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441节(1/3)
“我说老二出手大方吧?”
瞧着张氏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朱高炽也趁机显摆了一把,并进而说道:
“老三这次有苦吃了,我们也不要耽误,等什么时候云南那边来了消息,我们就趁早去就藩。”
朱高炽看向殿门,带着几分感慨:“这京城可不好待啊……”
他的话像是一阵风,直接吹向了城外。
南京外城麒麟门外,一辆马车与二十余名骑马的便衣兵卒停在了官道旁的乡道上。
虽然已经是十月末,但此刻官道两旁四周的耕地却依旧有不少人在劳作的身影。
在后世的农村,除了少部分地区以外,冬季无疑是农闲时刻,尤其是农历的十月尾巴,很多农民都会赋闲在家。
相较于后世,古代的农民可以说是全年无休。
“看样子还得忙到冬月中旬……”
朱高煦的声音在马车内响起,熟悉江南农务的他只是一眼便知道了百姓们在忙碌什么,需要忙碌到什么时候。
冬季是农民整修农田和耕牛的最佳时机,他们往往会利用冬至这一节气的休整期,对农田进行整地修整,清除杂草并翻耕土壤,以便为明年的春耕做好准备。
同时,他们还会检查耕牛、骡子、挽马的体况,给予适当的养护,使它们在来年的农田作业中发挥最佳效能。
如今的耕田间,便充满了修整耕地的农民身影,以朱高煦的经验来看,这些农民起码要忙碌到十一月中旬乃至下旬。
以朱高煦的体感来说,他觉得明初的气温要比后世冷,因此等到十一月中下旬,兴许江南一带也已经进入零度以下了。
届时这些百姓为了修整农田,少不了会在手上留下一些冻疮。
等入了腊月,他们还不能休息,等抓住时间将收获的粮食加工为成粮,同时制作酱料等食物。
一些家境不好的,还会在家里编织草鞋、簸箕等商品,以此赚取额外的收入。
看着他们的情况,朱高煦倒是没有打扰,而是默默记下这一切,同时拿出了一本文册记录。
在这本文册上写明了各省的田亩数量,以及人口数量,还有需要缴纳多少税粮,平均每亩税粮食多少斤等数据。
大明的田赋是定额,随后根据百姓的上、中、下三户身份平均分配定额的田赋。
这样的好处是从纸面来看,百姓的负担都不大,但坏处就是一旦执行起来会有许多可以偷奸耍滑的地方。
把上等水田改为旱田,把上户身份改为下户都是小儿科了,过分些的直接把上等水田改为山地,甚至伙同地方官员,勾结他们把本该属于自己头上的赋税转嫁给毫无背景的平头百姓。
站在朱高煦的角度,他是希望不要弄得太繁琐,而是一刀砍下,直接定为十赋一。
但是治理国家不能凭借个人想法,还得根据现实情况来进行更改。
田赋十赋一、商税十税一的政策已经在山东施行了,可由于官员数量不足,永乐元年的山东税收情况并不如朱高煦预想的那么乐观。
朱高煦翻到了代表山东的那一页,其中写了许多关于山东的税收,由于朱高煦废除了山东的杂项税收,因此整页纸上十分干净简短。
【山东布政使司有田五千七百四十六万二百余三十七亩六分地,实缴田赋四百五十二万三千四百六十七石半,商税三十六万四千七百二十五贯三钱四厘。】
今年山东缴纳了四百五十二余石税粮,相比较洪武年间二百八十五万的税粮,直接增加了一百六十七万石。
看上去百姓的负担加重了,但实际上是减轻了,因为山东并没有进行徭役,也没有征收各类人丁丝绢的杂项,只保持了在各县城门收取的商税,数目也十分可观。
但即便如此,它却并没有达到朱高煦的预期。
因为按照山东的亩产来说,田赋起码能收到六百万石以上,商税也不应该这么少。
