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424节(2/3)
乎什么称臣丢失尊严的事情,他们只知道他们不用再远渡重洋去大明进行走私贸易,不仅安全得到了保障,贸易的利润也没有减少太多。
“鲸海卫千户官王佐奉越国公(杨展)军令求见正使!”
王佐走到了郑和的营帐处,并从怀中拿出来鲸海卫千户官的牙牌和杨展的军令牌。
经过检查,他得以进入郑和的营帐,而此刻的郑和正在营帐内与杨俅煮茶论道。
见王佐进来,郑和询问般的看向他,而王佐也将怀中一个婴儿拳头大小的布袋拿出。
“金银岛有了进展,请正使派船队护送末将返回应天!”
王佐一开口,郑和与杨俅便连忙起身,帐内的兵卒也从他手中接过那布袋,转身交给了郑和。
当着杨俅的面,郑和打开了那布袋,随后便见到一把金灿灿的砂金。
“好!”郑和激动攥紧了那袋子,随后对王佐吩咐道:“明日卯时出发,我会派一名随军宦官与你回去,向陛下启奏此事。”
说罢,他将布袋小心翼翼的放到了一个木盒之中,再三叮嘱道:“这砂金一定要交到殿下与陛下面前,此外我会让人将日本国主的国书一同送往应天,你要妥善保管。”
“末将领命!”王佐双手接过木盒,随后缓缓退出帐内。
待他走后,郑和还未从激动中走出,倒是杨俅抚了抚短须:“这下,庙堂上的那群人无话可说了。”
“呵呵……”郑和闻言笑了笑,目光似乎透过营帐看到了千里之外的南京城。
“何止是无话可说,恐怕此事过后,沿海商帮将被一网打尽!”
第295章 筹谋安南
“日照天临,大明式朝万国。海涵春育,元化爰乃四方。华夏蛮貊归土,草木虫鱼遂性。恭惟大明皇帝陛下,神文圣武,曾智慈仁……”“臣源道义诚惶诫恐,顿首谨言。”
永乐元年七月末,当奉天殿前礼部尚书李至刚脸色难看的念出足利义满写给朱棣的国书,不止是他的脸色难看,而是群臣的脸色都十分难看。
在他们脸色难看之余也不由抬头看向了朱棣,而作为正主的朱棣却拿着一个小袋子,里面装着婴儿拳头大小的一堆砂金。
不明日本情报的群臣想破脑袋也想不通,为什么太祖高皇帝耗费心力三十年都没能让日本称臣,可当下朝廷只是派遣一支两万人规模的舰队下东洋,就能让日本臣服的同时,同意在隐歧和佐渡开展市舶贸易。
市舶贸易的开展,代表沿海商帮最大的走私伙伴从良,仅此一件事,就能让沿海商帮折损上百万贯。
当然,让他们最为难受的还是隐歧的市舶贸易数额和金银岛黄金开采的事情。
他们的难受被站在朱棣身旁的朱高煦看在眼里,忍不住轻嗤。
“这才哪到哪,你们的好日子还在后面呢。”
朱高煦侧目看向了朱棣手中的砂金,他并没有交代金银岛的金银产量,但群臣也能猜测出并不少。
“隐歧市舶司出海三月,第一批和第二批货物已经贸易结束,朝廷共获马一千匹,铜钱十二万七千余贯,硫黄二十六万斤、苏木五万四千斤、生红铜十五万斤。”
“经户部计算,仅此二次市舶贸易,便使朝廷获利二十二万六千余贯。”
“此外,金银岛产出金银虽然还没有得出具体,但越国公上奏应该不少于十万贯。”
面对奉天殿广场上的百官,以及高台之上的六部五府等高官,户部尚书郁新持着笏板走出来作揖,并汇报了对日市舶的情况。
一句‘获利二十二万六千余贯’,便足够朝廷维持对日市舶的政策,毕竟郑和带去的那批货物成本价才四十余万贯。
现在货物售出不到一成半就获利如此丰厚,等接下来的货物贸易结束,那去除成本价,朝廷起码获利一百二三十万贯。
要知道大明的田赋商税和杂项尽数折色后,财政收入也不过二千六七百万贯,如今一个对日市舶就能增加如此多的收入,那下南洋呢,下西洋呢?
