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560节(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说动”,倒不如说是胁迫,毕竟相比较百姓,当下的官员们更好控制。

      苏松二府多少官员手上的田是干净的,他们比谁都清楚。

      朱高煦这次承认他们手上的田,可以说为许多人免去了牢狱之灾。

      经过这么些年治国,朱高煦也差不多看开了。

      均田地如果能均,那自然是最好的。

      如果不能均,那就加强税收和吏治管控,只要确保税能收上来,并且能合理用到百姓身上去,那反倒利于管理天下。

      田赋、杂项、商税这样的直接税征收起来过于麻烦,倒是类似盐、茶、铁这样的间接税收起来比较容易。

      如果不是当下大明的货币储量还不足以支撑征收货币税,朱高煦甚至想提前进行税收改革。

      在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如果提前进行货币征收,那只会适得其反。晚明张居正一条鞭法原本是不错的政策,可这个政策具有强烈的“泛江南”主义。

      这所谓“泛江南”主义就是以泛江南的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湖广、江西等中南、东南部地区经济市场来笃定全国市场。

      在大航海白银不断涌入大明的背景下,经营丝绸、瓷器、茶叶的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等四省就好像工厂,不仅直面海洋贸易航道,也在生产加工售卖的产业链上稳步向前,故此经济繁荣。

      其次的广东、湖广二省,前者以二道贩子的身份加入海上贸易,后者则是在江南广泛种植棉花、桑树的同时继续耕种粮食,成为继江东苏松常湖等府之后的大粮仓。

      江南虽然种粮食的人比以前少了,可他们做生意赚的却多了,可以高价从湖广买粮。

      也就是说,海外流入的白银,基本都涌入了这六个省的腰包里,这六个省也是从东向西最先开始货币市场化的省份。

      对这些地方征收货币税是没有问题的,这点从晚明浙江动辄起运几十万两就能看出。

      不过相比较它们,大明的其它省份问题就比较糟糕了。

      整个北方除了山东金矿开采情况不错外,其余省份根本没有太多矿业产出,所以在一条鞭法后,北方百姓变卖粮食为钱,再用来交税成为常态。

      关键在于,北方民间的货币储量并不多,而朝廷征收货币后,也并未能将南方的货币集中投入北方发给百姓,而是分散在天下投入,并且北方投入除了军饷外,其余投入并不算高。

      如此长此以往下来,北方的货币储量自然是越来越少,钱荒也开始随之发生。

      加上官员的贪腐问题得不到解决,百姓对于税收的不满和对法律权威的质疑现象开始增加。

      这种情况下,如果合理整理吏治,适当政策倾向北方,那民意还可以挽救,不过这时大明已经进入了十七世纪。

      随着欧洲三十年战争开始,德川幕府闭关锁国这两种世界政治变化的发生,世界涌入大明的白银开始急速减少,而贸易带来的铜钱流出却在继续。

      不仅如此,东北的女真崛起,西北的天灾蔓延更是加重了原本就岌岌可危的财政问题。

      这些各种问题,都是朱高煦需要预防的问题,因此他没有一味的遵循世界经济,而是将世界经济渐渐变为国内经济。

      西南的银铜矿,吕宋和日本的金银矿,这些矿产是大明市场货币化的重要支柱。

      只要它们能稳住几十年,并不断将金银铜矿运往本土,那随着市场货币储量渐渐充足,加上货币政策偏向北方,那大明就可以开始降低直接税,增加间接税。

      大明的盐价无疑是历朝历代最低的,私盐情况也是最猖獗的。

      相比较宋代几十上百文一斤的官盐,明代官盐价格不过十余文,可即便如此还有百姓觉得贵,这是因为私盐过于便宜了。

      明初私盐还不算猖獗,不过据朱高煦了解,百姓也基本以食私盐较多,因为私盐比官盐便宜了五文。

      别看只是五文钱,但如果算下来,大明七千万百姓每人少交五文钱,朝廷就减少三十五万贯收入,更别提每个人每年最低吃盐三斤了。

      如果能断绝私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