这比他预期的少了近一百五十万石,原
瞧着张氏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朱高炽也趁机显摆了一把,并进而说道:
“老三这次有苦吃了,我们也不要耽误,等什么时候云南那边来了消息,我们就趁早去就藩。”
朱高炽看向殿门,带着几分感慨:“这京城可不好待啊……”
他的话像是一阵风,直接吹向了城外。
南京外城麒麟门外,一辆马车与二十余名骑马的便衣兵卒停在了官道旁的乡道上。
虽然已经是十月末,但此刻官道两旁四周的耕地却依旧有不少人在劳作的身影。
在后世的农村,除了少部分地区以外,冬季无疑是农闲时刻,尤其是农历的十月尾巴,很多农民都会赋闲在家。
相较于后世,古代的农民可以说是全年无休。
“看样子还得忙到冬月中旬……”
朱高煦的声音在马车内响起,熟悉江南农务的他只是一眼便知道了百姓们在忙碌什么,需要忙碌到什么时候。
冬季是农民整修农田和耕牛的最佳时机,他们往往会利用冬至这一节气的休整期,对农田进行整地修整,清除杂草并翻耕土壤,以便为明年的春耕做好准备。
同时,他们还会检查耕牛、骡子、挽马的体况,给予适当的养护,使它们在来年的农田作业中发挥最佳效能。
如今的耕田间,便充满了修整耕地的农民身影,以朱高煦的经验来看,这些农民起码要忙碌到十一月中旬乃至下旬。
以朱高煦的体感来说,他觉得明初的气温要比后世冷,因此等到十一月中下旬,兴许江南一带也已经进入零度以下了。
届时这些百姓为了修整农田,少不了会在手上留下一些冻疮。
等入了腊月,他们还不能休息,等抓住时间将收获的粮食加工为成粮,同时制作酱料等食物。
一些家境不好的,还会在家里编织草鞋、簸箕等商品,以此赚取额外的收入。
看着他们的情况,朱高煦倒是没有打扰,而是默默记下这一切,同时拿出了一本文册记录。
在这本文册上写明了各省的田亩数量,以及人口数量,还有需要缴纳多少税粮,平均每亩税粮食多少斤等数据。
大明的田赋是定额,随后根据百姓的上、中、下三户身份平均分配定额的田赋。
这样的好处是从纸面来看,百姓的负担都不大,但坏处就是一旦执行起来会有许多可以偷奸耍滑的地方。
把上等水田改为旱田,把上户身份改为下户都是小儿科了,过分些的直接把上等水田改为山地,甚至伙同地方官员,勾结他们把本该属于自己头上的赋税转嫁给毫无背景的平头百姓。
站在朱高煦的角度,他是希望不要弄得太繁琐,而是一刀砍下,直接定为十赋一。
但是治理国家不能凭借个人想法,还得根据现实情况来进行更改。
田赋十赋一、商税十税一的政策已经在山东施行了,可由于官员数量不足,永乐元年的山东税收情况并不如朱高煦预想的那么乐观。
朱高煦翻到了代表山东的那一页,其中写了许多关于山东的税收,由于朱高煦废除了山东的杂项税收,因此整页纸上十分干净简短。
【山东布政使司有田五千七百四十六万二百余三十七亩六分地,实缴田赋四百五十二万三千四百六十七石半,商税三十六万四千七百二十五贯三钱四厘。】
今年山东缴纳了四百五十二余石税粮,相比较洪武年间二百八十五万的税粮,直接增加了一百六十七万石。
看上去百姓的负担加重了,但实际上是减轻了,因为山东并没有进行徭役,也没有征收各类人丁丝绢的杂项,只保持了在各县城门收取的商税,数目也十分可观。
但即便如此,它却并没有达到朱高煦的预期。
因为按照山东的亩产来说,田赋起码能收到六百万石以上,商税也不应该这么少。
这比他预期的少了近一百五十万石,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