江南闽浙的官员脸色
“鲸海卫千户官王佐奉越国公(杨展)军令求见正使!”
王佐走到了郑和的营帐处,并从怀中拿出来鲸海卫千户官的牙牌和杨展的军令牌。
经过检查,他得以进入郑和的营帐,而此刻的郑和正在营帐内与杨俅煮茶论道。
见王佐进来,郑和询问般的看向他,而王佐也将怀中一个婴儿拳头大小的布袋拿出。
“金银岛有了进展,请正使派船队护送末将返回应天!”
王佐一开口,郑和与杨俅便连忙起身,帐内的兵卒也从他手中接过那布袋,转身交给了郑和。
当着杨俅的面,郑和打开了那布袋,随后便见到一把金灿灿的砂金。
“好!”郑和激动攥紧了那袋子,随后对王佐吩咐道:“明日卯时出发,我会派一名随军宦官与你回去,向陛下启奏此事。”
说罢,他将布袋小心翼翼的放到了一个木盒之中,再三叮嘱道:“这砂金一定要交到殿下与陛下面前,此外我会让人将日本国主的国书一同送往应天,你要妥善保管。”
“末将领命!”王佐双手接过木盒,随后缓缓退出帐内。
待他走后,郑和还未从激动中走出,倒是杨俅抚了抚短须:“这下,庙堂上的那群人无话可说了。”
“呵呵……”郑和闻言笑了笑,目光似乎透过营帐看到了千里之外的南京城。
“何止是无话可说,恐怕此事过后,沿海商帮将被一网打尽!”
第295章 筹谋安南
“日照天临,大明式朝万国。海涵春育,元化爰乃四方。华夏蛮貊归土,草木虫鱼遂性。恭惟大明皇帝陛下,神文圣武,曾智慈仁……”“臣源道义诚惶诫恐,顿首谨言。”
永乐元年七月末,当奉天殿前礼部尚书李至刚脸色难看的念出足利义满写给朱棣的国书,不止是他的脸色难看,而是群臣的脸色都十分难看。
在他们脸色难看之余也不由抬头看向了朱棣,而作为正主的朱棣却拿着一个小袋子,里面装着婴儿拳头大小的一堆砂金。
不明日本情报的群臣想破脑袋也想不通,为什么太祖高皇帝耗费心力三十年都没能让日本称臣,可当下朝廷只是派遣一支两万人规模的舰队下东洋,就能让日本臣服的同时,同意在隐歧和佐渡开展市舶贸易。
市舶贸易的开展,代表沿海商帮最大的走私伙伴从良,仅此一件事,就能让沿海商帮折损上百万贯。
当然,让他们最为难受的还是隐歧的市舶贸易数额和金银岛黄金开采的事情。
他们的难受被站在朱棣身旁的朱高煦看在眼里,忍不住轻嗤。
“这才哪到哪,你们的好日子还在后面呢。”
朱高煦侧目看向了朱棣手中的砂金,他并没有交代金银岛的金银产量,但群臣也能猜测出并不少。
“隐歧市舶司出海三月,第一批和第二批货物已经贸易结束,朝廷共获马一千匹,铜钱十二万七千余贯,硫黄二十六万斤、苏木五万四千斤、生红铜十五万斤。”
“经户部计算,仅此二次市舶贸易,便使朝廷获利二十二万六千余贯。”
“此外,金银岛产出金银虽然还没有得出具体,但越国公上奏应该不少于十万贯。”
面对奉天殿广场上的百官,以及高台之上的六部五府等高官,户部尚书郁新持着笏板走出来作揖,并汇报了对日市舶的情况。
一句‘获利二十二万六千余贯’,便足够朝廷维持对日市舶的政策,毕竟郑和带去的那批货物成本价才四十余万贯。
现在货物售出不到一成半就获利如此丰厚,等接下来的货物贸易结束,那去除成本价,朝廷起码获利一百二三十万贯。
要知道大明的田赋商税和杂项尽数折色后,财政收入也不过二千六七百万贯,如今一个对日市舶就能增加如此多的收入,那下南洋呢,下西洋呢?
江南闽浙的官员脸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