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666节(1/3)
这样的气氛下,就连鹤城之中聚集了北征随军文官的住所都免不了压抑几分。
“字行!字行!”
“我在!”
小院内,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金幼孜放下了自己的笔,将文册吹干墨迹后,便将书合上,起身走向了院门。
那合上的书面写上了书名,不多不少,刚好三个字……《北征录》
走出书房,金幼孜的身影暴露在漠东的阳光下。
他的身形消瘦,显得官袍十分宽大,明显在北征路上吃了不少苦。
走到门口,他将院门打开,所见的是杨荣、胡广、黄淮等人。
“诸位前来,莫不是陛下有要务?”
金幼孜虽然也是江左官员,但不算什么地方大族,所以与众人交往实际上不算密切。
解缙与杨士奇在时,由于算是好友,他还经常与胡广等人聚会,但解缙与杨士奇被下放后,他反倒不怎么参加聚会了。
“进去说吧。”
胡广几人倍感头疼的开口,金幼孜虽然疑惑,但也侧过身子让了些身位。
待众人走入其中,金幼孜随行的一些书吏便为他们斟茶。
几人入座正厅,金幼孜与胡广坐在主位。
入座后,胡广开门见山道:“近来有传言,说陛下南归后,便准备退位给太子,你可曾听陛下说过?”
金幼孜弓马娴熟,因此朱棣比较亲近他,不过他不通军事,所以朱棣几次出征都是把他和其他文官丢在营地。
正因如此,他在《北征录》中的记载,通常是以他自己根据朱棣出发时的人数进行推测,为此还被朱棣嘲笑过不通兵法,不知己军数量。
“陛下倒是未曾说过,但陛下的神态,恐怕……”
金幼孜一开口,众人的心立马悬了起来。
坐在位置上的杨荣想了想,随后才道:“其实东宫即位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就是东宫穷兵黩武,这对百姓休养生息并不好。”
杨荣对边防要务十分熟悉,在他看来,对北边、西边的胡人和番人以防御为主便足够,没有必要兴师动众的去酷寒之地与他们决战。
至于对南边开疆拓土的举措,他倒是挺支持朱高煦的,毕竟朱高煦对南边用兵,往往都能收回军事成本,并且还能在几年治理后,使得当地为朝廷增添赋税,这是好事一件。
如果朱高煦能从西番撤兵,同时将刚刚设立的燕然都指挥使司裁撤,那能为朝廷节省最少百万贯。
“倒也没有穷兵黩武那么夸张。”
坐在一角的中年官员忽的开口,众人纷纷向他看去,这才发现是出身湖广的新任大学士杨溥。
杨溥见众人看向他,倒也不觉得有什么压力,只是据理力争:“陛下与殿下,虽经营天下,多有事务,但从未催赶工期。”
“殿下重兵事,可用兵向来都是步步为营,每复一地,鲜有叛乱,很快便能恢复安泰,凡被朝廷兵马所复之地,未有百姓诟病朝廷,这如何不能说明殿下之英明?”
“况且,此事是天家之事,我们只需要尽职责便可。”
杨溥根据证据认为朱高煦即位后,天下也不会出现什么大的变故,也不建议群臣在这里争辩这件事。
面对他的话,众人沉思片刻,纷纷开口道:“东宫确实善于理财,但……”
一时间,他们也说不出什么,毕竟朱高煦又能打又能赚钱,整顿吏治和勤奋程度成正比,着实让人挑不出刺来。
可问题在于,他的新政确实损害了不少人的利益,下西洋更是让所有官员都只能眼巴巴看着,一点东西都没分到。
这些各种问题堆到一起,即便朱高煦没有毛病,他们也试图找出毛病来。
只是说了半天,他们也找不到什么毛病,而且朱高煦麾下的渤海派和新政派也不好惹,因此讨论了半天,除了发了些牢骚,他们也不能做什么。
“字行!字行!”
“我在!”
小院内,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金幼孜放下了自己的笔,将文册吹干墨迹后,便将书合上,起身走向了院门。
那合上的书面写上了书名,不多不少,刚好三个字……《北征录》
走出书房,金幼孜的身影暴露在漠东的阳光下。
他的身形消瘦,显得官袍十分宽大,明显在北征路上吃了不少苦。
走到门口,他将院门打开,所见的是杨荣、胡广、黄淮等人。
“诸位前来,莫不是陛下有要务?”
金幼孜虽然也是江左官员,但不算什么地方大族,所以与众人交往实际上不算密切。
解缙与杨士奇在时,由于算是好友,他还经常与胡广等人聚会,但解缙与杨士奇被下放后,他反倒不怎么参加聚会了。
“进去说吧。”
胡广几人倍感头疼的开口,金幼孜虽然疑惑,但也侧过身子让了些身位。
待众人走入其中,金幼孜随行的一些书吏便为他们斟茶。
几人入座正厅,金幼孜与胡广坐在主位。
入座后,胡广开门见山道:“近来有传言,说陛下南归后,便准备退位给太子,你可曾听陛下说过?”
金幼孜弓马娴熟,因此朱棣比较亲近他,不过他不通军事,所以朱棣几次出征都是把他和其他文官丢在营地。
正因如此,他在《北征录》中的记载,通常是以他自己根据朱棣出发时的人数进行推测,为此还被朱棣嘲笑过不通兵法,不知己军数量。
“陛下倒是未曾说过,但陛下的神态,恐怕……”
金幼孜一开口,众人的心立马悬了起来。
坐在位置上的杨荣想了想,随后才道:“其实东宫即位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就是东宫穷兵黩武,这对百姓休养生息并不好。”
杨荣对边防要务十分熟悉,在他看来,对北边、西边的胡人和番人以防御为主便足够,没有必要兴师动众的去酷寒之地与他们决战。
至于对南边开疆拓土的举措,他倒是挺支持朱高煦的,毕竟朱高煦对南边用兵,往往都能收回军事成本,并且还能在几年治理后,使得当地为朝廷增添赋税,这是好事一件。
如果朱高煦能从西番撤兵,同时将刚刚设立的燕然都指挥使司裁撤,那能为朝廷节省最少百万贯。
“倒也没有穷兵黩武那么夸张。”
坐在一角的中年官员忽的开口,众人纷纷向他看去,这才发现是出身湖广的新任大学士杨溥。
杨溥见众人看向他,倒也不觉得有什么压力,只是据理力争:“陛下与殿下,虽经营天下,多有事务,但从未催赶工期。”
“殿下重兵事,可用兵向来都是步步为营,每复一地,鲜有叛乱,很快便能恢复安泰,凡被朝廷兵马所复之地,未有百姓诟病朝廷,这如何不能说明殿下之英明?”
“况且,此事是天家之事,我们只需要尽职责便可。”
杨溥根据证据认为朱高煦即位后,天下也不会出现什么大的变故,也不建议群臣在这里争辩这件事。
面对他的话,众人沉思片刻,纷纷开口道:“东宫确实善于理财,但……”
一时间,他们也说不出什么,毕竟朱高煦又能打又能赚钱,整顿吏治和勤奋程度成正比,着实让人挑不出刺来。
可问题在于,他的新政确实损害了不少人的利益,下西洋更是让所有官员都只能眼巴巴看着,一点东西都没分到。
这些各种问题堆到一起,即便朱高煦没有毛病,他们也试图找出毛病来。
只是说了半天,他们也找不到什么毛病,而且朱高煦麾下的渤海派和新政派也不好惹,因此讨论了半天,除了发了些牢骚,他们也不能做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