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479节(2/3)
问纪纲,纪纲闻言眼底也闪过一丝精光,连忙回答:
“殿阁大学士解缙、杨士奇、胡广、胡俨、金幼孜、黄淮,以及礼部尚书李至刚、刑部尚书郑赐、兵部尚书刘隽等人皆反对,就连汉王殿下也……”
他说到这里,慢慢迟疑起来,朱棣听后也心里十分不舒服,冷哼道:“满朝文武,就老大挑头唱反调。”
“这群人你且记着,看看他们是出于私心还是公心,另外这次北征你就不用去了,在南京城好好待着,给俺看看他们有什么举动,东宫那边的政策也要及时传给俺。”
朱棣说着说着顿了顿,过了几个呼吸才开口道:“如果东宫有什么安排,你也可以先办再上疏。”
他捋了捋大胡子,有些不确定道:“老二毕竟还是像俺,应该不会出什么事情。”
“臣领谕!”纪纲应下,心思也渐渐活络起来。
不多时,他在朱棣的示意中退下,而整个京城也随着北征日子的到来愈发忙碌。
第327章 太子监国
“呜呜呜——”永乐三年三月初一,伴随着龙舟启航的号角声响起。
江东门码头上,一艘艘三千料的马船渐渐驶离港口,而那些马船上的乘客大多是兵卒和六部、六军都督府及都察院的官员。
码头边上,朱高煦带着六部、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及六军都督府等数百名官员欢送龙舟北上。
朱棣带着徐皇后前往了北京的行在,按照路线来说,他们会顺着运河一路北上,期间还会经过山东的兖州、东昌和济南三府。
故此,出发前朱棣就说过自己会在经过三府时看看山东的新政如何,但朱高煦非但没有感到不舒服,反而很欢迎。
他没有时间走出南京,故此他也不知道山东的新政到底如何,会不会出现孙铖欺上瞒下的事情。
如果朱棣能在这次北上中看出点什么问题,这对于新政的实施反而是好事。
“北平、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奏疏就直接送往陛下龙舟处置,不用送往南京了。”
“其余的奏疏也不用送往武英殿,直接送往春和殿便是。”
“臣领教……”
朱棣前脚刚走,朱高煦便不假思索的对身后的群臣吩咐了起来。
他可不会干出把自己累死的事情,老头就算去了北边打仗,那政务也是不能落下的。
面对他的教令,六部与六府等官员纷纷作揖,不敢反驳。
朱棣在时,他们还能反驳一下朱高煦,毕竟有朱棣作为和事佬,
朱棣现在走了,他们的日子就难受了,只觉得环境都压抑了许多。
“摆驾回宫。”
瞧着群臣的模样,朱高煦在心底十分得意,随即走回了码头的金辂,准备直接返回东宫。
从江东门返回南京外城的一路上都铺设着宽十丈的水泥路,毕竟江东门是长江水道最为繁忙的码头,修建这么一条道路倒是有利于商贸发展。
除了江东门的水泥路是延伸出去外,其余的内城与外城城门也都修建了水泥路,区别就是它们截止外城城门,不向外延伸。
这么做的原因,单纯只是因为江南水泥产量不足。
江南水泥场经过三年不断扩建,如今有十七处场,年产一万七千吨,看似产量已经不错,但需要用水泥的地方着实太多。
吴淞江的疏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结束,江北之地的黄河河道,以及用来梳理黄河,束水冲沙的许多束水闸、水坝更是还没全部修建完毕。
除了这些,见到好处的江南官员也各自哭穷,原本可以用三合土修建的塘堰陂渠与堤岸,他们纷纷上疏认为三合土耗费粮食,不如混凝土节省成本。
明明江南之地的水利建设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大量完善,可上奏上来需要修葺和修建的水利设施却足足有两万余项。
“真是没脸没皮。”
瞧着手上奏疏的数额,刚刚回到春和殿的朱高煦都被气笑了
“殿阁大学士解缙、杨士奇、胡广、胡俨、金幼孜、黄淮,以及礼部尚书李至刚、刑部尚书郑赐、兵部尚书刘隽等人皆反对,就连汉王殿下也……”
他说到这里,慢慢迟疑起来,朱棣听后也心里十分不舒服,冷哼道:“满朝文武,就老大挑头唱反调。”
“这群人你且记着,看看他们是出于私心还是公心,另外这次北征你就不用去了,在南京城好好待着,给俺看看他们有什么举动,东宫那边的政策也要及时传给俺。”
朱棣说着说着顿了顿,过了几个呼吸才开口道:“如果东宫有什么安排,你也可以先办再上疏。”
他捋了捋大胡子,有些不确定道:“老二毕竟还是像俺,应该不会出什么事情。”
“臣领谕!”纪纲应下,心思也渐渐活络起来。
不多时,他在朱棣的示意中退下,而整个京城也随着北征日子的到来愈发忙碌。
第327章 太子监国
“呜呜呜——”永乐三年三月初一,伴随着龙舟启航的号角声响起。
江东门码头上,一艘艘三千料的马船渐渐驶离港口,而那些马船上的乘客大多是兵卒和六部、六军都督府及都察院的官员。
码头边上,朱高煦带着六部、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及六军都督府等数百名官员欢送龙舟北上。
朱棣带着徐皇后前往了北京的行在,按照路线来说,他们会顺着运河一路北上,期间还会经过山东的兖州、东昌和济南三府。
故此,出发前朱棣就说过自己会在经过三府时看看山东的新政如何,但朱高煦非但没有感到不舒服,反而很欢迎。
他没有时间走出南京,故此他也不知道山东的新政到底如何,会不会出现孙铖欺上瞒下的事情。
如果朱棣能在这次北上中看出点什么问题,这对于新政的实施反而是好事。
“北平、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奏疏就直接送往陛下龙舟处置,不用送往南京了。”
“其余的奏疏也不用送往武英殿,直接送往春和殿便是。”
“臣领教……”
朱棣前脚刚走,朱高煦便不假思索的对身后的群臣吩咐了起来。
他可不会干出把自己累死的事情,老头就算去了北边打仗,那政务也是不能落下的。
面对他的教令,六部与六府等官员纷纷作揖,不敢反驳。
朱棣在时,他们还能反驳一下朱高煦,毕竟有朱棣作为和事佬,
朱棣现在走了,他们的日子就难受了,只觉得环境都压抑了许多。
“摆驾回宫。”
瞧着群臣的模样,朱高煦在心底十分得意,随即走回了码头的金辂,准备直接返回东宫。
从江东门返回南京外城的一路上都铺设着宽十丈的水泥路,毕竟江东门是长江水道最为繁忙的码头,修建这么一条道路倒是有利于商贸发展。
除了江东门的水泥路是延伸出去外,其余的内城与外城城门也都修建了水泥路,区别就是它们截止外城城门,不向外延伸。
这么做的原因,单纯只是因为江南水泥产量不足。
江南水泥场经过三年不断扩建,如今有十七处场,年产一万七千吨,看似产量已经不错,但需要用水泥的地方着实太多。
吴淞江的疏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结束,江北之地的黄河河道,以及用来梳理黄河,束水冲沙的许多束水闸、水坝更是还没全部修建完毕。
除了这些,见到好处的江南官员也各自哭穷,原本可以用三合土修建的塘堰陂渠与堤岸,他们纷纷上疏认为三合土耗费粮食,不如混凝土节省成本。
明明江南之地的水利建设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大量完善,可上奏上来需要修葺和修建的水利设施却足足有两万余项。
“真是没脸没皮。”
瞧着手上奏疏的数额,刚刚回到春和殿的朱高煦都被气笑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