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488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p; 由于安南迁徙人口工作一直进展不是很顺利,朱高煦也不得已开始强行移民百姓。

      这政策下发下去,提到名字的各地衙门即便再怎么不情愿,可为了避免税务司派人调查,还是不得不强征些百姓南下安南,北上河南。

      这样的政策对那群安居乐业的无土地流民不公平,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他们的牺牲只能靠朝廷的开荒口粮来弥补一小部分了。

      维护好开荒口粮的事情,成为恢复河南民生的重中之重。

      至于安南,虽然那边还没送来具体的《黄册》和《鱼鳞图册》,但当地无主的耕地数量恐怕已经多得种不过来了。

      迁徙去安南的百姓,大部分都是生活在已经被开发的城镇,不会有染上疟疾和疫病的风险,完全可以直接从交趾都司手上领取无主耕地,直接生产。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会说免一年赋税,因为移民过去就有熟地可以耕种,并且由于安南的气候问题,移民也不用熬什么寒冬,一年可以种三季,这是北方比不了的。

      交趾、河南、辽东这三个粮仓如果都能开发出来,那迁都北京对南方来说负担就不算大,陕西和云南的负担也会减轻。

      历史上明朝只开发出一个河南粮仓,结果还因为中后期的丈量问题而无法获知河南的真实土地实力。

      同样面对旱情,西北的陕西挺了不到一年就民变了,河南还在过着随礼都要随数十文的舒坦日子。

      要不是崇祯三年的大旱灾波及太大,紧接着又来了蝗灾和流民,河南说不定咬咬牙就挺过去了。

      现在朱高煦大力修建水坝、堰坝、束水闸,为的就是让黄河安安稳稳的不要决口。

      只要黄河不决口,河南的开荒工作一定会非常顺利,毕竟现在河南的问题是人不够,而不是地不够。

      况且这些土地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精耕细作,抛荒不过就是这一二百年的事情罢了。

      论开荒,它们可比渤海和辽东容易多了。

      没有树根、石头这些碍事的东西,一个熟手一个月就能开垦出一亩熟田,入冬前翻翻土,来年就能耕种。

      只要有足够的人,河南的大部分土地都能复耕,少部分只需要重新修建水利设施就能恢复两宋时期的状况。

      人不管在哪一个时代都代表了一种资源,而河南缺的就是这种资源。

      与它一样的还有北平,至于陕西则是得考虑土地承载能力。

      自唐代世界范围内降温开始,降水线就开始不断向东后退。

      明代陕西的土地承载能力已经远不如两宋,更不如汉唐。

      唐代陕西在天宝年间人口达到四百六十余万,但这只是在册的纸面人口,并且当时关内道还有长安城这个人口百万的负担。

      没了长安后,即便没有了河套,北宋巅峰时期的永兴军路、秦凤路则是达到了七百余万。

      明代陕西面积比北宋大,但气温略降,可即便如此,按照晚明文人所说的各地真实人口是《黄册》所记载三倍来算,明代陕西也养活了不低于七百万人。

      在天启年间的旱情爆发前,陕西就已经有了民不聊生的情况发生,粮价只有临近河南与四川的地方还算低,其余地方粮价都比关东要高出太多。

      大明在陕西及甘肃有二百三十余万口,但这个数据是洪武二十六年所记载的,距离如今已经有十一年了。

      十一年时间,谁也不知道陕西和甘肃有多少人口。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陕西和甘肃的人口民族比例是极不合理的。

      就朱高煦与朱棣治理大明以来的三年时间里,陕西和甘肃先后爆发了二十六次鞑官和色目官员的叛乱。

      这还是能呈奏到他们面前的次数,在五军都督府那里恐怕更多。

      色目与蒙古人在西北占据半数都算保守了,真实情况恐怕要更多。

      迁徙西北色目、蒙古百姓入关东,甚至江南,然后迁徙汉人前往当地,这才能慢慢解决当地的问题。

      “此外,迁徙色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