱高煦。
他们是没有办法,和燕府积怨太深,只有和渤海一条路走到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